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政策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新才 《学习论坛》2004,20(7):37-40
区域合作机制包括信息交互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行为约束机制。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创新 ,应主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要着力推进区域合作的制度性政策创新、工具性政策创新和目标性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2.
郭新茹  顾江 《唯实》2009,(6):80-85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十七大以来,江苏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应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各类文化市场,加大文化创新力度,增强文化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其内在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自增长优势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集群经济应结合区域资源特色,从政府、企业、社会多方面入手,通过提高区域集聚效应,加快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若风 《前线》2015,(2):36-38
2014年以来,国家有关文化产业政策连续重磅出台,层级之高,密度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这些政策依据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体现出鲜明的政策取向,对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思想逻辑、政策逻辑和现实逻辑相契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基础近年来,在世界性的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充当着促进经济发展的角色,在中国也不例外,而且表现得十分突出。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3年,我国  相似文献   

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栋生 《新视野》2005,(3):10-12
区域协调发展对中国这样多民族的大国,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了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相应的空间组织架构,系统阐释了党和政府有关宏观区域经济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政策创新是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对政策进行改革、完善和发展,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的有价值的政府行为和活动。政策创新是对整个政策过程的创新和突破,是政策实践的积极探索。政策创新受内结构和外结构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应着力从观念、主体、配套机制、法制化、政策学习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政策创新。  相似文献   

7.
新的历史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河北省会石家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过万亿,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是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的产业支撑。通过选取2021年经济总量过万亿的11个省会城市,分析石家庄与经济总量过万亿省会城市存在的差距,借鉴万亿省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成功经验,提出助力石家庄市实现弯道超车,跨越赶超新突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新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内涵丰富,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展开。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立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是促进福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战略选择,必须从区域发展规划、运引机制以及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实行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璞  陆军 《共产党人》2004,(5):14-15
石嘴山市于上世纪60年代建市,是一个因煤而兴、因煤而建的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通过40年的发展,该市已逐步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在石嘴山市的发展过程中,煤炭产业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深刻地影响着石嘴山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产业集群正处在由企业集聚向集群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有效的集群促进政策能够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在集群促进政策体系中,集群内部网络化创新机制是集群内部协同促进政策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转变观念,合理运用促进政策,推动集群网络化创新机制的形成,促进政策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第一,依托信息技术,创建集群内部对话平台;第二,加强对话机制建设,创造合作氛围;第三,多方参与,构建集群内部网络化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课题组 《探索》2001,(6):112-114
教育的产业发展不仅与其自身的生产属性有关,还和教育与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关,因此,走"教育产业"或"教育产业化"的路子都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选择"产业发展"和"事业发展"二元结构的模式,确立"教育的产业发展"模式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教育的产业发展政策取向应是逐步开放教育市场,建立起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办、民办、私办等多种形式并存、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教育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行的重大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战略,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区域和城乡平衡发展机制,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产业集群急速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地区产业集群对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越来越重要。未来西部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应对路径是:实施积极的地区产业集群政策,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整合本地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原有产业基础,积极扶持本地特色产业,乘势培育和发展地区产业集群,提升西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宁夏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是优化结构,推进产业组织转型升级。二是科技兴企,推进产业技术转型升级。三是拓展市场,推进营销方式转型升级。四是提升素质,推进经营管理转型升级。五是经营园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六是创新机制,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科技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建成科技创新型省份.构建区城创新体系是山东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途径.山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路径是:培育区域创新行为主体、建立区域创新内部机制、开发区域创新人才资源、建立区域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区域创新基础设施、构建区域创新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6.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新调整、产业格局新变化、科技进步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系统.不同的时期与阶段,其内涵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也有不同侧重.因此,必须在时空变化中把握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现代产业体系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委省政府强调.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推进湖北新一轮发展进程中.要综合发挥湖北内生型和外向型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内生型经济的巨大发展活力。这是在对湖北省情特征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路径作出的科学选择。内外兼修,努力探索内生型与开放型发展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推进湖北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耦合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峰 《学习论坛》2006,22(7):36-3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竞争单元,其优势越来越被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所认可。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系统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创新与产业集群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环节上存在紧密耦合关系,区域创新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创新性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特提出,集群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主要的“创新机制”,其原因在于,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创新活力和创新的规模经济性之间的两难矛盾,更能适应现代技术条件下自主创新的要求。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性集群,并且通过集群来聚集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形成区域创新体网络,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路径。地方政府的紧迫任务是加快集群政策的创新,实行集群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有机结合。即如何加快发展创新性集群和改造传统的集群;怎样以创新集群为核心聚集区域内的创新要素并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地方政府集群政策的创新和公共经济政策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创新体系主要由产业组织创新、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四部分组成。其中,组织创新是先导,结构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保障。滨海新区产业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在借鉴深圳、浦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