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动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发生,民间借贷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民间借贷的概念,发展现状,以及法律的规制三个方面分析民间借贷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主要集中讨论民间借贷市场的主体准入、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以及民间借贷的利率限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经济现象和法律现象并存的民间借贷,其利率的市场化发展反映了一种适应性的民间自发创造。在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在政府管控之下没有发挥出正式金融制度有益补充的作用,成为一种制度安排供给不足而致的变异产物。在市场经济国家里,民间借贷利率主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陕西省府谷县民间借贷市场调研,发现府谷县民间借贷具有借贷资金规模大、利率高、资金流向集中的特点,在对府谷县民间借贷债权保护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基础上,找出债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府谷县的实际状况提出保护民间借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民间借贷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的不足,解决了农户、小微企业等主体的资金困难。但以利率为争议的民间借贷纠纷越来越多,给司法、行政管制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从民间借贷的新特点及其利率管制困境出发,探讨了我国民间借贷利率管制现状、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国外相应的管制模式,提出了完善该管制模式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民间借贷市场的活跃,民间借贷服务中介机构和P2P网贷中介服务迅速兴起,民间借贷服务中介在发挥促进借贷信息对称、借贷规范化作用的同时,存在着经营主体混乱、行为规则缺乏、监管部门缺位、行业自律不足、巧立名目乱收费等问题,亟需规范管理。民间借贷服务中介需要统一管理,在主体准入条件、行为规范、行业自律、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6.
吕虹 《法制与社会》2011,(12):76-7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民间有了更多可供支配的闲散资金;另一方面由于国家信贷政策的收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以及国家允许民间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法律环境,这些都一定程度地促使了民间资金流动的活跃,也使得民间借贷活动日趋频繁。因此,因民间借贷而导致的纠纷也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点,并对我们基层审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结合2006年至2010年杭州市滨江区法院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情况,分析案件特点,归纳审理难点,并积极探讨如何发挥法院的司法职能,做好此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减少民间借贷纠纷的发生,为民间资本的有序流通和有效利用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允许民间借贷利率可适当高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法律环境下,由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国家信贷政策的收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多重影响,使得民间借贷在社会生活中崭露头角,但是民间借贷地位尴尬且缺乏有效监管,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及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间借贷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防范民间借贷危机。建议我国根据民间借贷的法律类别,在借鉴境外相关立法、结合本国立法习惯和现行模式基础上,有区别有重点地综合立法规制民间借贷。坚持区别原则,区别规制民间民事借贷和商事信贷;坚持重点原则,以规制商事信贷为重点,制定专门的"民间信贷保护法",着重从定义和规则、信贷经营主体、利率限制、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利率限制法"和"非法金融整治法",通过多重立法综合规制民间借贷。  相似文献   

9.
郭杰 《法制与社会》2015,(4):228-229
近年来,自然人民间借贷在我国进行的如火如荼,相关民事纠纷也不断涌现,已成为法院审理的一种主要案件类型,此类纠纷能否正确审理,直接关乎当事人利益,更关乎经济金融秩序的有序运转、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此类纠纷有诸多法律适用问题存在困境,急需明确,如自然人民间借贷本金如何确定、自然人民间借贷之个人债务或夫妻共同债务如何确定,自然人民间借贷逾期利率如何计算等等,这些困境给司法审判实践带来了诸多困难,筮需破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民间私人借贷日益增多。但证据缺失、利率争议或缺乏诚信、资不抵债等借贷纠纷时有发生,为了避免和减少此类矛盾的发生、“防患于未然”,现就民间借贷中所要注意的问题作如下提示:  相似文献   

11.
林嘉荣 《法制与社会》2012,(21):196-200
在民间借贷中,不仅出借人有风险,借款人同样可能面临巨大风险,一旦融资决策失误或风险管理不当,融资将会成为一剂"毒药",加剧企业的困境,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本文对民间借贷的范围界定、企业间借贷的效力问题、民间借贷的利率控制标准,以及借款本息部分归还时究竟是先还本金还是先还利息、借贷行为的法律禁区等常见但又在实践中容易被模糊和忽视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本文还对民间融资的几种主要方式,即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权与债权兼具的融资以及以买卖合同的形式融资等多种融资方案的设计和特征进行了介绍;最后,本文就核心问题即出借人和借款人的注意事项和风险管理技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当前民间借贷的特点、问题及其法律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民间借贷市场已经进入高级阶段,资金供需两旺,并具有迅速走红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然而,民间借贷相关立法滞后,市场监管缺位,司法主导突出,整个市场呈现出产生发展的内生化、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交易形式的电子化、法律规则的零散化、法律地位的尴尬化以及裁判结果依赖指导性解释等特征。民间借贷组织的主体地位问题、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认定问题、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律管制问题、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控制问题以及民间借贷交易的信息监测问题等日益突出,加强监管立法和监管机构主动执法,依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严厉打击高利贷,已成为金融生态建设中民间借贷法律规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超出正常利率范围的高利借贷行为对国家金融体系、社会经济发展、司法公信力和社会治安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因高利贷不属于法律直接处罚打击的对象,现行法律对它基本持放任自流态度。要规范民间借贷中的高利贷现象,需要集合立法、金融、税务、司法、行政等多部门力量,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在尊重正常民间借贷行为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通过对合法民间借贷行为的疏导,压缩高利贷的生存空间,以此破解高利贷社会难题。  相似文献   

14.
窦鹏娟 《海峡法学》2013,15(2):78-85
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民间资本的迅猛增长,源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和国内投资渠道的有限性,民间资本以民间借贷等不同形式活跃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碎片化"和滞后性,加之稳定性、协调性、严肃性和前瞻性不足等问题,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法律预期、法律获得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障碍。针对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应该从法律引导、制度完善以及利率规制等渠道对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法律障碍予以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15.
李学辉 《法学杂志》2017,(12):126-132
民间借贷利率普遍过高,应为不争之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利率划定了“两线三区”,明确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部分的利息无效.然而,如何处理无效部分利息,司法实践中处理不一,引起了法律适用的混乱.超出法律规定的利率上限部分的利息应为不当得利,民间借贷利率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不应从本金中折抵.  相似文献   

16.
宋瑶 《法庭内外》2012,(10):36-37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盛行一种以帮困济贫为目的的"互助型借贷"。在这种借贷关系中,贷款人将闲置资金无偿或以较低的利率借给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亲朋,以解燃眉之急。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投资理念的提升,居民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常常将手中的"富余"资金作为生财的资本,向一些资金匮乏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部分发达城市尝试让这部分"民间资本"与小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民间借贷发展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如立法缺失、缺乏监管、投机性强、易转化为非法集资等问题。本文从立法、监管、利率市场化、征信系统、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关方面对民间借贷完善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间借贷日趋活跃,借贷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正规金融的不足。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由于疏于规范,其无序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本文从民间借贷的问题出发,在分析其法律规制缺陷的基础上,对引导民间借贷走回法律正轨进行了探析,并就立法所牵涉的规制范围、利率管制、准入机制、监管体系四个重要方面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目次一、何为民间借贷登记二、民间借贷登记的功能三、民间借贷登记的范围四、民间借贷登记的法律效力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地方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试点推行民间借贷登记。〔1〕但是,实践效果距离民间借贷登记制度的设计初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同时,相应立法也因超越立法权限而面临无法被适用的尴尬。这说明,目前对民间借贷登记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例如,登记之于民间借贷的功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闫欣 《中国律师》2011,(9):41-42
近年来,由于银根紧缩,小企业通过传统的银行借贷融资十分困难.不少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借贷以解决资金之急需。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很高,又缺少法律保护。发生纠纷后各地法院审理的标准不统一,造成同类型、同性质的借款纠纷经不同地区法院审理,出现完全不同的判决结果.给司法统一和公平、公正执法带来了冲击,亟待立法部门给予重视并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