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和极富个人魅力的人民领袖,他有着极为深厚的中西文化知识和广采博收、兼容并包的博大情怀,他为建立人类优秀的文化——无产阶级文化做出了任何人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和勤奋不倦的治学生涯中,毛泽东的文化观形成了诸多方面的特色,但其中对待我国古代文化采取“古为今用”、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西文化优秀遗产,并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表现内容和服务对象都是人民。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它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也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毛泽东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思考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面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危机,毛泽东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实践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根据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融合性、创新性与多样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等文化创新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文化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坚持辩证态度,注重批判吸收,强调创新创造,推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毛泽东关于文化创新的方法论原则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化批判是毛泽东考察中国社会的基本方法,文化批判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局限三方面对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进行价值解读。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中庸思想已存在两千余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方面。毛泽东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眼光对此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加以批判继承,以指导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他这种客观公正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当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源泉的 ,同时凝聚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丰富经验 ,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毛泽东正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行”、“求实”、“经世致用”的思想和认识论观点的基础上 ,加以创造性地发挥 ,从而形成了实事求是这一重要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4)
毛泽东一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思想中包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很好地批判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民本思想、实学传统,并将这些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扬弃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  相似文献   

8.
宋庆贵 《理论探讨》2002,2(1):89-91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曾是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崇拜者、信奉者。但是到五四运动时期 ,他从主体性上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从而使自己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 ,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 ,成功地实现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运动。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发生过重大失误 ,从文化渊源上看 ,是由于他受到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 ,当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突破了这一设想。毛泽东同志继承了斯大林的思想 ,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 ,批判了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些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模糊观念 ,提出了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学校的思想 ,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想1 .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毛泽东针对当时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实例.它表现在: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地,但它在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突破;一方面,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同时,也充分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研究毛泽东建党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梁宏 《理论探讨》2003,(6):125-126
江泽民继承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理论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2.
刘英杰  徐向凤 《学理论》2013,(13):74-75,85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所持的基本立场,从否定的意义上批判意识形态,但是,与马克思在政治层面的批判不同,法兰克福学派是从文化层面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从而实现了由政治批判向社会文化批判的视域转换,这一转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5)
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原因是:从毛泽东本人的读书经历来看,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书籍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批判继承的态度、毛泽东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知行合一""民本主义"等古代哲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一、毛泽东倡导党员干部做实事求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老实人忠诚老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传承至今,但它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尽相同的内涵。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对传统文化中关于忠诚老实的人格要求进行批判继承,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赋予它崭新的内涵:其一,毛泽东所倡导的老实人是实事求是的人。毛泽东较早提到"老实"与"科学"的关  相似文献   

15.
舒克斌 《理论导刊》2007,3(8):64-66
毛泽东的中外文化观是百年中西文化之争的科学总结,他辩证地阐述了对待中西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全盘肯定,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思想,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这对发展和繁荣中国民族文化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有极为深远的当代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总结我国文化建设经验教训和继承发展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重申文化发展"双百"方针,提出新"二为"方向;正确处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间的关系;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放型文化范式;提出并系统阐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邓小平的这些举措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0)
探究毛泽东的传统文化观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一把钥匙,对于做好当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延安时期,毛泽东坚持传统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此外,毛泽东一方面采取了对文化作基本功能划分的方法;另一方面采取了对文化进行内容和形式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他的一系列著述中提出并科学地阐明了对文化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吸收和继承历史上的文化道德遗产是有重要意义的。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和方法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道德遗产是由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它总是包含着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渗透的。要继承历史上的文化道德遗产,就必须对文化道德遗产下一番分析和筛选的功夫,区分出精华与糟粕, 毛泽东在谈到文化问题时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9.
宋琦 《学理论》2013,(3):147-148
以民为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思想,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和作用。毛泽东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一整套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及其方针和政策。在毛泽东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中人民性原则一直是其文学批评的核心观点,对毛泽东文学批评的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文学批评的需要,也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中国的改革问题,非得从大文化角度予以把握不可。在今日思想界,分歧的焦点在于应该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批判继承其精华。有时候批判继承会成为因循守旧的托词;而大力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也会成为“全盘西化”论者的遁词。继承也许会出现某些消极影响,但全盘否定传统则会带来更大恶果。本文试从文化背景上,就民主、科学和道德三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加以比较,从而揭示“全盘西化”的片面性,复兴中国文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