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初,法西斯主义传入中国,并在30年代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中国共产党人自其传入之初即对其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批判.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法西斯主义的批判侧重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和镇压工人运动,以及实行特务统治等法西斯主义的行为,并不局限于是否宣扬法西斯主义,是否受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1922年10月意大利法西斯党夺取政权开始,中国共产党人便以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法西斯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它展开批判。研究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法西斯主义的批判,有着重要的价值。1 1922年10月31日,意大利法西斯党取得“进军罗马”的胜利,建立了墨索里尼政权。远在地中海畔兴起的法西斯主义逆流,立即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注意。在1922年11月8日出版的《向导》周报上,蔡和森对8天前意大利法西斯党得手便进行了评论,称之为“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状况中,现出一种特别凶恶的变形”。不久,正  相似文献   

3.
韩广富 《理论学刊》2004,(5):102-105
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经济危机促使中国知识界对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中国知识界就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先决条件,中国现代化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社会主义道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现代化的实现步骤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把对中国根本出路问题的探讨从文化领域推进到经济领域,实际上提出了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  相似文献   

4.
包爱芹 《湘潮》2015,(3):289-291
《向导》周报作为中央的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到1927年7月18日停刊,共出201期,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这是与中共早期宣传家蔡和森等人的努力和贡献分不开的。蔡和森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是《向导》首任主编,在《向导》任职两年多期间,既是《向导》的主编也是主要撰稿人,参与了《向导》办报宗旨、方针的拟定,在刊物的组稿、发排、校对及联系印刷  相似文献   

5.
《红旗周报》系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之机关报,由中共中央党报编辑委员会编印。1931年3月9日创刊于上海,1933年8月31日迁往江西中央苏区继续出版,直至1934年3月1日终刊,前后共出版64期,另有附刊13期。① 《红旗周报》由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主编,撰稿人多用笔名或化名。②它无疑是30年代中共最主要的的宣传媒体之一,在中共党史上、特别是中共宣传理论界的地位是无可争辩的。同时,由于它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出版发行,因此在上海现代新闻出版史上,也有其无可争辩的一席之地。 以1922年…  相似文献   

6.
7.
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国》,对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30多年前几乎家喻户晓,知道有这样一个“老外”拍了这样一部电影。然而看过的观众,至今却寥寥无几。安东尼奥尼也不知道,他的这部影片进入中国后的第一批观众,就有当时全部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两次观看了这部影片。2004年11月25日到12月5日,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和北京电影学院策划组织的安东尼奥尼作品回顾展,引起中国文化界的特别关注。本次影展放映了他的《中国》、《爱情故事》、《奇遇》、《蚀》等7部长片和7部短…  相似文献   

8.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  相似文献   

9.
2008年适逢我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离不开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知识分子的卓越奉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在知识界进行拨乱反正.使被压抑多年的广大知识分子焕发出空前的活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  相似文献   

10.
孟超创作昆曲《李慧娘》昆曲《李慧娘》是作家盂超根据明代周朝俊所著《红梅记》中有关李慧娘的情节创作的。孟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作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起.即开始活跃于中国文坛。曾与蒋光慈、阿英等人一起创建文学团体“太阳社”.后来“左联”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  相似文献   

11.
詹娜 《学习月刊》2009,(7):20-21
纵观20世纪的历史.前半个世纪弥漫着浓浓的战争硝烟,世界各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后半个世纪里.各国在满目疮痍的故土上.重新恢复以往的政治经济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大国的胜败.虽表现在武装斗争的结果上.但更取决于战时各国利用经济资源的高低.从深层次上看.各大国在实际冲突发生前几十年间.同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相比的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成败。本文以20世纪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为背景.着重论述英国从战前到战后由盛转衰.以及美国、日本在战后迅速复兴的演变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公开发表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凝聚着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刻苦攻关的理论成果,也表达了他们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创立新派别的执著意志和坚强决心。  相似文献   

13.
叶匡政 《廉政瞭望》2010,(13):63-63
这个时代的女性,得到了空前解放,其实被解放的不过是她们的身体,几乎和心灵无关。  相似文献   

14.
《东方杂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东方杂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营造了一个话语平台。它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翻译、评介,注重研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其特约通讯员胡愈之亲赴苏联进行实地考察,发表《莫斯科印象记》,从实践层面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效果。它的局限性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囿于知识界的狭小圈子里,没有影响到下层民众。尽管如此,作为中间立场的商业刊物,它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帮助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其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客观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并最终被接受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冯夏根 《理论学刊》2002,11(4):110-114
20世纪 30年代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 ,丁文江在体察中国国情、借鉴西方国家现代化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统一的国家、“新式独裁”的政体、专家设计和经营的科学化的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基础上的巩固国防为内容的现代化模式。尽管这一现代化模式在当时无法实现 ,但它在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上仍有一定的突破 ,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不无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党报是研究党历史的极其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在平时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研究党史的同志,在论著中注明出处,或引证报刊名称时,写不准确,注不确切,或者是搞错了名称,搞错了出版机关,或者是含糊其辞。这其中,注不确切,或(钅莆)注最多的就是《斗争》刊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共产国际一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以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前期为例,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政策发生了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指导中国革命的态度上,由调查研究到主观主义;二是在对中国革命性质的判断上,由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到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三是在指导制定中国革命策略上,由"有步骤地过渡"到"左"倾盲动激进;四是在与中共的关系上,由"东方支部"到"老子党"。综观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规律:当共产国际尊重实际、真诚帮助时,就能推动中国革命顺利发展;当其犯主观主义错误并颐指气使时,中国革命就会出现挫折;当其解散、影响消失后,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摸索,终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郝诚之 《实践》2008,(6):39-40
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世纪之交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既是对国情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中国特色治国理念的升华。西部是我国大江大河的源头,也是沙尘暴的源头。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大力发展钱学森先生倡导的沙产业、草产业。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动,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十分严峻.邓小平处变不惊,对中国国际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在国际形势剧变之际,首要的是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收敛锋芒,少说多做,埋头苦干,不称霸,不当头,不扛旗,永远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特殊的重要性,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这些思考,对我们今天处理国际问题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效明 《学习月刊》2009,(22):68-68
一、从《花木兰》看美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态势 一般认为,对国家综合力量的表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硬实力(hard power)和软实力(soft power)两大组成部分。过去人们将以军事力量、自然资源和经济实力为代表的硬实力看作衡量国际力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无形的软实力的重要性,而软实力的核心便是文化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