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脉、灵魂和动力。但是,由于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部冲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现在的传统农耕文化遭遇着认同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我们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磅礴力量,弘扬乡风文明新时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传统漏斗架葡萄栽培体系、世界旱作农业源头、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源头、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马古道起点、大型地下农业水利灌溉工程……在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农业部公布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等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发布活动中指出,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是建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小农意识是这种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突出反映。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地处内陆的成都市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更大。面对跨世纪的发展机遇,要解决成都的发展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突破农耕文化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近20多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了三次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研讨对象的理论大讨论,在思想观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力促进了四川人思想大解放,加快了四川改革开放步伐。对农耕文化的批判始自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研究,四川把破除农耕文化负面影响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有着历史的必然。四川这三次思想解放与农耕文化大讨论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盆地意识"、"小农意识"等束缚思想观念的意识已经逐渐被四川人所抛弃,一种贴近改革开放时代的价值理念正在成为四川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有关农耕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农耕文化的讨论正在我市积极展开,希冀通过对这一论题的深入讨论、研究而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得到一次更新、解放,进而启动成都新一轮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颇具现实意义的明智举措。2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仅对农耕文化思想,而且还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刻反省,继承与扬弃并举,某些教条的、经验的、狭隘的、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资源和正面因子,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和积极的作用。孕育和发展于辽河文化并深受其影响的辽宁农耕文化,具有极其鲜明的特征。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应充分考量辽宁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制定辽宁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 “农耕文化”即在封建的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系统。“农耕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与积淀,已作为一种独立的、“客观的”客体文化反作用于主体的人。 “农耕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价值体系,有一系列特定的内容,如有人归纳的崇古唯上、孝悌为先、修己爱人、贵义轻利、内圣外王、知足常乐、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成都决策层已经开始以理论研讨等方式对农耕文化进行反思,并希望通过这种反思来打破农耕文化和僵化体制下形成的保守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成都经济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农耕文化与成都经济发展这个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这一研究中的一些方法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9.
优秀农耕文化积淀了我国上千年乡土社会的智慧和经验,对当前乡村社会治理仍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及社会效益。把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乡民情感、指导农业生产、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塑造文明乡风、推进乡村社会德治,还有利于巩固乡村社会治理的心理基础,塑造社会价值共同体,聚合多元社会力量,达成乡村社会善治目标。为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以城乡融合为视角,以治理有效为目标,以"三治"融合为框架,厘清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勾画深度嵌入的图景,化解有机嵌入的障碍,构建高效嵌入路径,这既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建设的需要,也是乡村社会德治能力提升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党建信息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在厅机关和厅直文化系统各级党组织中开展了一次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以廉政建设的新风貌迎接党的74周年生日。 4月17日,四川省文化厅党组召开了厅直系统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和厅机关全体党员大会,要求广大党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农耕文化”作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曾对成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们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对正向现代化迈进的成都来讲,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农耕文化”在思想观念L表现为封闭、狭隘、保守。总认为自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吃穿不愁、旱涝无忧,对外无所求,眼界始终局眼于固定的地域上和个人天地中,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世界,更好地了解别人和反省自己,进而消磨了进取心,钝化了竞争力,制约了成都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其次,“农耕文化”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顺天安命,知足常乐。不讲低投入、高产出;不讲扩大再生产和滚动发展;满足于低收入和低消  相似文献   

12.
<正>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塑造与成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成都新文化,促进成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共成都市委党校于5月28日举行了农耕文化研讨会。来自省、市近30位领导及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反思“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振作精神,加快成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问题。与会代表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3.
文化厅长焦雪岱提出发展文化事业要“五破五立”在文化厅中心组学习会上,文化厅厅党组书记、厅长焦雪岱同志提出发展文化事业要“五破五立”。一是要破除文化工作只能作为事业、而不能使一部分事业转化为产业的观念,树立产业发展的意识;二是要破除文化事业只能单纯依赖...  相似文献   

14.
<正> 成都是一个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传统文化推进着成都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进一步认识和清除“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对于贯彻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耕经济中农业灌溉问题、江河洪涝灾害问题以及农产品储运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王朝的分合更替,本文对此作了简要的论证。  相似文献   

16.
地处黄河中上游的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在千百年的农业劳动实践中,宁夏各族群众依黄河之利,创立了包括工程类、特产类、物种类、聚落类和民俗类等在内的各项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在有效节约水土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粮食安全、改良土壤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和塑造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当代贵州》2010,(4):F0004-F0004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的农耕文化包括封建时期建立起来的儒文化和更早之前的傩文化。傩神产生于秦朝之前.是对今天仍有深远影响的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胥爱贵 《唯实》2018,(5):55-5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苏南地区为代表的我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邓小平同志誉为"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意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农村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异军突起"。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必须从长远出发认真谋划、务实推动,在整体布局设计、农耕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9.
宁夏作为西北之门户,扼内陆与西域之交通要道,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界线。因此,它的发展与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古代中国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原王朝往往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侵扰,大多数时候宁夏都是处在双方交涉、对峙的中间地带。所以历史上宁夏的开发随中原王朝的兴衰时断时续,约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始于秦,盛于汉而废于三国两晋;  相似文献   

20.
【新闻背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由中国国家画院和四川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中国山水画学术邀请展”。不仅汇聚了当代山水画界的名家名作,还从全国寄来的众多作品中遴选了百余幅优秀作品参展。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聚集一堂,研讨了中国山水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