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虎 《求索》2012,(12):131-133
清代江南文坛文学生产呈现出家族性、集群化的特征。家族性、集群化文学生产离不开特定的家族文学环境,作为创作者成长的具体现场,家族内部的诗歌唱酬、园林雅集和著述藏书等活动,为家族文人营造出良好的文学氛围,激发起创作热情,并最终生成文学创造力。在清代江南家族中,嘉兴文学家族具有典型性,不仅有诸多出人特盛的清门硕望,而且是清代文学人才的渊薮,独特的家族环境对文学创造力的生成作用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清代甘肃作家马疏,虽有众多作品传世,却没有写出较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或文章。我们只能从马疏作品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其文学理论。马疏的文学观包括“风骨”、“风雅”,“抒写情性”及追求创新三方面。这种理论既是对清代以前文学主张的继承,也体现了马疏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鲍震培所著《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一书做了评论,认为该书填补了女性文学史和小说史研究的空白,其关于建立女性独立的文学叙事传统的论述、对女作家女性意识的挖掘及对女作家女性意识成长环境分析,颇有创建。这些创见对女性研究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传明 《求索》2010,(1):157-159
实录精神和直笔手法是清代“事俱按实”文学的创作特色。除了这种追求历史真实的实录手法,清代文学对史学传统的继承还体现为“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清代剧作家表现出的“为尊者讳”手法既是基于封建社会文人重视教化的史学传统,又与清代特有的实学风气不谋而合。以《桃花扇》为代表的清代文学采用“为尊者讳”等春秋笔法,淡化儿女风情,探讨兴亡规律,体现了当时文坛风潮转向内敛的趋向。这种写作手法使清代文学具备有更高的学术品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价值,有助于我们窥视当时的时代风潮。  相似文献   

5.
《妇女研究论丛》2003,(2):68-72
文章对鲍震培所著<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一书做了评论,认为该书填补了女性文学史和小说史研究的空白,其关于建立女性独立的文学叙事传统的论述、对女作家女性意识的挖掘及对女作家女性意识成长环境分析,颇有创建.这些创见对女性研究的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卢静 《求索》2012,(6):83-85,114
古代《檀弓》的文学阐释主要以评点的方式呈现,自南朝发端,唐宋有所发展,明代出现从文章方面评点《檀弓》的专著和古文选本,在文学阐释方面创获颇丰,至清代达到鼎盛。纵观其历程,特点有三:评点数量逐时而增;宋代以前的评点载体比较单一,至明清一变,或选或评,或兼而有之,蔚为大观;评点内容从零星的概而言之,逐渐微观化、细密化。梳理《檀弓》的文学阐释历程可以彰显经学与文学的相互演进关系。  相似文献   

7.
尚慧萍 《人民论坛》2010,(6):264-265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彝族文学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多层次。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又有多姿多彩的当代文学;既有瑰丽斑斓的民间文学,又有凝重隽永的文献文学。民间文学作品有彝文记录的,也有汉文记录的;作家文学有彝文创作的,也有汉文创作的。作为文学作品有本民族文化观念的产物,也有吸收汉族和兄弟民族文化观念的成果。要全面评述、研究黔西北彝族文学,当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里仅从文化的角度对清代黔西北彝族诗人的作品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9.
宋代词论中建立的"骚雅"词学观,不仅对词的文学精神和审美取向提出了要求,还体现了正统文学及文化传统对于词体创作和词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其丰富的理论内涵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以尊体为核心的清代词学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发挥,对清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女性的研究已经走过将近一个世纪,期间经历了从妇女史研究到性别史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重点从将妇女认定为"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发掘女性在历史建构中的积极意义,研究对象从关注江南上层女性到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女性群体,研究视角从关注女性本身到探索男女两性的关系及其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文章系统梳理和反思了百年来清代女性研究的源流和演进,并讨论其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期推动清代妇女/性别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