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柯卫  王国平 《求索》2010,(8):163-165
地方立法是由法律规定的地方权力机关为在其行政区域内执行国家立法或补充国家立法空白而进行的立法活动,是我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立法最能反映民众的利益和诉求,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及方便性等特点,是解决权益纠纷的最直接手段。虽然我国的《立法法》等相关法律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扩大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构想,但实践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切实而充分保障公众的立法参与权,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立法从提案到法律公布以及实施中的立法监督都符合科学化和民主化要求,进而落实并完善地方立法制度。  相似文献   

2.
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原则和协商民主理论,表现为公民平等地参与民主意志的形成过程。公众参与的现实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保障公众对地方立法机关的监督,最终提高地方立法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利益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对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反思,并从参与意识、参与程序和反馈机制三个方面寻求改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效果的方法,以实现地方立法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增强地方立法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其发挥实效的关键和必要程序。公众参与是宪政民主精神和行政参与权的体现,是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体现,可以避免和减少对抗行为、环境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诸如参与主体范围窄,参与时间滞后,参与形式缺乏组织化,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备等缺陷。完善该制度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培养公众理性的参与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规范、创新公民实践参与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梁太波 《桂海论丛》2007,23(2):94-97
公众参与与立法在我国宪法等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而且在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中,公众参与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但是我国当前公众参与立法存在参与形式单一、参与意识薄弱等突出问题,需要从立法保护、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许安标 《中国人大》2008,(10):25-2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提出,"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治理的龙头与核心,在城市的发展和治理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国外城市规划中不断扩大参与群体和参与程度,较多引入公众参与和公众决策。国内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领域刚刚起步,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城市规划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然而,在城市规划由  相似文献   

7.
杨志勇 《人大建设》2008,(10):11-13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如果制定法律的全过程尽可能透明和公开,公众参与其中并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那么,公众不仅会对法律抱有真正的敬畏,更为重要的是公众会与法律由此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有助于良好法治生态文化的培育与生长。综观近年地方人大立法工作,全民参与讨论,公众的智慧得到最大可能的吸纳,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8.
王亚平 《人大研究》2005,(11):38-40
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特点,因而即使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也难以得到简明扼要的回答。不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透视美国议会立法与公众参与的互动关系:一、市民参与选举凡美国公民,年满18周岁即享有选举权,但必须先履行选民登记程序(北达科他州除外),才能行使这一权利。美国有50个州、3100个郡(或称县)、2.2万个市镇、1.3万个校区,有的州还设立了一些专业的特别行政区,因而有党内初选、总统大选、美国国会议员选举、州长和州议会议员、郡议会和市(镇)议会议员、校区和特别行政区管理委员会等各个层次的直接选举…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立法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决策是现代社会政治的一个发展趋势。一个法治社会所实施的一切社会决策都应该是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良性互动的成果。立法决策作为公共决策、重大决策的一种形式,更应该吸收公众参与立法决策的制定与决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利益最公平、最大化地落到公众身上。一、如何有效地实现公众参与、推进立法民主第一,要搭建公众参与的“阳光平台”。有效实现公众参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立法者、立法机关与公众的真实生活和合理诉求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建立平等对话机制,在关系到群众利益的公共事务上,积极征求公众意见,在平等对话的…  相似文献   

10.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民主得以发扬、法治得以实现,有赖于完善的立法。有序的、广泛的、制度化的公众参与立法,能够把各阶层的利益诉求,特别是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充分整合到立法决策中去,使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得以协调,矛盾得以化解,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一、公众参与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也面临着巨大压力。1984年我国就将环境保护提到了基本国策的地位,这些年来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看来,我市环境面临诸多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子邮件、信函等表达立法意愿,对不合乎上位法的地方性法规提出废止建议,甘肃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将有法可依。前不久,《甘肃省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别于现有法规对公众参与立法的原则性保障,该草案对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形式、公众意见的处理以及公众参与立法的激励和补偿制度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良法之治是法治的基础,一部良好的  相似文献   

13.
政府规章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指南,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本来应该充分吸收公众的意见。可是,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规章的时候,根本不让公众参与,只是政府有关部门在那里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规章脱离实际,操作性很差,影响了政府的工作质量,群众很不满意。广州市政府在规章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做到各种利益主体有序、有效的参与,不仅是立法和决策民主化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卷、汇集民智、凝聚民心,从而提升立法质量。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与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雪梅 《求索》2006,(8):66-68
在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选择多样化、社会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普遍、积极、主动、有序的公众参与。论文对“公众”和“公众参与”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分析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主要存在的公众参与范围偏窄、公众参与程度偏低、公众参与成本偏高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对策,主要包括培育公众参与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立法,架设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桥梁和提高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成本收益率。  相似文献   

15.
马太建 《群众》2010,(1):37-38
<正>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务院法制办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高度重视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工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3月,江苏省法制办印发了《关于向社会公布地方性法规草案或省政府规章草  相似文献   

16.
公众的直接参与是增强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合法性基础的重要保障。考察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实践,探索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可行路径,为进一步推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民主化进程和解决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建设的相关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公众参与及其行政立法的正当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行政立法虽然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但是由于行政立法机关不是由民选代表组成 ,缺乏民意基础 ,因此需要公众参与行政立法促进行政立法的民主化。只有公众参与 ,行政立法才能获得民主正当性 ,行政立法程序才可能构成正当程序。公众参与必须符合自愿、平等、有效的实质要求。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应当提高立法层次 ,强化公众参与制度 ,提高行政立法程序的民主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李刚 《人大建设》2008,(4):45-4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政治和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法治的视角看,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从长远来看,实现和谐立法有赖于立法者的民主精神,也离不开公众的立法参与。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燕 《长白学刊》2008,(4):102-104
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低、认识水平低的原因,也有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顺畅的原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民间环保团体、公开环境信息、实行环境公益诉讼以及借鉴外国优秀经验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祝思静 《创造》2020,(2):76-84
立法听证制度是公众参与立法过程并反映自身诉求的重要渠道,具有深厚的法理基础。这项制度有效运作的关键在于自由辩论和利益均衡环境的构建。当前我国《立法法》已规定了听证制度,有些地方也对立法听证制度作出了进一步规定,但由于立法听证制度起步较晚,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因素,实践中出现了地方立法听证制度的法律依据不明、立法听证的公众参与度与公开透明度不高、立法听证的辩论原则未能体现、听证结果的效力不强等困境。为破除这一困境,必须构建统一的地方立法听证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立法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主体、创新立法听证的方式、强化立法听证中的辩论机制、确立立法听证结果的效力以及建立立法听证的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