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社会内涵,并在两个方面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在企业管理上的现代价值。第一,在行为上要求管理者"逆其自然"者有所不为,而"顺其自然"者则有所作为;第二,在竞争上要求管理者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不竞争。这是一种以最小的管理行为获取最大的管理效果的高超管理艺术,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晨 《学理论》2011,(18):74-75,79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对现代管理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老子》的"修身之德""、自知谦逊""、无为而治"和"知足常乐"对企业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大德、讲谦逊、知无为、懂常乐,这是《老子》管理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史人。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最早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模式和框架,对后来道家各派具有本原性,我们亦可以从中寻求管理的辩证智慧和新的思维方式。 一、道法自然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时代精神,对道家提出的"自胜者强"的思想系统地进行了新的诠释.对于塑造现代企业家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庄子十分关注人的自由、价值、尊严等问题,其思想的人学意蕴丰富,主要包括:以"道"为本,尊民本性的人本理念;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的人本情怀;"齐物"平等,"无贵贱"的大平等观;"至德之世",与世无争的社会理想;逍遥适己,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评述论证这样一个观点:"虚静无为"是法、道、儒三家的共同话题。在若干最基本的思路上,三家存在共识。甚至可以说,"无为而治"是中华帝制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韩非的"虚静无为",到汉初黄老的"清静无为",再到董仲舒的"寂寞无为",三种不同的无为的互动与共性便是典型的例证。这类历史现象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切忌简单化地理解"法家"、"道家"、"儒家"之类的概念,将"无为"与"道家"划上等号,从而人为地放大了秦汉之际统治思想的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4,(3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为"美丽湖北"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美丽湖北",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顺应思想、"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物我两忘"的超越思想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湖北"的目标中凸显出了积极的价值,为建设"美丽湖北"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治国方略,以"道法自然"为基本理论基础,以"柔"和"不争"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无为而治"为治国的基本方法,以"非战"、"不尚贤"、去"苛政"为实现治理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运行模式。这些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要想构建潇洒人生,就必须通过"名利关""、情欲关"和"生死关"三关,从价值观上来一个根本转变,回归道家的"身重于物"的生命观"、少私寡欲"的情欲观和"以死为乐"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儒商"是现代企业家所企盼的理想人格.认真思考传统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学习将儒家的君子人格思想与商业精神完美结合的商人典范--晋商的人格精神,吸收其合理成分,对于塑造"现代儒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定程度上,传统儒家君子人格理论还存在狭隘性和不适应性,需要完善"智"、"仁"、"勇"诸概念的社会文化内涵."现代儒商"应该是集"德商"、"智商"、"胆商"和"情商"四位于一体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1.
道家学派创史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国家管理模式,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清简政事,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这对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基层社会自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剖析了"令之以文"的文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借鉴这一思想,就必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善于激励下属工作热情,赏罚分明,充分信任下属,重视职工的培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基本取向表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德服人等方面 ,西方管理理论体现在科学管理、人群关系等学派理论中 ,经历了科学人、社会人、丛林化等阶段的发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理论的整合 ,一要以人为本 ,结合“情”与“法” ;二要因时制宜 ,把握“时中”原则 ;三要无为而治 ,实现柔性管理 ;四要以德服人 ,建设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岳崇 《民主》2015,(3):47
<正>世人观念里,孔子是一个怀着救世精神的积极入世、入仕者,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宣传礼教、仁政,极力寻找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其实孔子思想中也含有道家的成分。道家思想核心是"道",提倡"复归"。孔子思想中不仅含有道家的"复归",即归隐、隐逸的思想,而且道家的"退"、"避"、"柔"、"敛"、"朴"、"拙"等思想也有体现,且其归隐、隐藏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如:"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相似文献   

15.
鲁莽 《瞭望》1991,(32)
我一直以为,儒道两家,实在是很接近的,有时甚至就是一回事。比如道家是讲究无为而治的,而“无为而治”这句话,却出自《论语》;又比如,老子很欣赏“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韬光养晦之术,而孔夫子也对“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  相似文献   

16.
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主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但由于对"人"的认识不同,日本管理思想根本区别于西方.西方管理思想多从个体性出发,考虑如何将众多个体结合成有效率的组织,日本人在思想根源上更为认同组织性的主体存在,即他们认为"人"不能以个体形式而只能以"人间"的形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无为"、"不争"是"道"的根本特性。"无为"、"不争"的理念是道家思想体系的重要架构,彰显了道家文化的独特性,涵化着创造性思维和自由精神,"无为"、"不争"的理念不仅对政治伦理、治国方略、养生之道影响深远,而且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建构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无为"、"不争"的理念孕育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策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慎到是由道家转向刑名法家的关键人物,是战国时期思想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本体,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主张"任自然者久,得其常者济"。虽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但却自成一家,他的思想现实、平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道家思想由于晦涩难懂因而总被世人误解为消极的退缩主义,但在现如今道家文化越来越受学界的重视,而老子的道论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结合近代以来学者对老子道论的研究现状,主要论述了陈鼓应先生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特点,分别从"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为《易传》思想的主体以及具有人文精神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不仅展现出老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也为今后老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0.
<老子>一书蕴涵的管理思想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现代社会在承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传统思想.坚持"虚心实物"的唯物本质,贯彻"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维方面仍有学习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