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我院陈峰君教授主编的《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一书已于1999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7万字。 该书以冷战后亚太五大力量中心为重点,以冷战后亚太格局的转变为背景,全面分析了冷战后五大力量中心的亚太战略,相互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关系,对亚太地区的热点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是我国全面、系统探讨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生 《当代世界》2010,(10):4-8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突显 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是在欧洲。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国际战略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全球和亚太地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伴随着欧洲苏联集团的崩溃,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逐渐由重视欧洲大陆而变为东移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3.
亚太安全:概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尚存在相当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地处亚太,又是亚太地区大国,国家利益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与不少亚太国家长期存在领土争端,而且,在亚太地区,中国与其他大国存在地缘战略和国家统一上的矛盾与冲突,因此,中国政府和学者对亚太安全相当关注,理论界对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与探索。本文想在此对学界在亚太安全方面所做的探索作一简单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对我国亚太安全研究的梳理 安全研究如同整个国际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样,它体现着连续性与变化性的统一。在冷战后世界,安全问题仍然在国家战略、外  相似文献   

4.
张洁 《当代世界》2024,(3):30-3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太地区呈现变乱交织的安全态势,美国深化同盟体系以遏制中国是影响地区局势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地区其他力量不断调整对外战略,导致地区格局加速重构。东南亚总体保持合作大局,东北亚、南亚的阵营对抗加剧。大国博弈使地区中小国家面临选边站队压力,进一步增加整个亚太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深度影响亚太地区格局演进。中国以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引,深化与地区国家各领域合作,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5.
解决台湾问题原本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内部事务,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的干涉,使台湾问题复杂化,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外交和亚太安全与稳定的热点问题。冷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台湾问题作为美国全球战略尤其是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前之所以提高对台湾问题的介入程度,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台湾在美国亚太地缘战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雷墨 《南风窗》2014,(17):62-64
<正>在北约"进化"为带有"后现代"色彩的安全合作机制时,欧洲却出现了传统安全威胁。当美国想把亚太同盟体系升级为赢得大国竞争的工具时,亚太格局又不具备泾渭分明的冷战式对抗的条件。9月4日至5日,2012年芝加哥峰会之后的首次北约峰会将在英国新南威尔士举行。英国常驻北约代表亚当·汤姆森此前对媒体表示,在乌克  相似文献   

7.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就中日关系而言,中日经贸关系的急速成长与结构性变化成了冷战后亚太乃至世界经济往来中的一个亮点。中日经贸往来的这种变化影响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同时,也是两国之间对冷战后世界形势的适应和战略互动的结果。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东盟迅速崛起,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增强.已成为促进亚太地区的多极化形成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动。大国关系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人重视。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它们出于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的考虑,有的还加上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动机,都在不遗余力地想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寻求并创造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位置,因而充满了竞争和较量。旧格局主要由于苏联这个大国的消失而被打破,新格局却因各大国的实力对比  相似文献   

10.
何倩 《当代世界》2008,(12):53-55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作为唯一的一个“极”,它在国际社会的权势处于顶点。但阿富汗战争余烬未冷,伊拉克战争又使美国颜面扫地,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更使美国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随着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的不断变化,作为一个“极”的美国似乎正逐渐失去曾经拥有的统治力。而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新兴大国却成为潜在的“极”,再加上欧洲、日本等旧有大国,这一格局既非单极支配,亦非多极结构,是否预示着另一种“极”时代格局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陷入僵局。中日两国在四十多年前可以搁置钓鱼岛问题,从而实现两国关系的战略性突破,四十多年后却不能如当初设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搞得剑拔弩张,其中问题到底何在?日本首相安倍妄言是因为中国的“反日教育”。然而,纵观中日建交后四十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中的右翼取向,从各个方面侵蚀和破坏着中日政治关系发展的根基。如今,当日本国内政治生态和亚太战略环境都进入到一个历史性关口时,中日之间的各种矛盾终于集中在钓鱼岛问题上爆发出来。而安倍的政策又恰恰是利用钓鱼岛问题来实现其国内外政治目标,这使中日关系面临陷入对抗性格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世界各大媒体上,国共政治领袖的历史性握手占据了显要的版面。关于此次会面对于两岸关系的推动作用,很多媒体及学者已经做了充分的报道和分析,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考虑到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境,此次会面对于正在急遽转型和形成中的未来亚太战略格局亦具有十分微妙的意义。台湾问题的形成与上世纪延续50年的冷战有十分直接的因果关系,而目前两岸关系的阴晴雨雪对本地区重要的大国关系、乃至全球大势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演变为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环境问题成为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课题,则是冷战后中日关系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同处东亚,一衣带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快,潜力巨大;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两国的环境政策均对世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环境大国。因此,中日两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如何处理环境问题,既对两国关系重大,同时也具有世界意义。本文拟从中日环境关系入手,并将其纳入中日关系的总体框架下加以考察。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环境问题传统上届于一国内部的技术性问题,它是如何演变为中日之间的外交课题的?大  相似文献   

14.
朱志华 《国际展望》2012,(2):35-47,134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经济上与中国争夺主导权,军事上围堵遏制中国,以图维持"一超"霸主地位;在此国际背景下,中国面临周边复杂形势和压力增大,处理好中日关系在整个亚太格局中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中日共同利益和结构性矛盾,提出了从战略上如何把握中关、中日两对矛盾。中日友好合作、战略互惠符合中国最大国家利益,以及加强中日关系须要经济互联、政治互信、民间交往、地方外事、防卫互动、立足内政等观点。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大国关系续有发展,各国积极调整了 对外政策,提出了新的战略思路。围绕反恐及安全问题,主要大国间的合作、互动进一步加强。美更加重视与大国的合作,俄大幅调整了自身的战略定位,中美、中俄、中日关系更趋成熟。大国关系的缓和与改善,有利于国际格局保持稳定,也有利于维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日关系从形成战略对话到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呈现了战略层面的深层调整,揭示了战略关系的本源,反映了国际形势走向和大国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继发表三个重要文件后,中日关系在曲折发展中取得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定向.从这一战略高度,分析其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把握中日关系发展脉搏,看清中日关系发展趋向,才能在大势大趋面前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该书由我院陈峰君教授独自撰写,2000年6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当代亚太学》论丛中的又一部力作(论丛包括《当代亚太政治与经济析论》、《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亚太安全理论与实践》、《朝鲜半岛与大国关系》、《朝鲜半岛与中国》、《台湾对外关系》等)。该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东亚部分,其中主要内容有东亚特征、东亚崛起要因、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儒家文化作用及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中篇是印  相似文献   

18.
60年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归根结底反映了中日两国发展道路的成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覆灭,使中日和平友好关系得到溯本清源的历史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日关系面临重新定位和调整,反映两国在发展道路上的新变化.从中日关系的跨时代的视角上,审视两国关系的历史经纬及其规律性,能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地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局势总体运行在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但推动安全困局发酵的因素依旧存在。朝鲜半岛局势继续表现为紧张与缓和交替的冷战状态,中日关系出现僵局的症结并未解决,战略互惠名存实亡。从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看,中美关系构成了这一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世界面临着第三次全球重大力量转变,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新型大国群体成为国际中心舞台上的六大力量,前三者与后三者分属两大群体,它们分别呈现下挫与上扬的走势。这一全球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必然催生转型多极格局,其转型意义主要表现在格局主导权的变异,中美的权重超过其他力量,涉及议题转向全球问题,同质性与异质性结合,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转型多极格局的根本意义在于变革。中国成为这种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