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上海支部生活》2014,(12):10-11
今年12月4日,我国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0月28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发布。其中,《决定》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并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4,(1):26-28
建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建议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建议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条款;建议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  相似文献   

3.
我国于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对1982年的宪法做了三次修改补充。1999年3月1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对1982年宪法修正案修改的主要内容是,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规定我国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肯定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强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将“反革命活动”改为“危害国家安全活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公安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好公安工作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加强公安执法监督,实行依法治警是依法治国的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严格刑事执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09,(9):42-43
上官丕亮在《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载文《科学发展观的宪法保障》指出,一、我国宪法包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宪法依据和直接保障。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容,我国现行宪法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直接的宪法保障。二、宪法规定的重大事项由人大决定的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策保障。决策是各项工作的第一环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在决策环节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决策,纠正在实践中一些重大问题由党委或政府直接作出决定而不提交人大讨论的做法,必须严格按照宪法的规定将重大事项(包括重要建设项目)交由同级人大讨论决定。  相似文献   

5.
2012年是1982年宪法即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6.
陈政 《人大论坛》2014,(12):3-3
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宪法目的设立,意味着宪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马克思曾用“宪法法律的准绳”来说明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乃九鼎重器。  相似文献   

7.
宪法保障制度指维护宪法权威和保证宪法实施的制度。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明文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修改宪法的严格程序,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赋予特定国家机关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和裁决违宪案的权限,以保障宪法的正确实施。各国都根据宪法规定或...  相似文献   

8.
包金玉 《前沿》2011,(15):99-103
宪法司法化必然要求法院对宪法的解释权;宪法司法化要求存在一部成文宪法,法院适用、解释宪法有成文宪法的明确授权,解释规则明确,以“权力分立与制衡”为政治原则,拥有解释共同体的传统和遵循先例的整合机制,社会存在司法信赖,法官具有相适应的法学素养和政策判断能力,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而依我国宪法,法院没有适用宪法的职权、没有解释宪法的职权、没有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宪法司法化同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相矛盾,缺乏遵循先例的传统,既存条件不能满足宪法司法化的要求,宪法司法化同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要求不相适应;宪法司法化是对宪法性质、功能、宪法效力以及宪法诉讼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正> 99修宪,是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和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进行的,修宪草案虽只提出六条修正内容,但都是涉及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基本经济制度和治国基本方略等重大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于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笔者仅就宪法修正案第十七条,关于将宪法第二十八条中“国家镇压……反革命活动”,改为“国家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欣文 《政策》2004,(4):40-40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今年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指出,宪法修改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实现了现行宪法的与时俱进和完善发展。这次宪法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宪法是立国之根基、富国之圭臬、强国之重器,与国家前途、民族  相似文献   

12.
公民期待已久的第四次修宪从八个方面对我国《宪法》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是将“人权”写入宪法。人权入宪,这在我国宪法史上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这次修宪赋予了公民更广泛的权利,将给国家政治生活带来显著的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宪法管饭吗     
或许因为历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基本温饱问题,中国人特别在乎吃饭。以前见面打招呼不是问“你好”,而是“吃了吗”,现在许多事情也是在餐桌上摆平的。不过吃饭能和宪法扯上什么关系?宪法可是根本大法,管天管地管国家,还管得着小老百姓吃饭吗?两者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不仅有关系,关系还不小。一个国家的宪法落实得好不好,不但关系到饭吃得好不好,甚至还能决定有没有饭吃。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今年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指出,宪法修改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丁海江 《求索》2013,(6):234-236
宪法是一国政治体制之基,规定着一个政治国家在社会中作为一个行动主体的存在方式和行动模式。宪法作为国家创立之依据.决定着整个国家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均势格局。就创新我国社会管理而言,应如何在宪法框架下辅以相应的制度支持.整合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各社会管理领域内存在的诸多社会性问题,乃为一重大社会研究课题。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建设的权威源自于“党委领导”.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基本制度模式是“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秩序化的实现路径。为此,还需强化社会管理权的合理设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有序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妇运》2014,(12):F0002-F0002
在“12.4”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提升全民守法意识,四川省妇联、省司法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于11月25日“国际反家暴日”在广元市举行了四川省“弘扬宪法精神 反对家庭暴力”法治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7.
试论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姚恭华一依法治国,即用“法”来“治”国家,得先有法。因此,“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稳定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等诸方面特征,其作用是别的行为规范所不能代替的,完备的...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这次宪法修改既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也一以贯之地延续和巩固了民政领域的相关规定,保持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民政事业发  相似文献   

19.
宪法文化是人们在宪政发展和宪法实施的前提基础下,通过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的综合作用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等事项的认知、评价等多方面认识的总和.宪法文化包含三个内容:作为“知”的对宪法知识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作为“情”的对宪法文本、规范、秩序的感观、情绪与评价;作为“意”的对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情结和行动意愿.这三个内容的生成与发展,受到公民教育、宪法实施和宪法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学习与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热潮中,我们迎来了八二宪法颁布20周年的纪念日。宪法是人类现代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着国家的根本制度与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依法治国”首先就是“依宪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