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关于中国历史学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三种有代表性的趋向。其中一种是主张学习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特别是实验主义方法,使中国史学完全“实证化”。这一主张主要以胡适和傅斯年为代表。胡适认为传统史学最大的不足是实用意识比较突出,缺乏“为真理而求真理”的精神,“不当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做学问的人,当看自己性之所近,拣选所要做的学问,拣定之后,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研究学术史的人,更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批评各家的学术”。既然学问是为求真理,所以“发明一个…  相似文献   

2.
近五百年前,中国文化遭遇西方文化从而发生巨大的全方位裂变,其中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中国学术之裂变最为剧烈。中国学术艰难地发生着转型,从传统迈向现代,走过了漫长的路程,虽然这一过程今天尚未完全结束,但从总体上看则处于一个逻辑的终结点上。今天中国的知识人承担着这样的学术使命,自觉地终结这五百年的文化发展逻辑,合乎逻辑地创造出中国现代学术的知识类型。中国学术走过了子学阶段、经学阶段和理学阶段,今天则合乎逻辑地过渡到法学阶段。不同时代的知识类型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哲学观念为之奠基,作为今天中国学术新阶段的法学知识而言,其哲学观念必是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新道统论作为一种当代中国法哲学样式正是为这种法学知识奠基的。  相似文献   

3.
季卫东教授的法治程序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法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法学理论,作为一种法制现代化理论,它比一般的法制现代化论者思考得更深更广,如果说一般的法制现代化论者是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上进行思考,那么,它则是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三维角度进行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它将视角引入对中国法制建设起支配作用的中国秩序原理,深入地考察了中国秩序原理不同于西方之处,并在此基础之上展示了内涵深厚的新程序主义的法学理论逻辑。本文对季卫东教授的法治程序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路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在展示其深广内涵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若干批判,指出它还没有完全直面中国秩序原理,所以在理论上它依然是“西方中心论”的,而且。它还需要进一步理论化与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历史不是孤立的,历史在不断的经历社会变化时,不断的吸收和衍生,这就要求历史学者们不断的研究,去发现历史的奥秘。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出现了由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代替分析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建构和学术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定意义上 ,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是“反法治”的问题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提倡以研究进路而不是学科 (部门法 )划分来切入法律问题的讨论。中国的法律社会学有从传统的法律理论研究向经验研究转变的趋势。推进法律社会学研究就要以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心 ,提倡问题意识、学术本土化、以地方性知识为观察视角、坚持怀疑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立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从而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石斌副教授在《“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概观》(载《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2期)一文中,从思想方法、理论视域和伦理取向三个方面讨论了英国学派的学术传统、理论特色和演变趋势。英国学派的基本学术特征表现为以理性主义和传统主义为主流的多元主义思想方法,国际体系、国际社会与世界社会的三重视角以及非完美主义的情势伦理观,总体上曲折反映了英国等中等强国和部分中小发达国家的独特处境和国际政治诉求。尽管在历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价值观等方面都不无缺陷,国际社会理论在当代条件下仍然具有独特价值。其…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始终是逻辑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中国古代也有关于逻辑的理论,但其系统性及其表现形式并不与西方逻辑学完全一致。基于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逻辑传统,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高程 《外交评论》2013,30(3):1-19
本文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创新的视角下讨论东亚秩序研究的发展及其价值。区域概念及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力显示,东亚秩序研究在中国的逐渐兴起既是国际关系学界寻找理论创新点的需要,也是在中国崛起的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进而,本文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在东亚秩序领域的研究脉络和进展。选取的视角包括四个议题:思想和历史维度的跨学科关怀、来自古代东亚秩序的反思及一般启示、对于东亚体系和东亚秩序性质的讨论,以及传统"区域主义"视角在东亚合作中的适用及其局限。这些尚未形成体系的研究,体现出中国学者逐渐从忠实追随到开始认真反思以欧洲为模本的地区秩序研究范式,尝试走出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思维定式的趋势。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联盟制衡等经典西方国际关系假说的批判性思考,引导出地区秩序研究在中国和东亚国际关系土壤中可能萌发的理论生长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已然意识到其对于学科的创新价值。在此环境下,立足自身的历史和困惑揭示中国与东亚及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和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实现平等对话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9.
夏曾佑唯一的著作《中国古代史》是学界公认的20世纪初年新史学思潮的代表作。然而该书无论在编纂方法还是史学思想上都没有脱离中国史学的传统。夏曾佑坚信道统高于政统,他著书牧地更是着眼于以史资鉴的社会政治功能。本文考察夏曾佑史学思想的脉络,从而得出夏曾佑史学思想以经世为核心,将传统史学方法和西方近代社会科学理论很好的结合。夏曾佑融会中西史学,以西学补正中学,他既不是推崇以进化论思想为主导的新史家,也不是固步自封,恪守传统的旧史家,而是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化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0.
制度矩阵理论是俄罗斯学者基尔吉娜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研究范式,它将制度矩阵视为历史上形成的调节经济、政治与意识形态各领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稳定的、基础的社会制度系统,具有典型的对称性、依赖制约性和主导—互补性。根据基本制度的构成特点,制度矩阵理论运用整体化研究视角,将整个人类社会结构简化为以俄罗斯及东方国家为代表的X矩阵和以西欧、北美国家为代表的Y矩阵两种类型,其中X矩阵以再分配经济、单一制政治和社群主义意识为基本特征,而Y矩阵则以市场经济、联邦制政治和个人主义意识为基本特征。制度矩阵理论的出现为新制度主义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对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会东西方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打破社会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性论”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中西法律传统的成因,认识其差异所在,并期望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2.
三权分立学说作为近代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石,也在译介西方学术的高潮中被介绍到近代中国来。目前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研究涉猎甚少。本文拟重点以梁启超为核心对该问题进行考察,探讨其对于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的介绍、评介及其在近代政法制度理论建构中的运用情况。本文认为,梁启超吸收三权分立学说中之权力制衡的思想精髓而扬弃其不适合国情的理论架构方式,对当代制度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学术敏感度的视角来看,奥斯丁的“命令说”,相对于那些针对此学说展开批评的评论家们的理论,还是毫不逊色的。无论从认识论意义上还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讲,法律都无法摆脱道德的“纠缠”。如果固执地生拉硬扯地去单独认识他们中的一个,答案将不是完整的。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以及“恶法亦法”的思想,毫无疑问锤炼了人们对法律的权威性的尊崇。这一学术贡献也是对西方思想传统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价值一元论的继承。  相似文献   

14.
“西法东渐”的思想史逻辑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的中国法理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四大缺陷,整体上而言,只能是知识之学而非思想之学。这是西法东渐所导致的结果,而西法东渐乃近世以来中国法学成败之所系。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史逻辑以及克服中国法理学研究之缺陷的超越之道。也即,实现法学研究从关注文本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通过张四维与通三统来实现对古今中西的糅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折衷主义是西方刑法理论发达史上的一个学术流派,它相比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更能体现刑法理论的科学性;折衷主义观点本身与中国的刑法理论在价值取向上有很多契合之处,二者实际上是有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问题,而整合的素材恰恰是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在论战过程中各自的利弊呈现,整合的标准则是现代中国社会的法律现实和刑法科争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土资源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朱苏力教授提出后,在中国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文章分析了本土资源论的理论价值,是一种关注当下分析中国问题的理论视角。然后从分析两位学者对本土资源论观点入手,阐明了本土资源论的意义。最后结合法律方法的研究,阐述了法律方法的研究应关注具体个案。  相似文献   

17.
大国文学需要自我身份反省并坚持文论走近经典进而可持续创新。在中国文论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西化浪潮之后,应该重新检讨中国文论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全盘西化的文论盲视中走出来,重新以“走近经典”的文化高度和精神厚度,审视大众图像时代中的中国文论身份,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到中国文论经验的世界化的转型中,关注文化创新与文学理论创新的同步性,进而守正创新——“走近经典”并“创新经典”。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民政,民政有没有理论,如果民政有理论,同哪些学科、理论关系最为密切,民政工作是不是只是国家、政府民政职能部门的事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学界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展开认真的研究,给出具有共识性的回答。本文拟从民政与人政、民政与政府、民政与民本、民政与民权、民政与民生以及民政生态等角度,对民政问题的相关内容做些理论上的探微。本文认为民政有理论,而且民政理论应当先行于民政实践,政治学应当关注和加强民政问题的理论研究;认为从特定意义上说,民政亦即人政,民政不仅以"民"而且以"人"为中心或核心,民政应以人为本,民政工作不仅仅是国家、政府民政职能部门的事,整个国家和政府的机构设置都是为着民政的,并以民政为核心,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认为以人为本的民政理论与实践工作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国模式"的历史背景、主要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和重大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凸显了"中国模式"研究的初始性特征。正因为如此,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主义是上个世纪曾经在中国的思想界有着很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和社会思潮。它是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此流派试图用“国家主义”的口号唤起民心、整合社会,它反对阶级斗争和劳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不妨视之为“第三条道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