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循序渐进式"是侦讯实战中常见的用谋方式之一,其一般体现造势类谋略中常规推进的意图。"循序渐进式"的一般条件是:侦讯意图已经暴露,案犯抵赖,有罪不供。其步骤为: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次后主;先客观后主观,先事实后动机;由表及里地讯问,由弱到强地强化攻势。对"7·2"谋杀案的侦讯进行实战分析,包括寻找适合侦讯情势的适应性目标;阶段性目标转向欠条,揭露了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非同一般的关系;追讯赃款下落,固定图财害命的证据;寻找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痛点,激其自尊,诱其悔悟。论及"循序渐进式"的一般性与特定性。  相似文献   

2.
侦讯话题论     
侦讯话题是案侦活动所涉及的问题。它们需顺应现代的法律背景,正视侦讯的对策态势,把握话语主动权。寻找和设计侦讯话题,需要充分研究案情,把握嫌疑人心态,寻找其兴趣点和兴奋点。对话中,可试着提起,试探其反应。侦讯话题的类型和运用,有预设性的、意向性的、临机性的、混合性的,应对其进行实战分析。捕捉提起侦讯话题的时机,要切合侦讯语境,适合嫌疑人心境,用证话题的时机更要选择恰当。侦查员要策略地推动侦讯话题,寻找表达方式,有技巧地深入它们。要实现侦讯目标,各类目标都需有相应的话题。侦查员临场驾驭话题的能力,实际上是驾驭侦讯情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论侦讯对象     
侦讯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在不同的国度,嫌疑人的法律地位和诉讼权利有一定的差异,但立法和司法都要遵循控制犯罪目的与保障人权的原则。侦讯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要知己知彼,也就是要研究犯罪嫌疑人的有关心理特点和一般心理过程。侦讯对策是建立在对犯罪嫌疑人法律环境的深入认识和对其心理的准确把握上。  相似文献   

4.
侦讯活动的实质是侦讯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进行的复杂的心理与智力较量。要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把握主动权,侦讯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的因素。在侦查实践中,案件背景因素、参与讯问活动的侦讯人员、侦讯场所、侦讯气氛、侦讯时间等环境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既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致其如实交待,但如果利用不好,又易造成其产生拒供心理。所以,侦讯人员应当准确把握并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侦讯成功机率  相似文献   

5.
侦查讯问中,无论是侦讯一方的自我证明,还是双方的相互辩论,实质都是论证活动。侦讯中,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总是倾向于与讯问人员辩论以辩解。对侦讯中嫌疑人的辩解,侦讯人员必须进行评估,以便判定其是否可靠的、合理的论证。如果判定嫌疑人的辩解式论证不是可靠的、合理的,侦讯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削弱。削弱嫌疑人的辩解式论证的过程中及其后,侦讯人员必须着手建构自己的论证,说服嫌疑人接受或相信侦讯方的正确观点。  相似文献   

6.
侦查讯问中,无论是侦讯方的自我证明,还是双方的相互辩论,都是论证活动。侦讯中,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总是倾向于与讯问人员辩论来自己辩护。对于侦讯中的言语交际话语,侦查讯问人员首先要识别是否包含论证。确定其包含论证后,侦查讯问人员应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论证以展现其要素和结构。最后,侦查讯问人员还要对犯罪嫌疑人的论证进行重构从而为评估或驳斥做准备。  相似文献   

7.
侦讯言语论     
侦讯对策效益要通过对话来实现,研究侦讯对话就是研究其言语。侦讯言语活动应从普通交际言语“合作”“礼貌”原则中吸取营养,在侦讯对话的现实背景与它们之间寻找调和。侦讯言语具有依法对话的强制性、侦讯语境的可操作性和策略对话的多样性等特点。侦讯言语涉及言语主体、语境、内容和形式等要素。侦讯应答和用语的表达方式、发问技巧,也是侦讯言语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侦查讯问是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面对面的较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处理好侦讯双方的人际关系,取得犯罪嫌疑人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获取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口供。可见,侦查讯问中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人际吸引是讯问的关键,是获得讯问成功的重要因素。讯问中的人际吸引要拆除侦讯关系中的心理栅栏,要建立侦讯双方的“相容”关系。人际吸引还受到邻近吸引、权威效应、仪表吸引和特质吸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的出台,法律对侦讯活动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命案侦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由于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可能面临极刑的处罚,其在心理上出于侥幸或求生的本能,不可能在侦讯中完全如实供述;另一方面,刑事诉讼法对侦讯作出了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制约了侦查人员非法获取口供的可能性。因此,在命案侦讯中运用测谎技术等科技侦查手段辅助侦查人员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是侦查机关在新形势下利用科技手段打击犯罪的必然选择。测谎技术在命案侦讯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侦查人员对已有证据和供述的真伪进行甄别,而且也有利于后续诉讼环节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进行构建与完善,应借鉴法治国家的成熟经验,充分考虑我国社会治安和刑事司法的现状,在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维持一种平衡。在程序结构上要设立一个中立的裁判者,在诉讼理念上要确立并提高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完善现有侦查讯问的时间、地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告知、步骤、手段等法律规定,加强对侦查讯问活动的监督,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侦押分离制度、审讯主体与犯罪嫌疑人隔离制度以及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相似文献   

12.
侦查讯问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侦查行为,讯问所获得的口供在庭审中是重要的证据之一。通过讯问可以很快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查获证据,降低侦查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侦查讯问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侵害犯罪嫌疑人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刑事诉讼自身的价值要求,阻碍了我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笔者就我国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享有的权利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讯问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国外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享有的权利做了一定总结;最后提出完善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3.
俗语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此"色"俗指人类常常表现出的一种细微表情,是人们在不经意间通过一些表情把内心的想法表达给对方的一种行为方式。公安机关在侦查审讯中有效地运用微表情观察技巧,能够在辨认被讯问人员是否有隐藏犯罪行为时起到突破作用,是审讯过程中抓住其最真实心理活动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信息存在的时间极短,但就是因为这些举动是不经意的,往往会在侦查讯问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使讯问有针对性、目的性,避免冤假错案,有助于提高审讯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4.
侦查人员的讯问行为是讯问方法的载体,讯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讯问行为。羁押状态与非羁押状态下的犯罪嫌疑人权利存在差别,可分为完整享有和不完整享有权利。侦查讯问行为直接影响或侵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从法律规范层面看,侦查讯问可分为指令性、禁止性和允许性讯问行为。在侦查讯问中,应大力提倡指令性讯问;应从犯罪嫌疑人权利、亲权是否受威胁、侵害界分讯问中的威胁、引诱、欺骗行为是否合法;选择性施行律师在场、检察机关介入讯问、全程录音录像等制度以抑止禁止性讯问行为;从讯问时限、语言和尊重嫌疑人人格等角度规范讯问中的允许性行为。  相似文献   

15.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情绪情感则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只有客观刺激与内在需要相符合才会产生愉快的情感,相斥则不悦;下意识的身体反应、微表情更是人真情的自然流露。职务犯罪人接受讯问时的身体语言和微表情,是其自我保护机制在讯问的特殊情境的刺激下的特殊反应。认真观察、领悟、建档以及观察的常态化、习惯化,方能把握职务犯罪人的心理,突破其心理防线。  相似文献   

16.
在侦查讯问工作中,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打击,总是千方百计地掩盖事实真相。侦查人员为了查明案情,促使犯罪嫌疑人坦白交代,就使用讯问谋略。然而,如果在使用讯问谋略时不认真把握讯问谋略的度,就会滑八非法讯问的边缘。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在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的精神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限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职务犯罪侦查审讯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将相关审讯活动暴露于镜头下,对职务犯罪侦查讯问提出了更高要求。侦查人员在讯问前要通过深入初查全面了解涉案信息,并制定详实讯问方案。讯问之初要及时予以法律政策教育,并综合运用人情感化、测谎技术以及适度出示证据等方式迅速突破。突破后还应积极寻求扩大战果,并以规范、清晰的笔录及时固定证据,同时严格执行"录审分离"、"录看分离"等政策,以应对嫌疑人翻供。面对嫌疑人的挑衅,侦查人员应冷静应对。  相似文献   

18.
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是警察审讯室中出现较多的虚假供述类型,也是造成冤假错案的罪魁祸首。其产生与犯罪嫌疑人的服从、受暗示性和本能的生存需求紧密相关,但更多的是警察的强迫审讯策略所致。赋予犯罪嫌疑人审讯阶段辩护权并建立合理的讯问规则是减少审讯室中强迫——屈从型虚假供述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杀人碎尸案件,是指在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之后,又行分尸灭迹的特大案件。杀人碎尸案件犯罪嫌疑人在主观方面认为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必要性;在客观上存在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可能性;在心理层面有分尸转移案发现场的不得已性。杀人碎尸案件侦查,大体有两种模式:从尸块——尸体——被害人身份认定——因果关系调查及临死前行踪调查——犯罪嫌疑人的模式;从抛尸现场——杀人碎尸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孙越 《公安理论与实践》2010,20(3):29-31,37
侦查讯问过程中,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总是用尽手段与审讯人员周旋,拒绝交代犯罪事实。为实现讯问目的,审讯人员必须灵活运用各种讯问策略,动摇犯罪嫌疑人的拒供心理,使其老实交代犯罪事实。除传统语言上的讯问策略外,非语言策略的灵活运用也非常重要。非语言讯问策略即通过面部表情、体态、眼神、语调等非语言手段的运用来达到摧毁犯罪嫌疑人心理防线的目的,主要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设计布景"、证据以非语言的方式使用、测谎仪的应用等方式,另外尤其要注意在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服务侦查讯问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