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叫熊木银,40岁,是贵州绥阳县农民,两岁上眼就瞎了。家里五口人,上有70多岁老娘,下有两个女娃,4岁的老大生下来就什么也看不见,媳妇是个傻子。这日子难熬啊! 寨子里的娃儿不懂事,追着喊我瞎子,还要狗咬我。1989年爹死了,哥嫂娃儿多田少。家里也难,恨我吃闲饭.把我赶出家。我想不开,  相似文献   

2.
我24岁结婚,至今已经有11年的婚龄了,按正常情况,我们的孩子也该上小学了。但目前家里还是我和先生两个人,彼此相守。回想起来,成为丁克家庭,是很多外在的因素推着我们走到了这一步。 首先,这可能跟我的性情有关。我是家里最小、也是最受宠的孩子,一路都是在父母和哥哥的呵护下长大,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大学里教书。那时候大学老师是个比较轻松的职业,每星  相似文献   

3.
我的哑舅     
我的哑舅是个有骨气的人。身带残疾,却不消极悲观、不走邪路,他那自立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那时我才5岁,住在外婆家,经常看到我的哑舅痴痴地呆在家里无事可干。当时家里很穷,生活十分拮据,为了增加一点家庭收入,也为了不让哑舅的人生白过,外婆外公经常考虑让哑舅干点活儿。虽然哑舅  相似文献   

4.
女儿今年6岁,30年前,我也6岁。 6岁的女儿一出生便不缺吃的——母乳丰富,各种奶粉更是替换着喝。6岁的我,在家里排行老六,睁开眼看到的却是母亲干瘪的乳房,“吃”的第一口是白糖水。大姨怕我活不成,一狠心把她家里唯一一只奶羊赶到我家,才延续了我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佚名 《协商论坛》2009,(6):60-60
我住在五楼,李老师住我楼上。 上个礼拜天,李老师把她住在乡下85岁的老妈妈接到自己家里来。李老师的一双儿女全在外地成家立业了,平时家中只有她和老伴两个人,比较安静。现在老妈妈来了,没事陪老太太唠嗑,家里当然比平时热闹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胡双庆 《中国减灾》2011,(5X):25-26
<正>在我3岁那年,父亲患了一场重病,没捱多久便去世了。那一年,弟弟两岁,母亲从此没再嫁。6岁的时候,母亲将我和弟弟一起送进了小学。从此,我和他形影不离。初中、高中,始终在一个年级,一个班,我们总是相互鼓励、共同进步。1994年夏天,家里同时收到了  相似文献   

7.
特殊求助5月25日下午,刚一上班,县残联办公室来了一位佝偻着腰的残疾人,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求助信,市残联批办协处的扶残维权件。在椅子上坐定后,他抬起了头:“我媳妇被山东来咱们洛阳打工的一个人给拐骗走了,家里撇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大的10岁,小的8岁。我本人这种式儿,家里还有一个躺了10多年的弟弟,求残联的领导帮助我找回妻子……”经过近半小时的交谈,我了解到,  相似文献   

8.
曾经不择手段挣不义之财我兄弟五个,没有姐妹,我排行老三。家里很穷,我小时候学费都交不起。十二三岁的时候,家里经常断粮,无奈去找邻居、朋友、同事借粮本,买苞米面。当时心就想,以后无论如何我得赚钱,只要吃好的,穿好的,让我干什么都行。  相似文献   

9.
谢谢医疗队     
我叫陈金海,是延安老区农民,全家祖孙三代15口10个白内障,最大是60多岁的老母亲,最小是我6岁的侄女,我父亲也因车祸下肢残疾。家里生活一是靠我妻子和1个弟弟种田,二是靠政府救济,生活非常困难。我们也到延安、西安几家医院治过眼睛,因为钱太多治不起。正当我们全家痛苦、绝望的时候,“视觉第一中国行动”医疗队来到  相似文献   

10.
马迎 《中国保安》2005,(22):47-49
吴永德是我父亲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8岁,是个福建人。他来北京十多年了,从一个拉货的打工仔到现在的建材公司大老板实属不易,父亲常教导我要多学学人家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出于好奇心和职业的敏感,我把吴永德放在了被访者的位置上。吴永德是个很豁达的人,他笑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打工仔啊,来北京之前也是,攒了些钱,这几年才开的公司。路要走稳,既然出来闯,就别怕苦……”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7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在家里,我和小妹妹关系最好,妹妹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母亲不让女孩子上学。我就和母亲吵,说我自己打工挣钱供妹妹上…  相似文献   

11.
看着面带笑容,正在食店忙碌工作的妈妈,我不由得想起了4年前的往事。1999年1月15日那天,妈妈从工作了15年的造纸厂下岗了,她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叹息。尽管一家人都宽慰着她,可她还是闷闷不乐,一改过去活泼开朗的性格。我知道妈妈因为丢了“铁饭碗”心里不好受,谁碰上了都会如此。一天,妈妈突然对爸爸说:“老李呀,毕竟我才40岁,又是共产党员,总不能老呆在家里吃闲饭吧,我想在校门口开个食店。”起初,我和爸爸都不同意,因为家里还勉强过得去,爸爸是中学高级教师,月收入近千元,何况开店太辛苦,担心妈妈受不了,可最终还是被她…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7,(11)
正之前回家的时候,我发现身边不少人都不能理解我的工作。开始我还会解释,后来我就直接说自己是写字的。于是,有一部分人开始嘲讽我,还有些说我是被传销洗脑了。真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儿。最令我惊讶的,是同一小区的发小。她已经结婚了,有房有车,孩子也已经三岁了。在她的眼中,人生就是安稳,就是老公和孩子,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她对我说:“你在北京又攒不了几个钱,以后买房子不还是要靠家里?不是给家里平添负担么?再说了,你又不是那种  相似文献   

13.
马老师:您好!不知道您是否能看到我的信,听听我这远方姑娘的心声?我是个大专预科生,一个19岁的女孩。我从小就经历了很多磨难。爸爸一生沉迷于喝酒,那年因为喝酒差点让汽车撞死。他的世界里只有酒,没有我们这个家。现在家里很穷,爸爸还是不知道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我们这个家  相似文献   

14.
我8岁患病,30多岁之前我就坐在家里,从窗子望着蓝天白云,泪流满面,我渴望外面的世界。可我是一个腰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的重症瘫痪之人,走出家门,比登天还难。我9岁时爸爸就已病逝,家贫如洗,根本买不起轮椅。可年近7旬的老母亲已经再也背不动我了。  相似文献   

15.
{先忍受寂寞再当高手} 性格决定命运.我就是个内向、安静、骨子里要强的人,有人称我为"寂寞高手". 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画家.我3岁开始学画,那时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画画,一画也是一整天.  相似文献   

16.
2015年7月6日,对我来说是个很特别的日子——历时5年的不懈努力与期待,我的长篇自传体小说终于出版了.此时,我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捧着新书,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12岁,本该是充满快乐的年龄,可12岁的我却没有快乐,有的只是不能行走和上学的痛苦.面对残缺的身体,我只能擦干眼泪,选择坚强,我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想成为一个残而不"废"的人.于是,我下定决心,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坐在家里开始了艰难的自学之旅……  相似文献   

17.
1913年 2月 3日,我出生在海南岛文昌县湖山乡茶园村一个贫农家 庭,父亲给我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琼香”。我上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因我是家里最小 的孩子,全家人对我非常好,尽管家境贫寒,但仍送我上学读书。   7岁时,我成为本村小学中惟一的女学生。 11岁时,到海口市海南公学读书。海南 公学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办的学校,校长、教育长和许多老师都是中共党员。在这所学校里, 我接受了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启蒙教育,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反帝反封建的种子。我当时曾 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中国茶叶之盛》。老师看后非常赞赏,对同学…  相似文献   

18.
沈星 《今日广西》2008,(19):1-1
眼看着30岁的槛就要到了,我现在还是一个要找家里付学费的穷学生。  相似文献   

19.
我的故事     
成了个体户刘桂仙: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18年前,当属于她自己的饭馆终于开业的时候,连她也没想到,一下就成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第一个从事餐饮的个体户。如今,这样的饭馆在北京已经到处都是了。我老伴曾是北京饭店的厨师,不是我夸他,能在那里当厨子,那手艺得多好;我当时是一位大干部家里的小灶师傅,看着挺光显的吧。可谁能想得到我家里都穷得揭不开锅了-5个孩子,再加上公婆,一家九口人,就靠我们每月74元的工资过活。人都说我胆子大,那时候"文革"刚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刚召开不久,我要开个饭馆,连工商局给我办营业执照的人都…  相似文献   

20.
从小我就渴望上学 我1937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有3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是家里最小的。我家住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加影锡米山区的橡胶园里,全家人都在橡胶园工作。10岁那年,我也像哥哥姐姐一样开始在橡胶园里工作,十分辛苦而且非常枯燥。正因如此,我渴望上学,渴望有同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