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3月13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开幕,来自海峡两岸民间收藏的200余件寿山石原石和精雕作品亮相北京。此次为期一个月的展览重点推出海峡两岸名家收藏珍品,34公斤重的田黄石等数百件原石是这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展品还包括“太平有象簋”、“花果鼎盛”、“人生如意”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寿山石雕艺术珍品,及两岸金石书画名家的寿山石篆刻、印章和书画作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张克辉出席并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副秘书长李路,副秘书长王安南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2.
颜向红 《福建通讯》2000,(12):22-24
寿山石是世界上独有的珍稀彩石,其质地脂润,柔若肌肤,嫩如春笋,色彩艳丽,红、黄、白、紫、绿、黑各色俱全,且色彩走向、浓度深淡变幻莫测,品种繁多,达136种。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史料记载,早在南朝时期,寿山石即用于雕刻工艺品,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至南宋,石矿开采已成规模,并形成独立的寿山石雕加工行业。寿山石雕工艺精美,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正如今幻想再从田里挖出几块来,简直就是一厢情愿,田黄就是这么多块,而市场在不断地扩大,供求关系将决定田黄石市场会一浪高过一浪,价格会不断飙升。田黄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历来有"万石之王"的称号,关于田黄石,民间早有"一两田黄十两金"之说,小小的田黄石究竟有什么魅力,如此受追捧,值得藏家为它一掷千金?自清代中期以来,田黄石一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至宝,更因田黄石的无根而璞、无脉可寻、无坑之石,采掘亦难,如今的出黄儿近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5月,"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寿山石韵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是福州市十五届人大代表、晋安区寿山石开发保护管理中心主任王永福担任中国寿山石馆馆长以来首次将寿山石展办进了国家级展馆。"矢志不渝当寿山石文化的守护者,两年来我通过认真履职,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推动寿山石产业发展做了一些实事。"王永福这样介绍自己的履职成效。  相似文献   

5.
《福建乡土》2011,(3):65-F0003
艺术简介翁秀珍,号子翁,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寿山石专业委员会理事、福州烟山院画师。其寿山石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寿山奇石大赛银奖、铜奖等。其国画作品曾在国内外参展,并出版有多种画册。  相似文献   

6.
在离福州3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中有个地方,山青水碧,田畴交错,花木连荫,风景秀丽,加上山中洞壑美石争奇,水里田间晶冻斗艳,直把它装扮成人间福地,这便是“寿山”。这里出产的寿山石名扬海内外,古人曾有诗句“贵则荆山之璞,蓝田之种;洁则梁园之雪,  相似文献   

7.
《统一论坛》2008,(2):62-62
2008年3月8日,由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福州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交流展”在北京开展。中国统促会副会长张克辉、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郭俊次表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寿山石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特殊载体,将搭建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苦难是一所大学。曾经的坎坷,曾经的沧桑,磨炼了汤连庆坚强、刚毅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又让他对有着同样品格的山石无比迷恋和钟情。多年来,他收藏了许多山石。其中有千层龟灵石,有雕刻精美的水晶冻(寿山石)“硕”,有产于新疆的木化石红玛瑙,而更多的则与文化人有关,比如:猪油冻白青田笔冼,菜花青田石笔山,燕子石(三叶虫化石)砚台、镇纸以及多种名石印章等等。  相似文献   

9.
正郑幼林,福州市政协委员、中国玉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寿山石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作品《王质烂柯》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出版专辑《中国寿山石艺术——郑幼林雕刻艺术》和《融古铄今——郑幼林寿山石雕刻艺术》。作品《其乐融融》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  相似文献   

10.
《政协天地》2010,(1):41-41
“案头摩崖石刻”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它以微显大,移峰峦于案头,熔诗文、书法、篆刻、微雕、奇石、赏石为一炉,又巧借寿山石之华采,使两者达到艺术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清朝乾隆皇帝(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年在位)和慈禧太后(一八三四——一九○八年)的御用宝印是由名贵的福建寿山石雕琢而成的;其中“慈禧太后御鉴之宝”寿山石印如今还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寿山石雕是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工艺品,历来享有盛誉.在历史上,它的技艺鼎盛时期是在清代(一六四四——一九一一年),当时石雕名手辈出,品种多样,既有印章、文具和器皿,又有人物、禽兽和镶嵌饰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同时也逐渐注重提高文化品位,收藏无疑是最好的一种聚集财富和快乐的美妙生活方式。但是,收藏和艺术品创作一样,决不能盲目跟风,它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以及个人修养和审美眼光。福建是寿山石的产地,这一段时间以来,  相似文献   

13.
在泰山,有一种很独特的灵石崇拜,认为泰山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称之为“泰山石敢当”。传说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放置在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人们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头砌在墙上或放在门口,用来护佑。另外一种民间传说,还将“泰山石敢当”拟人化了,描写成一位能帮百姓除妖降魔的英雄。最近,泰安市还专门排了一出石敢当的神话剧。  相似文献   

14.
福州的樟林村,位于福州城郊,素有“寿山城”之称,是寿山石加工制作的聚集之地。在樟林村的罗源街道,远远看去,长长的街道似烟雾缭绕,有如玄境。近临,才发现,这里粉尘弥漫,迫人掩鼻欲速逃离。然而,就在这粉尘肆虐的环境,整条街上的小店铺均敞开门窗,白天燃着灯,或三,或四,或七八个人紧挨着围坐在工作案台前,专注地琢磨着各自手中的寿山石。有的在雕刻,有的在削光,有的在磨光……整条街道上充斥着机器的轰鸣和嘈杂,还有那呛人的粉尘。俨然,樟林村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寿山石加工产业群。这里聚居着来自各地的农民“手艺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工艺加工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寿山石作品,同时,这里也是他们演绎快乐与悲伤,打造幸福与梦想的安身之地。  相似文献   

15.
周野 《福建乡土》2011,(5):23-24
品茗赏石,时下应是不少好茶爱石人闲暇时的绝妙情致,在幽幽的茶香里,品一口香茗,把玩着细润光洁、色彩艳丽的寿山石,将世事烦恼置于一边,给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情致。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初春,央视《寻宝》栏目走进厦门。评委李彦君(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北大美术学院文物系主任)在现场感叹大红袍石是“寿山石中的珍稀品种”,“其浑厚古朴、沉稳温润、色块飘逸之‘复合美’,无可比拟”。  相似文献   

17.
6月19日,海峡两岸寿山石文化书法精品展在福州市博物馆开幕。该展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为宗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晋安区人民政府、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福建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以晋安区特有的寿.山石资源为创作题材,通过两岸名人、名家的题词、书法艺术地展示寿山石的独特魅力。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谢季芸女士等两岸书法界名流6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并观展。  相似文献   

18.
走进上坪     
上坪村群山环抱,两条小溪环绕全村,水质清澈见底,村的四周是梯田层层,村口有四象把口、村中有七星伴月、村后有双蚕织茧等独特地理景观,村中官帽石、三生田、里层石、外层石、古槐树、古树林,处处清新脱俗。秋高气爽之夜,朗朗月光、浓浓花香、淙淙流水、啾啾蝉鸣……游客到此,俨然置身仙乡画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坛》2012,(11):F0003-F0003
仙游七彩仙石源自汉代何氏九仙以石炼丹,济世救人的传说故事。传说何氏兄弟因不满其父与淮南王刘安密谋造反,连夜远走他乡。兄弟九人一路南行,某日在仙游一山坳中折枫建亭,夜宿亭中。次日,何氏兄弟离开枫亭,往北行进。日出时分,忽见眼前一山状如铜钟,钟声隐隐,兄弟奇之,登山而上,但见谷中溪水潺潺,水中奇石色彩斑斓、熠熠生辉。兄弟每人各得奇石,继续北行,后在钟山一湖边依水而居。当时仙游境内瘟疫猖獗,灾害频繁,民不聊生。何氏兄弟十分同情民生之苦,遂从大钟山取石效仿古人以石炼丹,将炼出之丹药赠予百姓驱邪避瘟,药到病除,何氏九仙因  相似文献   

20.
赤面石记     
马卡丹 《福建乡土》2012,(3):30+39-30,39
汀江南流,一路接纳众水,从涓涓滴滴到潺潺谖谖,抵达上杭湖洋乡境内,已是雍容舒缓,颇具江的气势。宽阔的江面,倒映着绿树、村舍、蓝天、白云,倒映着江畔峻峭的峰峦:紫金山、将军岩、赤面石……这样的风景往往是传说的多发地带,沿江的峰峦无论有名无名,几乎都伴着扑朔迷离的传说,令人疑心五百里汀江的传说都到这里集合了。传说中,紫金山自然带着金锭的灿烂;将军岩则有着杨家将杨文广的骁勇;赤面石最是色彩纷呈:既是失身乌龟精的修仙少女,又是手执长刀醉态可掬的关公;既是能出米漏油的通灵神石,又是被仙家点化为石的母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