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阳雨秋 《理论导刊》2020,(9):112-117
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调整与文化传播形态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面临传播内容单调化、传播主体单一化、传播层次浅表化、传播思路主观化等问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向多元合作、精细传播、深层多样和媒体融合等方向转变。因此,需要树立在地化的传播理念、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整合多样化的传播内容、塑造优质化的传播品牌、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8)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传播中国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动漫产业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此,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动漫产业创作内容,突出中国价值观特色;加大高科技应用与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提升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力;打造优秀动漫品牌,彰显中国价值观内在吸引力;有效应对外部挑战,提高中国价值观国际影响力。为动漫产业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创造有利环境,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展示了新时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促进这一理念的国际认同,既是时代发展的呼唤,也是中国实现大国复兴的要求。当前,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的抹黑、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质疑以及中国自身相对孱弱的国际话语权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为此,我们要大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夯实话语基础;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扩大"中国声音";依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理念共识。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推动世界各国凝聚"命运共同体"共识,从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梁彬 《学理论》2012,(32):176-177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特定标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促进语言的推行,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同样也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进一步发展对外语教学的进程中,文化的地位越加深化也更为突出。然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非语言交际是交际的主体方面,必须深入了解和体会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其有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对于提升我国外宣工作的实践水平无疑具有核心的指引作用。如何正确认识、有效践行这些理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实践能力的总体策略关键在于确立中国话语自信的核心地位,即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重大问题的对外传播上掌握主导权,在概念塑造上重视创新性,在新闻竞争中打造宏观形象,在平台建设上进一步推动集成化。  相似文献   

6.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必须加强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和区域形象以及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湖南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面临理念需要更新、文化影响力弱、国际视野不强和文化传播人才短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主要是要实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时代化、传播受众区别化以及传播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周辉  鲍卫国 《学理论》2009,(23):35-36
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挟其优势的传播资源占据了强势地位。在西方强势媒体中,关于中国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中国的形象被这些媒体有意无意的扭曲、丑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声誉①。我们要通过网络塑造军队良好的国际形象,除了加强军事对外宣传网站建设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现有的传播资源增强网络传播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殿军 《求知》2021,(4):33-3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我国“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提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的时代新要求。  相似文献   

9.
石岩 《侨园》2014,(6):8-9
汉语"中国"一词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场合是不一样的。在古代基本上是一个地域和文化的概念。春秋时期的中国,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他地区不算中国。以后中国的概念逐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并且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然而你知道"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距今有多少年了?其实"中国"一词早在3000年前就在青铜铭文中出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宝鸡距今近3000年的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就明确记载了"中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靳萱 《民主》2007,(7):24-25
由叶圣陶研究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6月19日至20日在重庆举行,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包括80余位台湾学者、40余位大陆学者以及香港学者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期间,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大会交流、分组讨论、参观考察、座谈等形式,以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为主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视域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推进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中国国际话语展现的多层次话语困境,我们要依托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发展,为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进程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同时厚植中国国际话语在文明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传播的土壤,增强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进一步表达主张、反对霸权的底气与能力,继续为人类世界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对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是目前文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以下五条路径进行对外传播:由政府部门成立专家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和对外译介;与地方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与试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合作培养专业翻译人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文数字化信息平台;与孔子学院进行多方位合作.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软权力化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实力是一个不同于软权力的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非软权力.一国的文化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对对象国或目标国施加影响,这是文化软实力的权力化过程.对外传播是文化软权力化的唯一路径.基于此,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核心在于:动用一切传播手段对外传播既有的文化资源,使之权力化.  相似文献   

14.
延续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时代使命。从传播力的视角考察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需要兼顾传播能力和传播效果的双重维度,既要肯定多元化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媒介和丰富资源对传播力的建构,也要正视复杂传播环境、分散的传播主体、单一的传播手段、僵化的传播内容和错误的受众观等因素影响红色文化传播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要致力于消除传播环境中的阻力、建构传播主体合力,增强传播艺术吸引力、传播内容认同力和对受众的影响力、引导力。  相似文献   

15.
文化软权力化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实力是一个不同于软权力的概念。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非软权力。一国的文化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对对象国或目标国施加影响,这是文化软实力的权力化过程。对外传播是文化软权力化的惟一路径。基于此,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核心在于:动用一切传播手段对外传播既有的文化资源,使之权力化。  相似文献   

16.
图像化传播是图像时代的应然之举,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感知、领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辟了新路径。有效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应高度重视内容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时代发展成就为底色,以日常生活世界为源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图像资源库;要加强主体塑造,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突出、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图像化传播人才队伍;要创新方法手段,对外寻求融合发展,对内驱动转型升级;要健全监管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等多种手段加大对各类图像信息的审查力度。  相似文献   

17.
学术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总体格局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强化中国学术话语能力。当前,中国学术话语主体存在着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学术话语内容存在着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学术话语国际传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硬实力支撑和理论创生能力;要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将其熔铸于中国学术国际话语;要从方法、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备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储峰  周栋 《理论视野》2020,(2):40-45
新时代必须把提升中国话语传播效果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受众特点,把大众传播作为当前话语传播的重要创新方式,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采用融合发展的方式,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国内传播能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地向世界贡献中国文明。  相似文献   

19.
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方面的合作,更要注重文化层面的交流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效的对外传播,可有效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沟通。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包容与创新,魅力巨大。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注重选择合适的路径,并构建长期、高效的文化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