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对种姓制度等级特性和身份社会意义的分析入手 ,揭示出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社会身份的影响 ,并针对低种姓如何改善种姓身份的疑问 ,对印度社会中存在的“梵化”—一社会流动摸式的实现过程 ,流动特点和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曾琰 《南亚研究季刊》2004,10(3):110-115
本文从对种姓制度等级特性和身份社会意义的分析入手,揭示出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社会身份的影响,并针对低种姓如何改善种姓身份的疑问,对印度社会中存在的"梵化"-一社会流动模式的实现过程,流动特点和社会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印度现代化与种姓制度政治功能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姓是印度教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 ,本文从政治权力在不同种姓间的分配、种姓会议与司法职能的行使和乡村社会基层政治制度三个视角入手 ,探讨了种姓制度政治功能的变迁 ,这种变迁反映了印度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趋势 :一是印度社会传统因素的保持与混合 ;二是与传统因素无关的新思想和外来影响的内在化。由是观之 ,在未来的印度社会中 ,种姓制度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保存下来 ,其衰落之势是不可避免的 ;但同时也应看到 ;这种衰落不太可能会导致种姓的彻底灭亡 ,经过整合后它仍将构成未来印度教社会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一大特征,研究印度社会的人如不进行印度种姓方面的探索,就无法真正了解印度社会。种姓研究的资料和学术成果浩如烟海,这是由于种姓制度从古至今的长期存在和南亚各国各地的巨大差异,以及任何一个学者都不可能进行真正的跨时空和全方位的研究的结果。本文涉及这个复杂而困难的研究领域,仅想就英国殖民初期尤其是1930年前印度种姓制度的一些变化,作一点尝试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制度中,每个种姓集团都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最高种姓是婆罗门,其次是刹帝利,再下面是吠舍,处在底层的是首陀罗。此外,还有一大批不能进入种姓序列、专门从事卑贱和脏累工作的贱民(又称不可接触者)。每个种姓都包括许多亚  相似文献   

6.
印度是一个传统势力极大的国家,传统因素在当代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宗教方面,也表现在本文所要讨论的婚姻制度中。在印度人大谈现代化的今天,他们在缔结婚姻关系时,却仍受着传统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所滋生出来的“纯洁与污秽”观念的严重影响,大多数青年的婚姻仍由父母包办而成,种姓因素在其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本文旨在讨论印度产生种姓内婚制的原因和婚姻制度的变化,以及印度社会上仍然存在着的对未来完全实现“自由婚姻”的一些阻碍因素。一、“纯洁与污秽”观念与种姓内婚制度印度的种姓内婚制度是随着种姓制度的初级形…  相似文献   

7.
闫元元  冉杰 《南亚研究季刊》2020,(1):72-78,93,I0003,I0004
种姓政治深刻影响着印度国内政治。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是全印种姓政治最为典型的邦之一,是多支低种姓群众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两个政治势力强大的种姓政党——大众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党。种姓政治在北方邦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大体可以分为发端期、成形期、强盛期和式微期四个阶段。种姓政治的发展有其内在局限性,加之印度人民党国族认同理念迅速扩张,种姓政治进入了衰退状态,但种姓领袖及其派系拥有的政治能量仍然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8.
1997年7月17日,印度总统选举委员会宣布,现任副总统科切里尔·拉曼·纳拉亚南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印度独立以来的第十任总统。7月25日,纳拉亚南正式接替现任总统夏尔马出任了印度总统。纳拉亚南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出身于贱民阶层的总统。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将人们划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四大种姓由高到低彼此分割,  相似文献   

9.
尼泊尔的种姓制度源于印度。随着梨查维人进入加德满都谷地并建立王朝 ,种姓制度在尼泊尔开始萌芽。马拉王朝时期 ,贾亚斯提迪国王 (1380 - 14 2 2 )实施宗教和社会改革 ,正式建立了尼泊尔的种姓制度。 19世纪下半叶 ,忠格·巴哈杜尔将军攫取政权后颁布国家法今 ,对种姓予以重新划定 ,并推及全国。 196 2年马亨德拉国王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种姓制度 ,但种姓制度的残余犹存 ,影响犹在。  相似文献   

10.
印度地方政党及其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地方政党总体上有种族民族主义政党、教派主义政党和种姓政党三大类型。它们的产生与独立以来社会阶级结构和种姓结构的变化有关,是国大党高度集权体制催生的地方主义兴起的产物。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平衡,改变了人民院的权力结构,也使得印度的政党政治走向地方化,改变未来联邦—邦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成 《南亚研究季刊》2011,(1):84-88,114
印度宪法同时规定了实现社会正义的两条路径:一方面禁止基于种姓等事由的歧视,另一方面授权政府以"补偿性歧视"方式提升表列种姓、表列部族和其他落后阶层的福祉。近年来,补偿性歧视的政治化倾向和种姓身份逆向确定等问题在印度愈发突出,威胁到制度本身的存续。印度最高法院通过在中性的禁止歧视原则中嵌入反从属的价值取向和"衡平-比例"原则的适用调和了冲突的宪法利益。印度在执行补偿性歧视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不同宪法利益整合的思路为完善我国民族优惠政策提供了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2.
印度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如土地占有的两极分化、种姓制度、众多的贫困人口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极不彻底的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种姓制度、封建土地生产关系残余与从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议会选举政体,奇妙地结合起来。在某些方面,西方议会选举政治反而强化了农村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进入新世纪,新自由主义在印度开始盛行,旧的沉疴遭遇新自由主义毒药,其结果只能是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相似文献   

13.
印度教社会中的不可接触制,可以说是种姓制的极端形式。笔者在讨论种姓制度的一些文章里曾涉及到这一制度,但并未完全展开。本文旨在探讨该制度形成的历史,并根据笔者在印度的实地考察,介绍当今印度社会中不可接触制的实况。一、起源与发展从历史记录看,梨俱吠陀时期的印度社会似乎并不存在不可接触制。成书于后期吠陀时代的《夜柔吠陀》、《奥义书》文献中,出现了“乾陀罗”、“泥沙达”、“鲍尔卡萨”等被雅利安人轻视的人,但尚缺乏证据说明他们是不可接触者。公元前600—300年时期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印度教与印度种姓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种姓制度不仅是一种特有的社会分工形式 ,它同时也是一种印度教的教阶制度。它被古印度的婆罗门经书赋予宗教上的“神圣”起源 ,又从印度教的神、哲学中获得了一种玄秘的“合理性”证明 ,且切合于印度教宗教生活方式的实际需要 ,以此能够在印度社会中长久地存在下来。  相似文献   

15.
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是世界上实行人口控制政策最早的国家 ,但是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这和印度联邦的政治体制和多样化的社会特征紧密相关。据此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宗教与生育控制、民族和种姓的差异与生育控制、经济差异与生育控制和联邦政治与生育控制。由于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 ,使印度生育控制政策执行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6.
印度独立之时所建构的公共制度,深刻地影响到印度经济的转型与增长。以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治理结构,为经济转型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心理预期与制度支持,市场化改革增进经济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直接促进了经济转型与长期增长,而保留政策则加剧了社会碎片化,对公共治理和经济增长构成严峻挑战。借鉴印度的经验教训,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经济增长从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转为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至少要考虑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以法治为特征的现代治理结构,为经济转型提供稳定的心理预期和制度支持;第二,稳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第三,珍视并维系社会的同质性,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合理流动,避免因阶层固化而出现印度式的"社会碎片化"。  相似文献   

17.
邹虹瑾 《南亚研究季刊》2022,(3):76-99+158-159
近年来,关于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右翼民粹主义被广泛认为是印人党崛起的重要原因。但本文认为,印度教民族主义对印度政党竞争的影响力被普遍高估。印人党之所以能动员起低种姓的选票,主要根源于这些选民在种姓世俗化进程中的政治觉醒,以及印人党对其更高物质追求的满足,而非是印度教民族主义创造的吸引力。成为第一大党后,印人党将掌握更多再分配资源并用以满足低种姓选民的诉求,但同时也面临选民对其经济治理能力的全面考察,及其基本盘内部结构性张力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多元化 ,即多民族、多种姓、多语言、多宗教、多政党和多种经济成份。这种多元化特征常给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 ,诸如民族骚乱、种姓冲突、语言纷争、宗教矛盾、政党斗争、经济纠纷等。这些矛盾冲突的产生与发展 ,常常影响印度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 ,有时甚至严重危及印度国家的统一。但是独立 5 0余年来 ,尽管印度仍处于发展中国家之列 ,但却没有发生前苏联那样四分五裂造成的国家解体 ,而是在矛盾重重的国内环境中和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了国家的统一。究其原因 ,财政分税制的建立与…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十年间,新闻媒界和学术工作都将许多注意力集中在印度的“秩序问题”上。的确,自印度独立以来,经过语言邦运动、民族问题的凸现、种姓问题的“重新发现”及政治中的派系斗争,秩序问题在印度政治生活中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随着国大党威性的下降和政党体制的重建、两位总理的被暗杀、旁遮普动荡的延续、围绕“阿约迪亚庙寺之争”的宗教和教派冲突、阿萨姆和克什米尔的分离主义活动以及种姓间的暴力冲突的不时爆发,特别是1991年至1992年,各种姓对政府决定实施“曼德尔方案”中有关种姓保留名额的强烈反应,对秩序问题的研究更多,秩序问题也因此而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0.
不了解印度的宗教,可以说根本不可能认识印度。印度是一个有着多宗教、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姓等复杂问题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以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著称。印度以世俗主义原则立国,但饱受教派主义之害,因此弄清其多元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是深入研究其宗教问题的基础,也是把握印度社会政治的关键之一。2004年9月初,印度政府终于公布了2001年人口普查的宗教方面的数据。据此信息,我们可以对当今印度国内的宗教状况有个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