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龙女士开车将3名劫匪撞倒,致其中1人死亡,尽管该案终审以维持原判落下帷幕,但在社会上引起的热议却并未降温。尤其是在当今网络特别发达的时代,网友对此案的议论更是非常强烈,指责行使正当防卫权的龙女士的声音不乏有人。究竟龙女士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像网友议论的那样是杀人?为此,记者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和律师。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正当防卫中的“不法侵害”对于准确适用法律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十分重要,本文从概念、开始与结束三个方面对“不法侵害”进行分析,认为,不法侵害是指客观上违反法律秩序,对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法益造成的实害或者危险,是一种有限制的违法犯罪行为,其开始与结束,也应区别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处理正当防卫案件,鼓励公民勇于同犯罪作斗争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同志由于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不够全面,在处理这一类案件中,把一些本来是属于正当防卫的合法行为,错误地定为防卫过当;甚至把个别见义勇为的英雄,错误地定为“罪犯”,处以刑罚,这不能不严重地影响群众同犯罪作斗争的积极性。在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好人不敢大胆管坏人的不正常的情况。这是不利于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权利,积极同犯罪作斗争,维护和搞好社会治安的。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从它的案情和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让见惯了血淋淋现场的刑事法官终于感到一丝欣慰的案件,也是一个令更多的人民群众振奋和鼓舞的案件,更是一个让有不轨企图的歹徒胆怯的案件。就本案的法律适用问题,记者采访了本案的主审法官——佛山市中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黄烈生。  相似文献   

5.
一、对国家、公共利益防卫的“必要限度”。由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特殊性,对其防卫也应采用相应的防卫方法。根据对国家、公共利益不法侵害的轻重缓急程度,可分为一般情况下的防卫和紧急情况下的防卫。紧急情况下的防卫是指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不采用较强的暴力就不足以  相似文献   

6.
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情境”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人持杀伤力似乎很强的凶器实施抢劫等不法侵害,事后证明凶器为假,行为客观上危害较小,但防卫者使用了强度很大的手段进行防卫,对防卫者的行为性质究竟如何评价?目前的刑法学通说要么从假想防卫的角度,要么从防卫限度的角度讨论防卫者的行为正当性问题。但是,这些理论都存在不足。一个行为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必须看其全部条件是否满足。而是否齐备成立条件,要以假设有一个具有正常判断、行动能力的社会一般人,其在当时“情境”下是否会真的认为存在不法侵害为前提,由此进一步从总体上判断其行为是否具备正当防卫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正当防卫研究亟需改变重要件内容、轻判断标准的现状。根据赋权事由与免责事由的区分,正当防卫客观要件判断标准的争议焦点在于,在主观认知与客观事实不符的情况下,是否应当肯定行为人在一定范围内仍享有以受损者的忍受义务为特征的侵入权利。正当防卫误判特权的边界,应当根据归责原理来加以划定:首先,当行为人对侵害的存否发生误判时,由于受损方并未通过任何违法行为制造利益冲突,故应坚持事后的判断标准,否定行为人享有误判特权。其次,当行为人对侵害的严重程度和是否仍在持续发生误判时,由于利益冲突的出现可归责与受损方,故应当采取防卫人个人化的事前标准,在合理误判的范围内承认防卫人享有误判特权。  相似文献   

8.
1 对意外事件可否实行正当防卫?有学者认为,意外事件虽然在客观上具有危害性,但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罪过,不是违法行为。所以,不能对其实行正当防卫。我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意外事件的行为人缺少可以责难的主观基础,这是其不负刑事责任的根据。但是,正当防卫并非对侵害人的处罚,只是一种“自卫”,因而主观上无罪过不能成为阻却被侵害人实行正当防卫的事由。并且实际中,防卫人在紧迫情况下不可能冷静准确地去判断侵害人主观上有无过错,然后再决定实不实行正当防卫。但是,因为正当防卫体现的是“正对不正”的关系,而意外事件并非“不正”,所以,正当防卫之对“不正”的“正”效力减弱。故此,建议规定,防卫人在不知不法侵害为意外事件时,只须情况紧迫,就可以实行正当防卫;若防卫人员已  相似文献   

9.
浅议我国正当防卫的“无限防卫权”赵延波李蕴辉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权利。但权利总是不能超越一定的界限,滥用正当防卫权利也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因而刑法要求实行正当防卫,必须严格遵守正当防卫的条件,尤其是防卫的...  相似文献   

10.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是预防、制止犯罪的有力武器.正确理解与掌握正当防卫的关键与难点,是如何正确理解刑法所规定的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长期以来,在法学界比较定型、影响较广的观点是“适应说”,即要求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大体上相适应.“适应说”来源于苏联最高法院全体会议1946年6月7日关于契某案件的决定中的一句话:“正当防卫只有在防卫性质所实施的侵袭行为的强度相适应时,才能认为是合法”.①这个司法解释是否符合苏联刑法的立法精神,我们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病理性防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犯罪学的特征。方法以61例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研究组,以73例无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对照组,采用犯罪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中幻觉(χ2=5.69,P〈0.05)及被害妄想(χ2=28.87,P〈0.01)多见;作案动机以病理动机突出(χ2=50.22,P〈0.01),很少出现现实动机(χ2=15.57,P〈0.01),案发时行为的紧迫性十分明显(χ2=63.17,P〈0.01);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为无责任能力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6.12,P〈0.01);疾病诊治情况,研究组未经诊治情况较多见(χ2=5.09,P〈0.05)。结论病理性防卫与正当防卫理论存在某些相同点,在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凶杀案中,借鉴正当防卫理论,对评定刑事责任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当防卫     
《江淮法治》2014,(16):36-37
正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上,这里的居民都知道,埃斯先生和凯尔德先生既是生意上的伙伴,同时,也是相处多年的好朋友。凯尔德先生经营着一家葡萄酒庄园,而埃斯先生则负责销售。他们合作得很好,葡萄酒生意可谓是蒸蒸日上。可是今年的干旱致使葡萄园欠收,看来这两个好友今年的财务报表可不是那么好看了。这天,布里茨警长接到报案,凯尔德先生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死于枪击。而报案人正是他的好友埃斯先生。警长来到了案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与公开审判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新闻媒体对公开审判活动的传播,提高了国民的法律意识,促进了公开审判原则的贯彻,促进了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也促进了司法体制的改革。但是新闻媒体有的传播也对审判独立和司法公正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公开审判与新闻舆论的关系,是摆在我们...  相似文献   

14.
“97刑法”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较大幅度修正,特别是特别防卫权的设置,改变了传统的立法格局,在此初步体现了刑法的社会秩序防卫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并重的使命,但个别地方的立法疏漏引发了学界的纷争,若干理论分歧还有待进一步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叶戈胜 《法治研究》2006,(10):70-71
一、受虐杀夫案引发的法律思考2005年北京市发生一起弱妇锤杀前夫案。53岁的李某与丈夫张某离婚后,因两人仅有一套住房,法院在分割财产时判决双方各分得住房中的一间房屋。李某却因此长期忍受前夫的骚扰,派出所出警20余次都不能解决问题。2004年1月20日凌晨,张某突然持铁锤猛砸熟睡中的李某外甥孟某,并将其砸伤。听到孟某的呼救后,李某和姐姐冲出来与张某搏斗,并夺下铁锤。后张某又抓起打火机,欲点燃屋内的汽油,结果被李某姐妹俩按倒在地。李某姐妹俩后用铁锤将张某打伤。在姐姐送孟某去医院治疗后,李某害怕力气比自己大的张某起来反击,加上长期受张某骚扰,一气之下持铁锤将张某砸死。  相似文献   

16.
12月17日,全国第二届好人论坛“搀扶老人的道德与法”在华南师范开讲。广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透露,广东正在修订完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诬告见义勇为者将被追诉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7.
论“正当防卫”立法的再完善与再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改后的现行刑法第 2 0条规定的正当防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 1款正当防卫的定义 ,容易给人造成误解 ,不符合维护社会安定的大原则。第 2款对特别防卫行为以否定性结论定义 ,存在逻辑上的错误。第 3款不仅仅是不应把“行凶”、“强奸”规定为特别防卫的对象 ,从逻辑上讲 ,根本就不应该规定特别防卫  相似文献   

18.
论正当防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表面上有着侵害性,但是实际上却不构成侵害的条件,在我国这叫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在国外叫做阻却违法性行为。我们所说的正当防卫就是其中一种,但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能超过显而易见的限度。正当防卫,它是法律赋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合法的保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20.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本文认为应将现有特殊防卫规定中"防卫他人"归入一般防卫而遵循一般防卫的规定,而将特殊防卫严格限定在"自我防卫"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