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矛盾复杂化的特点,在这一新执法环境的作用下,对检察机关中依法承担审查起诉职责的公诉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公诉工作执法公信力建设与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能力建设是公诉工作的重要命题,因为公信是公诉工作的基础土壤。也正是得到民众信任的支持,公诉工作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也正是因为公诉工作更好地维护了公平正义,公诉工作才真正赢得了民众的信任,进而有效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权威。从影响公信力的因素、公信力的来源对公诉公信力进行分析,可以对如何全面提升公诉工作公信力,如何提升公诉人维护公平正义能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公权力机关公信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对于整个中国的法治社会的建立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察机关应该注重与民众的沟通,整合宣传部门和信访部门,从而使信息公布机制、民众信息反馈机制与听证机制相结合,提高检察机关工作的效率,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民众的根本利益上,真正赢得民众的信任,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3.
提升基层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有助于降低执法难度、提升执法效果,也有助于提高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基层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由执法水平、工作作风、执法主体和民众评价等因素决定。基层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面临着新媒体时代、检察执法专业性、社会信任危机以及个人腐败问题等方面的现实挑战。对此.我们应从提升执法水平、保障执法效果、加强媒体应用、增强法律宣传和人文关怀等方面提升基层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公安执法公信力是指其在日常的执法过程中所获得的被公众所信任的一种能力。在普通民众眼里,公安执法公信力是公安通过其执法活动被公众所信赖,所尊重的一种体现。它表现了公众对公安合理正常执法的心理价值认同。然而,当今社会却出现了公安执法公信力下降甚至缺失的问题,因此,文章主要分析公安执法公信力缺失问题原因,以及提出简要措施,以能够为促进公安执法公信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一、加强执法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检察教育培训的核心和归宿在当前形势下,对新时期检察教育培训工作的目标定位,离不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这个历史背景及全会精神,离不开检察工作的主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一决定不仅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纲领,也为检察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永恒的主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属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的高低关系着检察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影响着党的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信服度和对其公正性、法律权威性的评价。执法公信力的高低受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应从执法理念、执法能力、执法运行机制和执法环境等方面入手,多措并举,以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2012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公诉人出庭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成为法定义务。公诉人出庭有利于落实对抗制诉讼模式,有利于维护被告人的权利,有利于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但同时这也会给公诉人带来理念、素质与工作量等方面的挑战。许多检察机关在积极尝试探索出庭模式,主要形成了专职公诉人出庭模式与公诉人集中出庭模式。两种模式优劣并存,需要进一步论证,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8.
公诉人代表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肩负着出庭支持公诉和法律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实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法制统一这一刑诉法的立法目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目的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也无法树立公诉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而公诉人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公诉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生活条件的反映,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人民检察官作为国家公诉人在法庭上实施公诉活动,与被告人及其辨护人面对面地进行较量。因此,公诉人要想达到最佳公诉目的,那就必须在出庭公诉前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庭审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改革后的刑事审…  相似文献   

9.
公安执法规范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是尊重公民人权、保障公民权利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维护执法形象的重要举措。但是,当前公安执法工作中还存在执法不公、执法随意等问题。因而,如何深入地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探究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不仅是确保公安机关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执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为此,应立足于昌平实际,以深化执法公信力理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影响基层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就提升基层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问题做出应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行为及结果的认同感和信任度,它决定了公安机关执法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应从坚持"执法为民"理念、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监督、强化公安宣传和加强执法培训等方面入手,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相似文献   

12.
警察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因其特殊的职责与宗旨,警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尤为密切,很多工作都需要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警察信任体现的是民众对警察的态度,是衡量警民关系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安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部分公众对警察产生了信任危机,使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面临质疑、不配合、投诉甚至暴力抗法的事件有所增加。为了重塑警察公信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需要通过优化宣传方法、改进工作方式、优化政府部门工作机制等路径,以有效化解警察信任危机的现实困境,维护警察的执法权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具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确保检察队伍的纯洁性,是检察机关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检察机关队伍现状和执法公信力的迫切需要,要牢固树立、积极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确保检察队伍的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14.
《律师法》修订对检察工作特别是职务侦查和公诉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检察机关应当通过积极转变执法理念、转变侦查模式、提高查案能力、加强证据收集等途径来应对变化,提升法律监督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释法说理是在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新实践,也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新举措。在执法工作中开展充分的释法说理工作,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化解纠纷,努力实现执法为民的宗旨,对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阶段中的不捕案件的释法说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予以分析,并对如何更好的做好说理工作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宪法赋予职权的法律监督机关,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履行好监督职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促进和巩固执法公信力的原因和动力。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路径,主包括三个层面:日常执法活动的规范化、涉检突发新闻事件的合理应对、公信力理念的强化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深化政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执法司法责任制建设作为执法司法体制改革的重点,深受法律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是推进司法执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举措,对完善和全面落实执法司法责任制,提高执法司法质效以及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深化执法司法体制和其他各项改革具有重要牵引和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简易程序的适用是公正与效率博弈的结果,是对二种价值的协调与权衡。新刑事诉讼法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要求检察机关一律指派公诉人出庭。对检察机关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既有利于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也有利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运用。未来的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制度改革,需要我们在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整体框架下加以思考。  相似文献   

19.
简论公诉人心理素质的几个问题解伟明人民检察官出庭公诉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和权利,是检察官在法庭上揭露犯罪、宣传法制、教育群众以及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法制和树立人民检察官...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公安执法公信力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视角,阐释了提高公安执法公信力,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体现和依法治国方略的保证,同坚持公平正义、执法为民、人权保障等紧密联系。而执法不公正、人权保障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非警务活动过多、民警执法素质偏低等,则是当前减损公安执法公信力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并论述了完善此命题的对策措施,诸如提高公安民警执法素质、追求公平正义价值、践行执法为民理念、规范执法程序公正和支持民警依法反暴制暴的执法行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