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永超 《传承》2010,(12):24-25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相比之下,乡风文明建设在不少地方依旧滞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宽裕,乡风还要文明。针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增强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相比之下,乡风文明建设在不少地方依旧滞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宽裕,乡风还要文明.针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从思想上增强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7,23(6):77-80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指标,其中,“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外在形象。乡风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乡风文明”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之中。因此,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其具体内容包括农村文化、教育、医疗、风俗习惯、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农村人口236.69万人,占总人口的71.4%。  相似文献   

5.
刘斯 《桂海论丛》2006,22(5):15-17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价值标尺。建设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和培养新农民,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价值依据、价值导向和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6.
乡风文明是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基石。作为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之一,十堰市在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大力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发现,当前农村陈规陋习蔓延、文化生活单调等现象仍然存在,而以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设计因形式单一、载体陈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互动性较差等原因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设新的载体和平台。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12,(5):22-22
一、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淡化。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3、农村社会风缺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4、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影响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8.
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它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现代化的问题,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还要采取具体措施,用务实的态度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实际过程。  相似文献   

9.
刘贤 《传承》2013,(4):70-71
乡风文明建设要深入人心离不开广大民众的参与。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政府投资短缺、民间融资困难,新型农民培训效果差,养成群体文化和风俗困难,建设思路单一、政府包办一切等困境,急需发挥农民组织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北宣传》2006,(12):20-21
乡风文明,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加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与咸宁市组成联合课题组,从对咸宁市的调查着手,围绕乡风及乡风文明建设的主流、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和根源,以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协商论坛》2011,(9):23-24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其内涵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对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商丘市睢阳区政协近期组织委员对全区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1,(9):34-34
河南省郏县陈寨中心村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文帝孝母”“臧功结义”等以孝道为内容的历史传说和文化底蕴。近年来,陈寨村两委把弘扬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相似文献   

13.
赵增彦 《前沿》2010,(13):116-120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与精神支撑,与新农村建设的其他方面内容密切相关。目前,由于一些党政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从上到下的重视程度基本呈"倒金字塔"型逐级递减态势;由于许多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使得正面文化在基层传播缺乏有效的组织渠道;由于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未能真正建立,贫富悬殊、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未能根本解决,致使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单一,设施匮乏,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农民道德水准滑坡,集体意识弱化,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加剧;封建迷信现象、宗族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宗教势力以及邪教和非法传教活动活动猖獗;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力量薄弱,文化创新能力低下,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等一系列挑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推进经济落后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强力强村富民,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提升农民素质,增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意识;完善阵地设施,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硬件平台;创新方法载体,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水平、实效;加强统筹协调,拓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途径;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乡风文明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正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行.欠发达地区的乡风文明如何建设?笔者以江西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南城县株良镇路东村为点.以抚州市部分落后村为面,对欠发达地区乡风文明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典型经验的启示,作了一些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富裕以后的农民,依然处在文化相对贫乏,文明相对落后的状态,培育和发扬文明、健康、和谐的农村乡风,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6.
《世纪行》2006,(4):11-11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调研情况看,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长期以来在抓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7.
乡风文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被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纳入到“十一五”规划,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就是好的乡村风气。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这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基础。村落文化是指以自然村落的血缘关系和家庭关系为繁衍基因而产生的能够反映村落群体人文意识的一种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8.
陈诗慧 《青年探索》2020,(3):91-100
本文基于面子文化的视角,通过在豫南F村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农村男方婚姻高支付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村男方婚姻高支付与地域性面子文化变化有关。婚俗中体现的面子文化包含规范性面子、人情面子以及炫耀性面子三种内涵。传统上,村民受规范性面子和人情面子影响较大,导致婚俗繁琐复杂,礼节性支付较多。随着经济发展,规范性面子约束机制下降,人情面子工具性增强,炫耀性面子影响增大。这使得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村民受经济驱动,出现婚姻支付"越轨"行为,提高了婚姻支付的内在标准。普通村民受面子文化驱动,被迫提高婚姻支付标准,使得农村婚姻支付普遍性走高。  相似文献   

19.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就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不久前,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农村文化建设做出全面部署。随着一系列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整体主义的文明观念和文化史的谱系学方法,可以发现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乡村衰落问题,始于近代的乡村衰落根本上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内因在于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将生产经营作为事业而非产业。从洋务运动到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做了艰辛准备,但并未完成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因此,解决乡村文化衰落的问题需要重建乡风文明,这并不要求改变乡村文化的农业本色,而是要按照科技化、资本化、企业化、市场化等的产业化要求改造传统农业,将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根本出路,进而通过发展股份制农业企业,再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乡风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