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事资料手册》2007,(1):F0004-F0004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板树,祖先做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  相似文献   

2.
小的时候我们都唱过那首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童谣。这次到山西旅游,我放弃了黄河壶口瀑布等著名景点,特意脱团独自去了位于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洪洞县在每年4月1日到10日,都要举办“寻根祭祖节”,每年前来寻根祭祖和观光旅游的海内外华人多达十几万,其中有不少是台湾同胞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所有前来祭祖的人们几乎都知道这样一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下老鸹窝。”还说凡是小脚趾甲盖是瘦形的,都是山西洪洞县的后代。  相似文献   

4.
《小康》2017,(23)
正从1370年到1417年,明朝政府在山西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近百万人迁往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移民遍布中原地区。而传说移民多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汇集转迁,当地因此成为了知名移民遗址,延续着移民后裔的乡愁。  相似文献   

5.
邰萱 《台声》2011,(5):79-79
4月5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祭祖大典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近万名移民后裔代表、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聚首古槐遗址,共祭移民先祖,共话同根亲情。  相似文献   

6.
去年岁末,“华夏文明看山西”文化艺术周期间,包括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山西古代壁画精品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赵树理文学奖评奖等在内的“步历史遗韵,寻文明根脉,看中国山西”主题文艺活动,使京城沐浴在浓重的黄河文化氛围当中。“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老话,一时在京城被高频率提及。赞不绝口“华夏文明看山西”———“老西儿”大旗所向京城,令见多识广、坐而论道的京城人不禁想探个究竟。据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在山西文化艺术周闭幕式上说:此次仅3台演…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城市的树木与它的文化有不少关联。我见到柳树,很快联想到江南风光;见到槐树,便想到山西。"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一篇散文里的佳句,让我对槐树印象深刻。走到榕树下,"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李弥逊《蝶恋花》的诗句很快跳入脑海。被誉为山城的五指山市,沿着南圣河的堤岸边,生长的那一株株大榕树,令我心仪已久。朋友告诉我,这些榕树是十多年前种植的,八百米长的河岸线,种植了一排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晋南地区洪洞县城北二华里靠近贾村有个大槐树处。大槐树处不是地名,但现在已被地名化。大槐树处挺有名,这是山西移民的遗址地。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多因天灾兵患所造成,是属逃亡性的大迁徙。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准备的强制性迁民行为,是为调节军事政治或经济诸方面的失衡所需要。大槐树处遗迹就是这种官制移民的物证。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朝野攻伐、拔地屠城,兵患持续十六年。除兵患以外,水旱灾害以及蝗灾和瘟疫亦经年不断。天灾加人祸,致使中原地区“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  相似文献   

9.
赵向南  张继革 《台声》2006,(8):28-29
7月5日至7月9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省台联承办,台湾17所大学34名大学生组成的“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山西分营”,从山西最南端风陵渡启航,溯大运路北上,沿途参观访问了关公故里、洪洞大槐树、乔家大院、山西财大等人文景观,尽管营员第一次来山西,有3/5第一次来大陆,但他们仍领略到了5000年华夏文明,感受了祖国河山的多姿多彩,惊叹祖国地大物博,感叹风光神奇秀丽,对山西人民的热情好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记者一路与台胞青年朝夕相处,记录下了他们在山西省的活动剪影。带瓶黄河母亲水7月6日,营员们乘座的大巴驶过了风陵渡黄河大桥,台胞青年…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24)
正12月1日至6日,以台湾金门县松柏园老人长期照顾中心社工行政组组长王俊杰先生为团长的"台湾在晋台商家人恳亲参访团"一行13人赴山西参访交流。参访团此行从太原出发,一路南下,参访了山西省博物院、蒙山大佛、晋祠、平遥古城、运城关帝庙、盐池,吉县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闻名遐迩的景点,所到之处都给台湾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西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令台湾客人叹为观止。以下为山西省台联周波,作为一名台胞,在陪同台湾乡亲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祭祖时,有感而发,写下的随笔小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走进沧桑     
东去麻城寻“湖广”曾鸣 11月初的麻城街头已是寒云密布,面对匆匆来往的穿厚厚冬衣的人,我只想对他们说,三百年前,可能我们还是亲戚。据史载,四川历史上的移民有两支,一支是民末的山西洪桐县大槐树移民,一支便是清初来自“麻城”的“湖广”移民。而“湖广”这一支,在康熙三年(1664年)至乾隆41年(1776年)间,持续一个世纪之久,“填”往四川的人口达数百万,成为今天四川人的主要“先人”。许多四川人的家谱,都记着老家在“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家堰”,而一位学者告诉我,这正是大移民的方向与路线。当年“填四川”的省份有:广东、湖…  相似文献   

12.
固始县地处河南省东南角,位于中原经大别山东麓至江南的过渡地带。历史上,从永嘉之乱到南宋末年,几次大的中原移民南迁都与固始有关,固始因此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上六大移民集散地之一,淮南“大槐树”,闽台祖地。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有大批闽台及海外与固始有“根”关系的人士,到这里寻根谒祖,观光投资。依据这种独特的根亲文化资源,固始县结合发展实际,打亮寻根牌,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和环境品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平台,提供通道。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6)
<正>7月17日,台湾教育界人士参访团莅晋参访。本次参访团由台南市教育产业工会理事长侯俊良团长带队,团员共18名,在山西参访8天。在晋期间,参访团先后与山西省教育厅、太原市第十二中学和运城市盐湖区魏风小学进行座谈交流,并参观关帝庙、永乐宫、广胜寺、洪洞大槐树、壶口瀑布、晋祠、山西博物院等特色文化景区。全国台联联络部部长何长明,山西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孙建军、秘书长狄秀英,山西省台联党组书记李朝亮出席了欢迎参访团晚宴,李朝亮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14.
曲德胜 《春秋》2011,(1):48-51
东营市域内明初移民村落为数众多.从地名普查资料上看.几乎清一色“洪武某年某氏迁此立村”,很少找到与“洪洞”或“枣强”无关的居落名称。许多姓氏族谱的记载与之相似,始迁祖多系明初“奉命”迁徙。代代相传繁衍至今。而明代以前的世系则语焉不详。尤其令人困惑的是.明初移民规模宏大,各类史书多有记载.却不见朝廷向这一地区发派移民的内...  相似文献   

15.
<正>晋政函〔2023〕74号山西盂县上社抽水蓄能电站是国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确定的“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为确保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实施,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679号)的有关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山西盂县上社抽水蓄能电站水库淹没区和枢纽工程建设区范围包括:阳泉市盂县上社镇乔家庄村、下社村以及西潘乡庄头村有关区域。以上征地区域具体以埋设临时界桩为准。  相似文献   

16.
山西洪洞黑砖窑事件惊动中央高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实,此类黑砖窑事件,并非山西特有,也非始于今日。《民主与法制》杂志和《民主与法制时报》等媒体此前就曾先后报道过河北、湖南等省的同类黑砖窑,而且那里还有更为恶劣的“性奴隶”事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涌现出新移民现象,“出国热”长期处于一种持续升温的状态。2006年6月和2007年3月笔者对福建省明溪县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福建“旅欧第一县”明溪县内陆新侨乡的兴起、发展过程,并从一个新兴内陆侨乡的视角来剖析新移民产生的原因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同时对新移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粗浅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在青岛地区,大多数家族和村落,都流传着先祖来自"小云南大槐树"的说法,有的要加上"交趾国嘎嘎(哥)县"和"乌撒卫"。为了弄清楚"小云南"到底在哪里,从清代中叶到现在,不知人们耗费了多少心血。最近几年,青岛地区又掀起了新的一轮明代移民探源热潮。除少部分人坚持"小云南在山西"说外,大部分的文章几乎众口一辞地说"小云南"就在"云南省"。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地处中国中西部的黄土高原东部、黄河中游地带,因位居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是晋国的领土,故简称“晋”,并沿革至今,“三晋”为泛称。在700多年前的元朝,开始设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辖今山西全境。1369年4月(明朝洪武二年)改称“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正式称“山西省”,相沿至今。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量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表明,早在18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介绍源远流长的山西历史。  相似文献   

20.
日本古代大陆移民在日本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称谓从“归化人”、“渡来人”到“大陆移民”的演变反映了大陆移民研究的定向历程;大陆移民东迁的主要流向是“中一朝一日”路线,移民东迁符合“推一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