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低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世纪桥》2010,(9):87-87,90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对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科学认识世界能力的升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传统发展方式“软肋”尽显,使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30年的关键之时,在关注GDP增长的同时,开始更加关注GDP的构成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健 《理论研究》2010,(3):30-33
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期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低碳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碳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同时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江苏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应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王岩 《世纪桥》2011,(5):64-6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人们必须要变革原有的经济生产方式,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必将成为首选。而低碳经济在运行中却遭遇了一定的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有体制的,也有伦理的,但是伦理方面的困境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本文详细分析了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化解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伦理困境,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跨越。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以更加清洁的能源供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消费和低碳需求,使整个社会经济向低碳化模式转变的经济过程.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占领竞争制高点,争夺世界话语权,成为各国努力的目标.然而,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由于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发展新能源,受到种种制约;碳交易市场尚未形成;碳金融发展缓慢.加速发展低碳经济,争夺世界话语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减排与发展的关系,在国际社会争得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快低碳技术发展和制度建设,占领竞争制高点,争夺低碳经济领域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由此可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在这场新经济浪潮中,发达国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在消费模式、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法律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做工作,才能确保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做负责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下,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发展既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又面临着巨大的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这就要求该地区只能走一条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新路,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黄河三角洲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绿色低碳工业.  相似文献   

14.
黄志峰 《理论导报》2010,(10):28-28
<正>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气候变化将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局凸显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概念逐渐走进人们视野,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高度统  相似文献   

15.
张爱平 《学习月刊》2010,(22):23-25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反思。为防止加快发展加速环境恶化,低碳经济思潮逐渐兴起。许多地方还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证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强创新管理,通过思维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集成创新,来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发展,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促进人类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是基于应对碳基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又称之为“化石能源”)所引发的气候变暖问题所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倡导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来替代碳基能源消耗、提高能源高效利用的新兴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一词成为了2010年中国“两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  相似文献   

17.
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界定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却莫衷一是。不同于以往的经济转型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要面对四大难题:多重目标之间的冲突,长期理性与短期理性的不一致,国际合作的困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是一个自我维持的过程。有基于此,本文以政策工具为重点的研究路径,系统详细地分析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六种政策工具:直接规制、碳税、碳排放权交易、财政补贴、政府采购和政策倡议等。创造性使用这些政策工具将是成功完成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故而政府必须树立创新型政府的理念;培养综合、协调使用政策工具的能力;建立灵活的政策工具调整机制;与企业、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提高政策工具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8.
钱笑盈 《世纪桥》2011,(5):67-68
低碳经济是以最低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和谐。而绿色税收政策的出台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的绿色税收政策的分析,引发绿色税收政策促进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符合时代潮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目前,中国的低碳经济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建立并发展低碳能源体系;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低碳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完善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有效的低碳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环境,建立各国间的气候合作机制;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构建公众参与的低碳经济体系;构建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加快环境资源立法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已越来越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影响可持续发展。为此,加快环境资源立法,确立立法的基本原则,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立法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