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由迁徙是联合国人权公约中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许多国家都秉承了自由迁徙制度。但自由和权利总是相对的,这也体现在许多国家对自由迁徙规定了应履行登记变更义务、迁徙时应遵循相应的法律规定上,等等。在对流动人口的居住保障机制上,英国、法国等国家以为流动人口建廉租房、立法保护承租人的权利等形式,注重对流动人口的居住保障。我国自1958年确定户籍管理体制以来的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对流动人口相应的居住保障措施也没有做到住。我国的流动人口管理需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可行的经验,并依据国情设计出具有前瞻性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F村及其流动人口的概貌 F城中村位于西南某省会城市的南郊,此村多年前便居住着来自西南几省的农村流动人口,其中贵州籍流动人口占80%以上,其余的来自四川、云南以及广西等地。由于F村居住的除了少数本地居民外,大部分为流动人口,所以此村住户的户数及人口数量很难考证。本文便是以村中大量居住的贵州籍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以参与观察的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住房供需矛盾的根本问题在于住房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如何。本文分析了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现状与居留意愿二者联动下对外来常住人口居住需求的影响,并利用灰色模型和马尔可夫(Morkov)转移概率的组合法对大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需求规模进行预测。通过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大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现状质量与居住需求成反比,居留意愿与居住需求成正比,通过灰色模型和Morkov转移概率矩阵方法预测得出一线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居住需求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到2022年期间,总居住需求从1241万上升到1352万平方米,其中其他住房、政府提供住房和自购住房的居住需求逐年上升,租住私房的居住需求逐年下降。租住私房的居住需求最大,占比60%左右。外来务工人员的总居住需求下降,青年人员和引进人才的总居住需求上升,对比2017年四大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住宅供给与居住需求,得出目前四大城市的居住供给已超过居住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在京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数据表明,是否拥有住房和在京时间是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关键因素。而是否有配偶对流动人口留京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城市适应作为影响流动人口留京意愿上的作用并不十分显著。尤其是生活水平满意度和社会接纳状况对流动人口的留京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是北京市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是北京缓解人口压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化和相关政策及影响进行回顾和审视,进而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北京市流动人口规模可能产生的影响,期望对正确认识和解决北京市的流动人口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流动人口大量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也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针对武汉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转变观念,立足长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强化基础,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注重实效,探索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与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场域与这两个得到相对较多关注的议题相比,流动人口居住空间之获得和建构这一主题具有新意.我们可用“空间情境主义”的方法论立场,将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获得并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过程,分解为七个亚类的空间获得模式,它们分别是主流模式的族群聚居区(ethnic enclaves)、作为转型地带的城中村(urban village as transitional zone)和居住空间的边缘化(the margin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以及辅助模式中的宿舍劳动体制(dormitory labor regime)、住家服务模式(domestic helper)、居住正常化模式(the normaliza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和无家可归现象(homelessness).对此进行理论阐释,可勾勒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居住空间获得的多个社会过程/社会机制.这七个亚类所涉及的社会变迁因素(结构性条件所带来的机会和约制)和社会能动因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自主性/自发性/批判性)的结合,塑造了流动人口建构稳定居住空间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和改造的又一尝试。但是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与矛盾,正确处理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民自愿与政策引导、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政策与法律等关系,是保证农民集中居住这一尝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与一般流动人口相比,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动类型、就业情形、居住方式、居留倾向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在城市生活的适应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加强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对搞好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工作,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使社会治安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机关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流动人口的发展及现状目前,对流动人口的概念尚无科学、统一和权威的表...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流动人口整体长期居留意愿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城市吸引力变化与差别化城镇发展政策的效果。运用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2012年和2016年数据,分析近5年我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在省级以及六大区域内部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之间的变化,发现我国差别化城镇发展政策在东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效果最好,其次是京津冀地区和东北,最后是西北和西南地区。这反映出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城市发展情况可能是东部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会在下降的同时保持稳定,而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将稳中有升,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将稳中有升,中小城市可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多样化的医保制度对于流动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构造了一个比较分析的框架,从目标人群、筹资、支付、医疗服务等方面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的医保制度对转接接续的影响。本文认为,上述因素影响了流动人口的理性选择,只有那些参加城职的流动人口具有较强的转移接续意愿。  相似文献   

13.
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直接影响其在经济社会中的生育行为,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状况是影响其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进而将其城市融入程度细分为经济融入、关系融入和心理融入三个维度,并利用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的微观数据分别对这三个维度所产生的异质性影响进行逐一检验与分析。最终实证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和关系融入程度对其生育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心理融入作为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高级阶段,对其生育意愿产生的影响与前两者有明显差异。政府部门应采取减轻流动群体在城市环境中的经济压力、消解流动群体在交往中产生的社会排斥现象、科学预测流动群体生育观念的变化趋势、提升流动群体在求职就业中的人力资本等措施提高他们的生育意愿,以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西安市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比例已达37‰,他们在西安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还存在社会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变适应不良、“社会排斥”导致身份认同感不强、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易于激化矛盾以及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久治不愈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适时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二是合理规制“以房管人”的管理模式;三是合理满足流动人口的基本需求;四是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五是提高流动人口自我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一般选择区位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先走一步,以此促进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大开发,首要的一条是靠科技和人才,其中人是决定的因素,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大量的暂住人口。文章从当前我国暂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分析入手,指出了当前流动人口暂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西部大开发中流动人口暂住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户籍信访是公安信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指的是社会成员因户籍管理问题通过写信、访问等形式向公安机关信访和户籍部门反映个人或集体意愿的交往活动。户籍管理是我国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受我国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户籍问题是我国居民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也一直是热点问题。特别是近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应该不同于过去时期的城镇化过程。其演进路径经历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居住城镇化--生活城镇化等发展过程。在新型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城镇化的重点内容应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理顺关系,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贵州省流动人口在规模和流向以及市民化意愿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对全省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建议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空间思维;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力度,改善流动人口生存发展条件,实现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突破与创新;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有针对性开展服务与管理,全面提升全省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村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生活,这不仅是流动人口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法律社会学视角,将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和法律层面的融入情况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四大指标,来衡量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然后从个体人口与法律属性特征、社会支持、法律援助、应对方式、法律意识等方面探讨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从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改革传统户籍法、完善社会保障法、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等四个方面对提升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能力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设来沪务工人员居住中心有利于解决来沪务工人员民生问题,提高来沪务工人员生活质量,方便来沪务工人员社会管理,重塑来沪务工人员道德氛围等。但是,由于构建惠及来沪务工人员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推进居住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审慎与渐进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