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年年都是热点,但却年年破题乏力。“三公消费”何时不再被热议?这甚至成为新闻报道的标题,也说明在这个问题上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政府法制》2013,(27):20-20
在现代社会中,官员的“三公消费”最容易引起争议。现代社会中所谓“三公消费”指的是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表面上看,“三公消费”似乎都出于公务需要,实际上彰显的是官员的贪婪和权力的霸道,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意识有着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务消费、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这“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几年各界对治理“三公消费”的呼声不断。  相似文献   

4.
卫强 《法人》2012,(4):12
"三公消费"话题再次于全国两会期间升温,而一向以奢侈品标榜的茅台也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而贵州副省长慕德贵则在3月6日表示,三公消费一定要控制住,但三公消费高不是茅台的错。  相似文献   

5.
殊达 《政府法制》2011,(20):11-11
预算细化到一张办公纸 首先,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基本不可能,因为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举世皆知,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是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查询和质询。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竟然能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你想滥用公款吃喝,门儿都没有。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遏制腐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腐败是一种公共权力因非公共性运用而丧失公共性质的社会政治现象,在历史上普遍存在,也普遍因具有不法性质而受到遏制和惩处。从历史上看,若依靠人治,虽可一时处理腐败的后果,却难以消除腐败的原因。因为人治方略所依附的专制政体本身不能克服权力人格化所决定的权力的人性弱点。若依靠法治,即使不能根绝腐败,却有望把腐败控制在最低限度使其不至于危害社会,或者一有危害,使能够及时制止。因为法是一种对象化的非人格力量,它一经与民主相契合,便可运用权力本身的力量来约束权力,以保证权力的廉正  相似文献   

7.
温家宝总理接受媒体专访时,曾经就治理“三公消费”现象给予明确指示。他认为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要让任何一,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8.
腐败问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不仅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焦点,而且也是党中央历年来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严厉整治的重大问题。从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被杀头,到日前的胡长湖、成克杰被判死刑。足以证明党中央、国务院惩治贪官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9.
朱元璋发明了“四莱一汤” “食色,性也”,历史上有无数饕餮之徒,想方设法满足口腹之欲,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反对公款消费的第一要务,是与公款吃喝作斗争。  相似文献   

10.
沧济 《中国监察》2013,(19):35-35
解决好“三公”消费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管用的管理制度和有效推动制度落实的督查、问责机制。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积极规范“三公”消费管理,探索建立起“三公”消费管理联合监测站,形成动态监管、实时控制、全程预防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部门单位“三公”消费管理。  相似文献   

11.
陈晓娟 《法制与社会》2013,(28):179-180
当前,“三公消费”治理已进入实质化操作阶段,本文针对治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信息公开不到位,衡量标准不清、缺乏问责机制、经费转嫁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分析,探求其产生的深层原因,提出应从调整权力结构、重塑官场生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构建多维监督机制等方面着手,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公消费”的不断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12.
雍兴中 《政府法制》2012,(13):38-39
2012年3月19日,一场“三公”(财政拨款开支的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经费公开的财政改革,在四川省雷厉施行。  相似文献   

13.
遏制腐败需从多方面着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各类监督 ;用重典治吏。只有数管齐下 ,不心慈手软 ,才能有效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温总理强调,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  相似文献   

15.
高斌 《政府法制》2013,(15):26-27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律师朱列玉建议,“贪10万元判10年”可改为“贪10万元判1年”。  相似文献   

16.
竹立家 《政府法制》2011,(23):10-10
要真正遏制“三公消费”现象,监督是重要的,不能只通过政府部门自身监督,而是必须引入第三方监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各个部门的“三公消费”的预算、决算,必须通过人大常委会审批,  相似文献   

17.
欧洲媒体对公款盯得严@@ 欧洲政府官员在吃喝方面公私分明,政府对此有严格的监管,而滥用公款一旦被媒体披露出来就会成为一件大丑闻. 笔者的一位朋友经常在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研讨会,他手头有一笔经费,本人签字就可以报销.即便如此,他每次出差时总要算得很清楚,该自己出钱的时候毫不含糊,很少想着去“揩油”.  相似文献   

18.
预防政府腐败,制度是最根本的保障。目前预防政府腐败的制度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不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政府腐败现象的发生。当前,需要完善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构建预防政府腐败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许多腐败是以特权的方式体现的,如公车泛滥并高档化、公款吃喝旅游、公费医疗无上限、多占或低价购买住房、安排亲朋好友子女就业、垄断福利不断扩大等等。对于这种“腐败向特权转化”的趋势,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说:“这实质上是让腐败合法化。现在官员的待遇已经足以保证他过体面的生活,应当减少特权。”  相似文献   

20.
张克 《检察风云》2012,(6):13-14
又到一年两会时。每年两会代表热议的三公经费法治化依然是条漫漫长路。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由此公开"三公消费"也成为多年来社会各界的呼声。所谓"三公消费",主要是指国家职权部门、政府的企事业单位等用公款支付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中透露:我国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公车开支一年9000亿。主持人柴静很吃惊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