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庭兰 《求索》2013,(2):115-117,244
起源不同是墨儒思想及命运相异的基础。墨家之兼爱与儒家之泛爱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墨儒两家礼乐观相灭亦相生。鬼神观的不同反映了儒、墨所循文化的区别。孟子、苟子都对墨家的思想有所借鉴和吸收。董仲舒将墨家主张融入其学说体系中.体现了汉儒对先秦墨家思想的时代性总结。韩愈的孔墨相用论对儒墨关系的准确和全面认识具有首发之功。儒墨两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2.
墨家立论于"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命题,倡导"疾爱为先",由寻求心身(人格)和谐着手,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的人际(群己)和谐,进而落实于"一同天下之义"的社会和谐,表达了墨家独特的社会管理思想和主张,与儒家带有宗法色彩的有序和谐思想相比,表明墨家已有平民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3.
学界多用“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之内涵。然考诸《墨子》文本,此一解说缺乏直接的文本依据。墨家在《兼爱》《天志》《大取》《小取》等篇所讨论的“兼爱”,表示的是一种“所有人应爱所有人”的理想之爱,具有交互性、周遍性与相若性等特质。“兼爱”的实质还在于“施由周始”,即施为者面对施为对象,皆秉持“视人如己”和“爱人之亲若爱其亲”的态度一体加以对待而已。而“爱无差等”则语出孟夷之辩中的墨者夷子,主要用以表示一种不区分“己之亲”与“人之亲”的同等之爱。据此观之,以“爱无差等”来界说“兼爱”,并不能完整揭示出“兼爱”所强烈追求的“周遍性”特质,从而可能会窄化和简化墨家“兼爱”说的丰富面向。  相似文献   

4.
墨家以"人性欲利,无称善恶"为设论前提构建其特色鲜明的"染"德育方法体系。墨家德育方法的特色及其与儒、道、法的区别根源于先秦诸子对"欲利"之人的不同立场与态度。墨家所标举的"廉"、"哀"德性对当下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积极的纠偏补缺的功用;而其针对"欲利"之人性所设定的道德教育体系容易形成一元的消极的"利叙述",从而使道德教育走向其目的的反面。对于墨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应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5.
秦明  闫巍 《理论月刊》2008,(2):59-63
墨子学说代表了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某些思想,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基本立场与观点.可以说,墨子学说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在于"利".因而,从"利"这一关键概念出发,解读墨子及其著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把握墨子思想,并从整体上解读墨子学说中的各关键概念.与此同时,本文结合儒家对相应概念的不同解读,对比儒墨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7.
朱茜 《求索》2011,(1):239-241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严刑峻法与防奸之术也不能让君臣摆脱无穷无尽的战争状态,于是,儒家提出"克己复礼",墨家提出"兼爱非攻",而申不害在继承黄老道家的基础上则提出了自己的"循名责实"。循名责实理论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也为有才之士提供了一条建功立业之路。在申子的政治理论中,术治是其国家理论的重要环节,但它必须以法治为基础,法治与术治的结合使得申不害政治思想成了专制法制下的一套独具特色的国家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8.
自古至今对墨子"杀盗,非杀人也"观点的评述非常之多。从法律观的角度审视,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墨家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的驱使源于"贼盗"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基本主张的严重背离。这一观点与墨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并行而不悖,影响了历代"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刑事方针的确立和实施,也是墨家侠义观念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南宋朱熹继承北宋五子的儒学思想,将儒学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儒学成为极具思辨性的学说思想体系。朱熹认为理乃是宇宙的本体,"理"与"气"合而化育万物,宇宙万物莫不有"理"。"性"亦是"理",未发为"性",天命之谓;已发为"情",性之用;"性""情"统于"心"。为学要穷理,穷理而致知,致知而力行。力行须依"理",乃圣贤之道。  相似文献   

10.
盖青 《求索》2012,(8):210-212
墨子学出宗史,习古道术,以继承上古兼爱而救乱世自任。然墨子非乐,不惟乱世新声,并及先王古乐。此特为攻墨者所严责,并为尊墨者诟病。复古而非古乐,是背叛圣作。本文分析墨子此一显著矛盾的内在动力,认为墨子从"节用"导出"非乐"在于加利于民,从兼爱而攻儒家宗法-君权等级制遂必非其等级化礼乐。孔子正乐,化浑朴古乐入小康之世礼乐;墨子以儒家不能兼爱,宁弃古乐而继古风,蒙背叛之名,得行古道之实。  相似文献   

11.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行为选择具有评价作用、健康的心理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情感,应做到晓之以"理",以"理"导"情";动之以"情",以"情"激"情";表之以"言",以"言"传"情";赏之以"美",以"美"育"情";处之以"境",以"境"生"情",付之以"行",以"行"固"情".  相似文献   

12.
吕海滨 《求索》2012,(7):205-207
"兼爱"思想是墨子的核心思想,其它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孔子的"仁爱"学说,主张人与人之间"爱无差等"、普遍的爱、平等的爱、无差别的爱,但墨子的"兼爱"并不是不分善恶的爱。墨子"兼爱"思想具有平等性、相互性、博爱性、"义"与"利"统一性和可持续性。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使人们远离"道德冷漠"、构筑诚信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态和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很多方面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14.
袁浩 《前进》2010,(8):56-56
<正>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中组部与中央党校第二十八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共产党人既讲对人民之情,也讲同志和亲友之情,但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规、情不可越德。"情不三越"可说是李源潮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谆谆告诫,值得大家思之慎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相似文献   

15.
论《筱园诗话》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3,29(3):69-73
《筱园诗话》是清代最后一部理论价值较高的诗学著作,作者赋予了"积理养气"说的"理"与"气"以新的内涵,提出了"真气"说,由此从"诗贵有我"又"须无我"而标举"真我",指出"有我"不是"自身份",而应是具人类之心、表现人性之美的"上下古今,神而明之,众美兼备"。作者又以宏观诗史的目光,列"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为历代诗人之"家数",此种具有审美判断的命名,优于清代已有的多种品评法,为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16.
正在交通事故理赔中,很多时候确实是既讲"理"也论"情"。但还是应该先讲"理"。这里的"理"就是指相关法规规定和保险合同的事先约定。根据交强险条例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交强险赔偿  相似文献   

17.
"观赏"两个字很好理解。"观赏"者,观看欣赏之谓也。虽然字面上好理解,可实际情况却常常让人弄不懂。既是"观赏",只要没有特别的规定,应该说人人都可以观看欣赏,可事实上,在许多本该由老百姓"观赏"的活动中,却是清一色的"当官的",难以寻觅老百姓的踪影。"观赏"成了典型的"官赏"。不可否认,有些特殊的"观赏"项目,必须是领导甚至重要领导参加,一般人不能替代。但有些"观赏"活动则没有特别的规定,按理讲,老百姓也可以"观而赏之"。然而,有些地方却对几乎所有的"观赏"活动都作了成文或不成文的限制,仿佛"观赏"是"当官"的"专利",平民百姓没有资格"观  相似文献   

18.
陈秀平 《人民论坛》2012,(17):194-195
儒家并不否认"利",而是主张"先义后利"、"以利制义"。在当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一方面必须充分肯定"利",另一方面必须在遵循"义"的前提下逐"利","见利思义"。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女,一生都要做到"绝不手背朝下"。陈毅同志也曾写过《手莫伸》的著名诗篇。诗中说:"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睽睽难逃脱"。并且指出:为人"岂不爱权位,权位高高耸山岳。岂不爱粉黛,爱河饮尽犹饥渴。岂不爱推戴,颂歌盈耳神仙乐"。但是,面对"权"、"爱"、"颂",每一个人都必须"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不作恶。第二想到党培养,无党岂能有所作?第三想到衣食住,若无人民岂能活?第四想到虽有功,岂不过失应惭怍"。这是陈毅同志1954年仲春"以勉晚节"之作。陈毅同志的一生,正是如此。他的这首诗,同那位伟大母亲的话"绝不手背朝下",可谓异曲同工,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唐超 《长江论坛》2019,(4):92-96
《墨子》在先秦时期作为同儒家一样的显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式微,这与其思想内在的矛盾性及论证的不严谨有关。"兼爱"是墨子的主要思想之一,本文首先通过博弈论的模型,对《兼爱·上》文本进行分析,论证其"兼爱"观与理性人假设的矛盾性;其次,从逻辑学出发,通过对《兼爱·上》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墨子的论证严密性不足,说服力不强,从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兼爱"思想为何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