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清代行会规约内容丰富,包含行会财务、行会同业救济等诸多方面。自愿原则既是商人们制定行会规约的准则,也是官府审批行会与行规的依据。律典中为数不多的几条律例以及地方官府判决是清代行规制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商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立法空间。  相似文献   

2.
莆田文峰宫是我国妈祖信仰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庙宇。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对文峰宫妈祖信仰的由来、变迁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爬梳,并重点考察了文峰宫与海内外,特别是与台湾之间交流的情况,展现了文峰宫在弘扬妈祖文化和促进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有清一代,商人们在长期的商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商事习惯,同时也积极地建立公所、会馆这类行会组织并制定行会规约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清代律典中为数不多的几条律例以及地方官府判决是清代行规制定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商人们留下了很大的立法空间。由律文引申出的自愿原则被官府作为审查与监督行会与行规的标准。这些都使得清代的行会规约体现出了很高的自治性。国家权力不过多介入商业社会,政府充分尊重商人们的自治精神,这在当下仍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仰在明清之际由商帮移植进武夷山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其信仰群体与信仰形态均发生了嬗变。当下妈祖信仰在武夷山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
妈祖文化是我国政府唯一认可的一种民间信仰,在我国沿海及台湾省,在东南亚、殴美等地区的国家中有众多的信徒。妈祖信徒把妈祖神祆看成是超人的力量,产生了类似宗教的信仰感情和情感反应,在遏制妈祖信徒行为失范、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妈祖文化在促进闽台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中已经产生并仍在继续产生着重要作用。但是,妈祖文化是唯心主义的道德文化,对社会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献浩如烟海。妈祖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与妈祖文化研究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是滞后的。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状况,《妈祖文化千年史编》课题组整理、编辑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系列丛书。文章就这系列丛书的目的、意义和内容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指出了《妈祖文化千年史编》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碑刻史料的记载,清代苏州地区已经拥有了由宗族、行会以及城乡所设立的三种保障机制,它们共同构成了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保障机制不仅救济的范围相当全面,而且都有一套完善、系统的管理模式。基于这些特点,清代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职能并维护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保障机构多元化、保障程序制度化等重要理念在我们当下仍有其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清代台湾由于人多地狭矛盾突出、男女比例失调,加之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使社会上充斥大量的无业游民,贫苦人口数量众多,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清王朝统治,清朝社会各界兴建了数量众多的慈善机构,其救济内容包括护幼、保节、养老等六个方面。台湾慈善事业是中华慈善文化传播的体现,其经营管理模式多为大陆模式的移植,但移民社会的特点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商人为慈善事业的主体、慈善务实而轻教化、地缘组织为慈善事业载体,慈善机构的兴建,维护了台湾社会的稳定,密切了海峡两地的联系,推动了宝岛内地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妈祖信仰是闽台地区深厚文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应包含闽江上游的南平、三明二市这片土地上近千年来的妈祖信仰,更何况南平、三明二市的妈祖信仰还与台湾有着较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因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领域。作者历经近三年的田野调查,在文章中陈述此地的妈祖信仰情况,研究分析其基本特点,有益于闽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八旗生计问题,清政府自康熙朝始,历雍正到乾隆朝耗费巨多帑项,采取诸多措施,均收效甚微。乾隆初年,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移驻京旗闲散回至东北屯田的思想主张,并在随后付诸实施,直至清末。虽然这一政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统治者的初衷,但确有相当部分京旗子弟留在了回屯地,解决了自身及其后裔的生计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京旗回屯最终导致了移驻地区的快速开发,促进了民族融合,完成了变边陲为内地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康熙帝于公元1683年统一台湾,在台湾全面施行清朝司法制度。清代台湾的侦查制度与大陆侦查制度在整体上具有共通性,但因其历史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局部上叉体现出差异性。清代台湾侦查制度的特点是:在侦查体制上采取多元多轨制;在侦查方法上采取科学的讯问方法与野蛮的刑讯手段并存;在侦查职能上与军事职能发生交叉。中华法系通过清代台湾200多年的渗透,对台湾当今的法制思想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是当今台湾法制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中举人的地域分布变迁,可以明晰整个儒学文化的发展变化,这一变化是由清代台湾移民和其自身经济发展的变化所促成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清代诗学史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诗学相比前代诗学,具有文献丰富、作者众多、流派纷繁的特点,现有的研究由于视角单一,同时缺乏对文献的发掘和关注,视线集中在有限的少数问题上,遮蔽了清代诗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对清代诗学研究的方法谈了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大清著作权律》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保护的成文法,尽管只是短暂适用,但其价值却十分巨大,它所显示的理念与我国传统的版权观念相比有着革命性的转变。清末版权法律文本产生的主观诱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近代思想家们对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版权制度进行“主体性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清末(1895—1911)中国外交官的群体构成与知识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体专业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显示出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但不可否认,清末中国外交官的专业素质与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外交官有着很大距离,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末年,在筹设审检厅的过程中,法官选任成为清廷不可回避的问题。审检厅试办时期,法官任用没有明确的标准,经历了督抚自行掌握到法部随机选拔的过程。《法院编制法》确立了考试选任的制度,法官选任开始由随意性向规范性转变,但是,任用旧人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过去的论者往往将之归咎于新式司法人才短缺,事实并非如此,新式司法人才短缺只是清廷违法任用旧人的一个借口而已。  相似文献   

18.
清朝时期中国的50多个民族社会生活习俗不一,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生活习俗无小事。它时刻与时代发展、社会文明进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