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不差钱"的GDP快速增长描绘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迸发出的巨大财富能量。然而,"中国模式"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向型模式,其在发展和前进中因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的片面性,出现了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地区差距、生态危机、腐败现象、群体性事件等系列"不高兴"的负面后果。"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在于基本摆脱了过去"大跃进"和"文革"等国家运动式治理的经验教训,采取了走向"不折腾"的制度化治理方式,这成为维持和推动"中国模式"不断趋于完善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从建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着"中国问题"的视角,即"问题"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的"问题";从建构路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遵循着两条路径:一是遵循从"中国实践"到"中国理论"的路径,一是遵循从"国外理论"到"中国理论"的路径;从建构原则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照着五个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人民性原则和本土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文史哲三大领域,"俗学"与"俗史"研究得最充分、进展最大的是文学,其次是史学.虽尚无人出版一部<中国俗史学史>,但毕竟已有学者开始讨论这一问题.进展最慢的是哲学,至今还没有人提出"中国俗哲学"与"中国俗哲学史"这两个概念.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到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它们代表着近百年来中国学者建构"中国雅哲学(史)"之努力.但从他们对于"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界定看,还应有一个"中国俗哲学(史)"的存在.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等领域之观点,既都有上位与下位之别、雅与俗之别,我们能构建出一部"中国雅哲学(史)",当然就有可能构建出另一部"中国俗哲学(史)".就其地位看,"中国俗哲学(史)乃是中国哲学(史)之"重心",没有"中国俗哲学(史)"之复兴,便没有"中国哲学(史)"之复兴;没有"中国哲学(吏)"之复兴,便没有"中学中理"之复兴.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是始自"中国之谜"的中国奇迹成因的理论追问,"中国道路"是对中国模式的中国化意识形态表达。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就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只有把握这一中国道路的历史本身、国际语境、来龙去脉,才能界定中国道路的历史边界和基本内涵,理清众说纷纭的观点中的逻辑想象,回归改革开放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之概念辨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宣 《前线》2010,(2):28-32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际社会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不绝于耳,赞同者有之,效仿者亦有之。相比较国外学者热炒"中国模式",国内的媒体和学者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则显得比较谨慎。明晰"中国模式"的科学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僵化、不教条、不照搬、不固化,永葆"中国模式"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确认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要辩证理解"成熟定型"问题,多维视角理解"模式"内涵,客观对待外国探讨中国模式的意图。界定中国模式既要廓清其基本内涵又要明确其边界限定,中国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和体制以及实践纲领和发展战略,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和经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模式。看待中国模式要保持理性的态度,"中国模式"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慨念演变的逻辑必然,还是党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刚 《探索》2020,(1):16-2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化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之制"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具有鲜明的同构性,从本质上而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具体体现在"中国之制"主要蕴含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等方面,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内蕴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形成"中国之制","中国之制"彰显出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推进国家的有效治理,即"中国之治",而"中国之治"又应对当今世界之变,进而推动"全球之治",从而形成了从"中国之制"到"中国之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发挥的重大影响使之成为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国外学者从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中国奇迹等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特色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世界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是创造"中国奇迹"的"文化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取经"、"效仿"、"自觉"三个阶段之后,未来的发展研究要注意结合现实国情,大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加强本土化研究,增强学科的规范性、科学性、现实性,更多关注民生,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呈现人本化的趋势,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渊源。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同,在轴心时期,印度由"神本"转向"佛本",印度佛教作为异质的、新的文化元素诞生;而中国则由"神本"转向"人本",传统的宗法宗教,蜕变为现实主义的世俗哲学。于是,印度佛教超越精神中的人本元素,中国文化的人本特征、入世精神和现实主义,促使印度佛教在中国经历主体化、心性化、伦理化、人文化的发展,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  相似文献   

12.
刘心一  刘爱莲 《求实》2012,(9):15-18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之"中国"的特质所在。"中国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终极价值目标、产生基础以及具体层面相契合。物化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影响力的削弱,是"中国道路"面临挑战的价值原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建设,是从价值层面应对"中国道路"面临挑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沈聪 《前线》2014,(7):13-13
<正>本刊讯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第三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中国学者表示,由毛泽东奠基、邓小平开创及其后继者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的一条红线。从"工业化"到"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社会",从"两步走"到"三步走",这些战略目标和部署的设定、实现及其调  相似文献   

14.
从近代以来看,中国道路是一条追求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互相交织的阶段。在这三个不同内涵的阶段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围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中心的各种思想和话语表达方式。"站起来"是指中国人独立自主的走向现代化,这条道路后来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以"革命"为核心思想的话语。"富起来"主张寻求自身发展道路,追求不同于西方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通过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现代化,这一探索形成以"改革"为内容的社会全方位变革。"强起来"则是通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崭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以"自信"为意识形态的基础,强调只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于运全  孙敬鑫 《求是》2012,(24):55-57
作为"今年全世界最重要的政治会议",党的十八大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不少国际舆论认为,十八大是中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道路"在过去十年缔造了"中国神话",在未来也必将续写"中国奇迹"。一、"黄金十年"造就"中国气派"中国实现了最令人惊奇的经济变革。英国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疑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三大疑难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问题,前者是元概念,后者是派生概念.派生概念要以元概念为前提,但派生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要求我们从其特定的角度和规定对元概念作认识和理解.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应该包括"毛泽东思想"中的相关内容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所形成的正确认识,所提出的宝贵观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否与"毛泽东思想"相对应问题,按照历史事实,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对应,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7.
面对现实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既要注重"哲学的问题",也要注重"问题的哲学"。因此,要"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要扭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不在场"、"失语",甚至"边缘化"局面,就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解决好哲学"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应当自觉回归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关注中国哲学和中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走向面对"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路,从而展现马克思哲学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近期有关“中国模式”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界围绕"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以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影响等话题进一步发表意见。现将有关观点整理如下。(一)关于"中国模式"近年来特别受到关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邱运华 《新视野》2012,(2):9-12
中国学术界和欧美学术界一个共同的走向,乃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外交甚至军事相互裹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化,在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互涉中不仅拥有了综合性知识体系,而且具有了物质性和广泛的实践性。"当代中国文化"这一概念,必然包含着现代性进程以来的中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生产、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成就,以及上述建设的深刻精神体验、心理感受、价值标准、人生信念和审美习惯,涵盖着当代中国人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日常生活本身。"当代中国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中国生活方式",一种中国式看待世界的眼光,一种中国立场,一种中国趣味。只有浸润在当代中国生活中,才能感受并形成这种中国态度。  相似文献   

20.
费正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素有"研究中国历史的美国教父"之称。但费正清却称邓嗣禹为"老师"。他说:"邓嗣禹在他刚到哈佛大学从事汉学研究时,给过他种种指引,他永远感念这位典范的华人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