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叶海林 《半月谈》2020,(3):86-8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这是对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外交方针对于引领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扩展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红霞 《前沿》2004,1(11):241-245
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 ,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 ,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 ,把握机遇谋和平 ,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3.
李巧 《湖北社会科学》2005,1(5):116-1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与时俱进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在新安全观指导下的新型国家战略。其核心是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实践中该战略被赋予全局性、灵活性、机制化等特点。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周边事务充满复杂的理论内涵。韬光养晦求发展,把握机遇谋和平,是中国未来周边外交的总体走向。  相似文献   

4.
刘涛 《人民论坛》2014,(9):183-185
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完整、科学、系统性的。南海问题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邓小平时代,中国运用邓小平外交思想较好地维护了南海问题的大局面,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当前,南海问题日益冲突化,成为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一个矛盾热点,我们需要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正确处理南海问题,为“中国梦”宏伟目标的稳定实现提供国际条件。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外交十分独特的一年。一方面,中国在和平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推行全方位外交,特别是去年以来,以首脑外交、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为重点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展现出中国负责任、谋合作、共命运的良好大国形象;另一方面,中国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大大上升。  相似文献   

6.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当前,恐怖主义正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并成为主导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中国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威胁。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外交,改变了前期中国反恐的被动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在面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巨变的国际新形势,邓小平为我国设计了全面的国际战略,精确地规定了包括我国外交工作的总目标在内的一系列外交工作的方针原则和政策策略,使中国的外交工作在严峻的形势下开辟出崭新的局面,结出了累累的硕果。邓小平外交思想及中国外交的实践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宝藏。  相似文献   

9.
非洲行日志     
<正>重视做非洲国家工作、不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突出特点。1988年钱其琛先生任中国外交部长后,中国外长在新年伊始以访问非洲开启一年外交工作的传统延续迄今。今年1月10日至20日,中国外长李肇星正式访问佛得角、塞内加尔、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路走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同舟共进》2014,(6):2-F0002
2014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清远市政协牵头组织、清远市公共外交协会承办的第四届世界清远联谊大会在清远召开,出席大会的嘉宾共300余人。大会以“中国梦,赤子心”为主题,把“联络乡谊”放在首位,成为了清远与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共谋发展的平台,也成为了清远市公共外交工作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1.
非洲行日志     
<正>重视做非洲国家工作、不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突出特点。1988年钱其琛先生任中国外交部长后,中国外长新年伊始以访问非洲开启一年外交工作的传统延续迄今。今年1月10日至20日,中国外长李肇星正式访问佛得角、塞内加尔、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路走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2.
非洲行日志     
<正>重视做非洲国家工作、不断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国和平外交的突出特点。1988年钱其琛先生任中国外交部长后,中国外长新年伊始以访问非洲开启一年外交工作的传统延续迄今。今年1月10日至20日,中国外长李肇星正式访问佛得角、塞内加尔、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利亚和利比亚。一路走过,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7,(5)
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周边外交中的特殊作用。在过去五年中,海南在周边外交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较好地服务了国家总体外交和地方发展。未来,海南如要在周边外交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就需要遵照中共海南省委第七次党代会的要求,"以新时期特区人的勇气担当,解放思想,突破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机制创新、提升内力上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14.
胡二杰 《新东方》2014,(3):55-58
近年来,中日两国围绕历史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文宣战,吸引了两国国内民众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中日外交文宣战的核心是争夺在历史问题上的话语权。中国的精彩表现显示出中国外交文宣工作的长足进步,"中国立场,国际表达"正在成为中国对外传播新的追求。而中国此轮外宣战的对手日本也并绝非等闲之辈,不能掉以轻心。扭曲的战争史观是日本右翼在历史问题上恣意妄为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发生一系列变化:从"和平友好"到"睦邻、富邻、安邻";从"被动"维护周边稳定到"主动"创建地区秩序规范;从"双边"到"多边"。这些变化对于创建有助于亚洲信任合作的地区社会资本具有重大意义。不过,在创建地区社会资本的过程中,中国始终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周边外交不断要有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何雁 《今日海南》2014,(5):11-13
<正>4月8日,为期4天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拉开帷幕。约3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围绕"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主题,论剑博鳌,思想碰撞。这次论坛年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两会"后在我国内举办的首场重大国际会议,是中央为统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交自产生到现在已几千年,先后经历了古代外交、近代外交、现代外交和当代外交时代。厘清千年中国外交演变的基本轨迹,阐明不同时代外交的本质特征、基本区别、历史作用和重大启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试图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8.
李学如  陈勇 《求索》2011,(9):244-247
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对日外交实践中,他提出了“两个区分”、“关键是要和平共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等指导思想。中日关系遭岸信介破坏后,为修复民间外交并推进向官方外交过渡,他提出了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恢复邦交后,他又及时提出“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官民并举、以官带民”等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周恩来对日民间外交思想的提出及实践,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一项艰巨任务。为开发西部 ,中华民族奋斗了几千年。新中国于 2 0世纪的 6 0、70年代开始了西部开发并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应调整了周边外交策略 ,营造了一个符合自身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周边环境。90年代末 ,中国再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前我国周边环境总体形势相对稳定 ,但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许多重大隐患。为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有必要制定适应当前形势的周边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20.
贵刊第9期《故事中的人和事》7篇报道中一个个故事亲切动人,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与日俱增。中国有一句古活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句话被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中所引用,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民众间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于政府间的外交官方和正式,民间交往常常可以达到更加直接的沟通。早期,周恩来总理在长期从事和领导中日外交的实践活动中也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宫带民”等具有民间外交特色的方针,开创了新型的外交范式,为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取得和平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