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老舍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身兼小说家与戏剧家的双重身份。他的小说创作的某些特征明显地渗透在他的戏剧创作之中,从而以他独特的创作思维和美学追求,创造出了独具老舍风格的戏剧文体,给读者和观众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何岳球 《理论月刊》2007,(2):148-151
雨果的戏剧、诗歌、文艺理论、政论文中,夹杂着大量的美学思想,他在小说创作中也贯穿着鲜明、深邃的美学思想。尤其是他的“审丑”观念开拓了审美艺术的新领域,使审美对象朝复杂化、多元化的格局发展。雨果的“审丑”观念处于审美观念的转折点上,使19世纪后的文学艺术的审美主流发生转向。  相似文献   

3.
王艳萍 《前沿》2013,(10):162-163
通过对英国18世纪小说了解后发现,哥特式小说是当时风靡一时的重要的小说创作形式。哥特式小说以其对阴森恐怖环境的描写,以及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往往能够带给读者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是哥特式小说经久不衰的要素所在。为了深入研究哥特风格,对《简·爱》与《呼啸山庄》这两个小说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达到对哥特式小说创作的全面了解,提高小说创作技能。目前来看,哥特式小说的创作重点在于营造惊悚的氛围和揭示人物心理冲突。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滥杀"情节描写。从小说文本的角度去观照这个问题,"滥杀"情节存在的原因有:一是历史事实在小说文本中的遗迹,二是继承于话本及杂剧,三是小说的浓厚的神学色彩,四是文人在水浒故事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具有的"暴力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赵彬彬 《前沿》2013,(16):138-139
多丽丝莱辛作为英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小说不但极具代表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来看。其一生创作的小说数量高达50多部,每一部小说都蕴含了一个时代的特点。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作品往往带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对当下时代的深入思考。在多年的小说创作中,多丽丝莱辛养成了深入事情表面看本质的习惯,在其小说描写中往往能看到其对英国文化及英国政策的反思。从提高小说创作质量,增加对多丽丝莱辛小说了解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对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田子爽 《求索》2011,(4):182-184
在文学史上,以八股文文体来进行的小说创作并不多见,明代袁黄创作的《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却实现了八股文与小说创作的嫁接。该小说每卷的结构布局与八股文的固定结构相类;在行文方式上,尤其是其中的诗词歌赋,与八股文语体相似,每卷都可看成一篇八股文;在内容上,袁黄并非如八股文一样完全虔诚地代圣贤立言,而是大量援释道劝善思想入儒,以游戏笔墨阐释《四书》意蕴,戏说亵渎儒家圣贤及经典,被儒家正统人士斥之为异端。实际上袁黄仍秉承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节义、伦理纲常,他在形式、内容上都以八股文为戏的作法,寄寓着明末特定的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7.
扶平凡 《求索》2010,(9):203-205
石介是北宋理学之先驱,"宋初三先生"之一。石介复兴儒学不遗余力,他遇事奋然敢为,一生中做了几件颇具影响之事。时人与后人对石介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本文从论道、论政、论人三个方面分析了石介的古文创作思想。石介的古文创作,以宣传儒家思想,恢复儒家道统为主要目的。其古文创作并非"太学体"佶屈聱牙而不忍卒读。从文学创作艺术风格看,石介的古文创作比较讲究写作艺术,行文堪比苏洵,颇具气势而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广泛传播,受到世人瞩目,除了特殊的政治原因之外,还因为毛泽东诗词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本文从毛泽东诗词的传播过程和传播方式入手,详尽分析了毛泽东各个时期诗词创作的内容,全面论述了毛泽东诗词的创作风格和美学价值,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作为“文化昆仑”,《围城》中的讽刺表现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霸气以及厚重的文化底蕴。王朔是从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叛逆者,他的小说中的调侃在于批判的同时尽显平民化特色。由此可见作家个性对创作的影响之巨大。写作教学应当重视对作者创作个性的全面培植。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转型。总体看来,他的创作转型是机智的,是值得肯定的。在创作后期,他将作品的主题由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表现了他在创作中对“人”的关注由孤立走向全面。小说回归趣味性和故事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开始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反思,作品具有了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余华的转型,启示当下文坛: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承担厚重的社会历史责任,拯救并发扬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依然是文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黎锦明,湖南湘潭人,一九○五年生于科第出身的名宦家庭。一九二四年开始创作,一九二六年九月赴海丰农运区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一九三一年加入左联,其创作力最旺盛的是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的十几年间。抗战后期由于脑病日趋严重和其他原因而渐渐辍笔,解放后长时间蛰居农村。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有中篇四部,短篇近百个,共约百万字,曾多次得到鲁迅先生的评介和赞赏。这个作家过去很少为人注意,更没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作过全面评价。本文试图从创作思想、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3.
莫言小说世界的基本元素,在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已经就绪。作为童年叙事的发端,这篇小说在创作心理、主题意蕴、意象营造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的批评空间。《透明的红萝卜》也是莫言小说艺术大厦的重要奠基石,此后的众多作品几乎都可以在这个中篇里发现艺术生发的因子。  相似文献   

14.
金在胜 《湖湘论坛》2007,20(3):51-51,54
借助“反讽”和“荒诞”来分析余华小说《兄弟》(上、下部)的创作倾向,《兄弟》以嘲讽夸张的方式揭示出了世界的荒诞。分析的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其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的神异小说和狐鬼题材文学作品中,"怪诞"是常见的一种文学创作方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的创作方式符合文学作品形成"怪诞"的三个必要条件:"同体共时性"、"反常化"手法以及极度夸张的表现方法。以夸张手法形成的怪诞创作方式,必然同时伴随有奇异想象的成分;二者是构建怪诞方式的一体孪生之两面。溯源追始,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怪诞创作方式,一方面源于人类寻求"反常化"的固有心理,另一方面源于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正是从远古走来并在古代文艺创作领域长存的万物有灵观和相应的意象化造型方法,导致了"怪诞"创作方式在运用和表现上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6.
在阿多诺的理论视野中,其哲学批判的支点之一就是弗洛伊德"心理美学"对社会进行心理学式的批判。阿多诺一边解构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一边又建构了自己的"心理美学"批判思想,该思想在艺术本体论、艺术认识论、艺术方法论和艺术价值论等方面均有论述。阿多诺边解构边建构的运思模式又产生一个无法回避的"内在矛盾":他一方面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美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无意识间论述了哲学式心理美学思想。从总体来看,阿多诺的"心理美学"批判思想在心理、生活与革命等方面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都有启发性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传记文学作品的评价,历来存在不同的艺术准则和价值框范。强调其历史真实性者,往往对作品作考古般发掘,以检验其是否合乎历史史实;强调其艺术性者,又往往用评价小说的美学标准去框范传记文学作品,以衡量其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及其突破性。其实,这是传记文学创作和评论中存在的两个严重误区。传记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载。它既非历史著述也非小说─—不能用历史或者小说的标准去评价它;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历史著述也是小说──传记文学作品必须尊重历史真实和进行艺术创造。铁竹伟的《廖承志传》①是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中比…  相似文献   

18.
吴正锋 《求索》2010,(7):204-206
孙健忠后期小说创作执着于表现土家族历史变迁和对土家族民族劣根性进行批判,具有深广的民族历史意义和人性深度,不仅是湘西土家族的民族史诗,也可以将之作为一部人类历史寓言来读。与此同时,孙健忠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中比较集中地展示了土家族远古的神话,传说,寓言,原始文化遗存,构筑起神秘魔幻的湘西土家族神魔艺术世界。历史将会重新评价孙健忠后期小说创作价值。  相似文献   

19.
萃岚 《今日浙江》2011,(16):62-62
《水浒》是毛泽东较为欣赏的古典小说之一,纵观他的一生言论,对《水浒》点评颇多。据薄一波同志回忆,毛泽东同志很喜欢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说。我国的不少古典小说他曾读过多遍,十分熟悉,在讲话和文章里。时常引用这些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典故,并且常常用独到的见解介绍给别人。  相似文献   

20.
江建高 《湖湘论坛》2001,14(1):79-81
毛泽东诗词创作主要集中在1927至1936年、1961至1965年两个高潮期(简称前、后期)。若按中央文献出版社《毛泽东诗词集》统计,前后期分别作诗词22首、17首,占总数一半多。其高峰又分别为1935、1961年。相反,1937年至1948年的延安和转战时期,1951年至1960年建国头10年却创作甚少。本篇试联系诗人创作背景和实践,探究毛泽东两个创作高潮的成因和前后期作品在诗艺上各自的特点。  从现有文献资料看,毛泽东诗词创作最早为1915年五言诗《挽易昌陶》,最晚为1973年的《读〈封建论〉呈郭老》,时跨近60年。但他不是职业诗人,不会心无旁骛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