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格局,其中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里的主体、主导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如何界定? 1.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格局。这样一种格局,应当长期稳定下来,至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要去试图改变这种格局。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曾经设想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关系,采取社会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谈到的这种所有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按劳分配,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消灭了剥削和阶级。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对社会所有制的基本点也作了论述。他们所论证的社会所有制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资本主义化为前提条件的。在这个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所有制表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人们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上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它指的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指的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解开这个“个人所有制”之谜的办法,只能是暂时撇开现实的考虑,回到马克思那里去,站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来理解这一  相似文献   

4.
没有采用生态或生态学的概念不是说明马克思缺乏生态思想,而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远超同时代思想家的明证。马克思早期思想中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历史之谜的解答",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现,马克思赋予这一谜题以历史生成的思考。在成熟的经济学思想中,生态危机成为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自我否定规律的隐匿逻辑,"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不同所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界的历史建构的宏大叙事,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三种历史形态相对应。生态文明视域下反思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能够深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的“生产决定分配”的科学原理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定分配形式。建国后,我国建立了公有制经济,为按劳分配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现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和不发达的经济,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建国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短期内在全国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不现实的,而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形式只能是以按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必须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先验结构"语境,即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目标、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论述中去理解.同时,还要正确把握"个人所有制"与"股份制"的关系,把两者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就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与社会所有制是辩证的统一。无论私有制还是公有制都是个人所有制的异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训惨痛而深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是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过去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把握的重点往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和马克思的思路在着眼点上有所不同.在马克思概括的小生产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中,是把生产资料公有作为未来社会的前提,落脚点却是社会成员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生产私有制的否定,它自身又要被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所否定.今天,我们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认真领会这一深邃的思想,进一步感到它对当前改革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所谓新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就是建立劳动者个人的自由人联合体所有制.这种个人所有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生产资料社会个人所有制;二是劳动产品总体个人所有制;三是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这是内容和形式完全改变了的作为发展“环节”的个人所有制,因此必须“重新建立”.  相似文献   

10.
"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拟从"重建个人所有制"预断的文本考察,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现实理想选择以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初步实现形式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2,(1)
所有制问题是共产党人一切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个人所有制建立在社会所有制基础之上,是所有制发展的最高形式。个人所有制的完成大体要历经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重建个人所有制三个阶段。其中消灭私有制是实现个人所有制的必要前提;建立公有制是过渡到个人所有制的存在基础;重建个人所有制则是所有制完成的最终目标。全面理解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有利于指导和引领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实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有利于为中国进一步完善所有制制度提供方向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主张“私有化浪潮”的人认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误解,而应返回到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原意上,实行全民财产私有化,发展私有制。他们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为思想理论依据,鼓吹实行全民财产分散化、私有化才是对马克思原意的真正理解,对马克思的本意进行有意的歪曲。那么,到底马克思对“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怎样论述的呢?这就要我们在整体上对它有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建设中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作过一些美好的描绘。如对所有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 ,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即社会主义阶段 ,就是要消灭私有制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 ,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已的理论概括起来 :消灭私有制”① 。又如对未来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 ,指出是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统一有计划按比例组织生产 ,他们论…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民主政治思想。但是,马克思在提出民主政治思想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即认为未来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与劳动的解放密不可分的,这个反映劳动解放的新经济制度是"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这个以个人所有制为特征的经济条件,一切民主形式都只能是"欺人之谈"。这个观点反映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特点。但是,这个观点可能被我们长期忽视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权利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必然产物。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根据所有制演化的历史描绘了权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形态及私有财产权利、劳动权利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权利的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6.
张宁  杨瑞琴 《理论导刊》2023,(11):107-113
马克思借助土地这一特殊的具象性意象表征自然,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换为人与土地的关系,进而以“人地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为切入点考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比原始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人地关系”的不同特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流变的经济动因,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决定性作用。在生态议题上,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人与土地物质变换断裂现象和以抢劫土地肥力为主要手段的生态帝国主义行径,科学地阐释了生态危机的成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摒弃了西方主流环境主义、深生态学和生态浪漫主义等在生态问题上抽象的价值批判和伦理说教,从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入手,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联合生产、弥合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断裂、扬弃资本主义的价值逻辑等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7.
政府职能要从直接干预经济转向公共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鹏 《理论导刊》2001,(10):23-25
一、政府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政府职能转向公共管理改革开放23年来,我国行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管理的对象、政府管理的体制环境与法治环境都出现了新的特征。第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的形成,我国政府的管理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政府管理的对象是单一的国有企业,但是经过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的对象已经变化为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混合经济成分愈益增多等新情况。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步伐的加快,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本逻辑是,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确立,验证了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真理性。但是,实践表明我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弊端,特别是既得利益格局的阻挠,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的深层原因。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相似文献   

19.
谭劲松  王玲 《党政论坛》2013,(17):28-30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如何处理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的关系,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本文展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所有制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社会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生产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起来的,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产权前提、运营基础和制度保障,理应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