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公贿”亦称法人行贿,是指某些部门或单位用公款、公物集体向握有一定权力的部门、单位或个人行贿,以谋求小团利益的行为。“公贿”给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透视其现象,寻求遏制对策,进行有效防范应是当务之急。一、“公贿”的特点“公贿”作为特殊法人行贿行为,与“私贿”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行为集体性。“公贿”是一种集体行为,往往由单位多名成员共同实施,以“公家”面目出现。从领导做出行贿决策,到出纳提款、会计记账再到具体操办人员实施行贿行为,是一次集体协调配合的行动。2目的上为“公”性。“公贿”的对象主要…  相似文献   

2.
可圈可点     
[警惕官员年节“失贞”] 据《法制日报》报道,每年年关前后,往往是行贿暗流的交汇期,各式腐败的高发期,有两成的贪官都是过年时首次被拉下水而失去为官之“贞节”的。“节日腐败”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那些欲打通关节者蠢蠢欲动,纷纷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请客送礼,为今后的大笔行贿作好“铺垫”。因为年关时节的请客送礼一般数额不  相似文献   

3.
赖昌星者,远华案主犯也。这家伙是个行贿高手,是个拉干部“下水”的“能人”。这样的“能人”这几年多了起来,人们视之,犹如看那些高官巨贪,已然习惯。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帮人贼大胆,浑不怕,本事大得很,没有他们玩不转的事儿。”查查赖昌星的“发迹史”,便会证明此言不  相似文献   

4.
近日,中组部通报了4起领导干部受贿“卖官”案,涉嫌行贿者达168人,足见“买官”者众。因此,惩治“卖官”者,不能放过“买官”人。买卖双方共同构成了“乌纱市场”,受贿、行贿都是犯罪。“卖官”者是败类已成定论,“买官”者是些什么人呢?至少心术不正。能够用钱买官者,必把做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投入就要产出,买了官再去赚钱,这是他们的逻辑。这种人即使小有才干也不会用到正途上去,或许越有才干越危险,干起坏事尤甚。更有那平庸无能之辈,本就不是做官的材料,只能靠钱铺路,一旦做官,非但不干事,还要坏事。可以说,凡“买官”者都不配做官,起…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06,(2):30-30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汉波尔特访问美国总统杰斐逊时,在白宫的书桌上看到一张报纸,上面满是对总统的批评和攻击言论。他拿起报纸惊奇地对总统说:“为什么要让这种言论在报上发表呢?为什么不查禁这家报馆,或者至少要对编辑进行罚款?”杰斐逊笑着回答说:“朋友,把这份报纸放到你的口袋里带走吧。万一有人怀疑我们美国是否有言论自由,你可以把它拿出来给他们看,并且告诉他们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它的。”没有摩擦也就没有磨合,有了争论才会有高论。理解了这一点,领导才能够检视所有可能的回答,而不会认为员工的意见“不可能”、“幼稚”、“这…  相似文献   

6.
马利亚 《政策》2005,(10):32-33
当前官员腐败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是受贿犯罪, 而引起受贿的直接原因是行贿。行贿者和受贿者是犯罪共同体,他们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近年来,我国对行贿犯罪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毋庸讳言,在现实中,对行贿犯罪打击不力甚至宽容行贿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有相当一部分行贿犯罪分子没有受到法律的追究。笔者认为,行贿与受贿应一并打击,且打击受贿应从严惩行贿开始。本文拟从立法、执法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宽容行贿的原因,并提出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知易行难     
孙中山有感于当时一些革命党人中的畏难退缩 ,不肯或不敢行动起来的弊病 ,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认为“行先知后 ,不知亦能行”。孙中山这一学说 ,有人赞成 ,有人利用 ,也有人反对。胡适撰文《知难 ,行亦不易》 ,批评“知难行易”说 ,鲁迅将之慨括为“知难行难”。此外 ,会不会还有人提倡“知易行难”呢?不得而知 ;但是 ,从程维高案处理的前前后后 ,我觉得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说站不住脚。报纸提示 ,在河北 ,“南京二建”特别吃得开和为什么特别吃得开 ,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同曾当过南京市委书记的程维高有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8.
报纸要办得有趣味,使人民群众都高兴地去读它,这是办好报纸的普通常识。可是,林彪、“四人帮”却把这看成是“离经叛道”、“十恶不赦”。谁要提倡趣味性,谁要力求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吸引人看,谁就被扣上“资产阶级办报路线”的大帽子。按照林彪、“四人帮”的办报模式,在报纸上只准宣传他们那条极左的“左”倾路线,说空话、大话、假话、套话。结果他们所控制的报纸,都是一片空洞的政治喧嚣,一副苍白的寡妇脸,使报纸的路子越走越窄。不仅读者厌弃它,连报社的编辑、记者都不爱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带来报业的兴盛,在这片灿烂的“阳光”下,报纸不断涌现,记者频频产生。他们的活动不可否认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但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战二魔     
<正> 有些记者来采访我,探询我的生活信念和文学追求。我和他们谈到我生平有“二戒”:一是物质上戒贪婪;二是精神上戒自大。这是由于吸取许多人的失败教训而总结出来的。我们每天打开报纸来,一批批人为人民作出了贡献,赢得表扬,受到嘉许,他们的特点就是关心旁人、关心集体、致力奉献、见义争先。另外,又有一批批人堕落了、犯罪了、被检举、被逮捕了、锒铛入狱了、押上刑场了。究其原因,无非就是物质上的贪婪导致犯罪,以至一步步走向灭亡。还有一批批人虽不至于严重犯罪,但也受到抨击和指责。这一批人中,又有许多是从自高自大开始,逐步发展到目中无人、肆意横行,因而犯了错误,以至自蹈法网的。  相似文献   

11.
《人民政坛》2012,(3):5-5
据新华网2月16日报道,最高人民检察院2月16日起对检察机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实施全国联网。届时,有行贿犯罪记录者将被列入“黑名单”无处遁逃。最高检职务犯罪预防厅负责人表示,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政府采购和招标审查的必经关口,把有行贿犯罪记录者拒之“门”外,将大大降低工程建设领域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几率,有效预防贿赂犯罪。  相似文献   

12.
樊洪 《人大建设》2014,(7):40-41
<正>当前行贿犯罪频发原因分析——在社会心理方面,存在宽容行贿人的现象在当下,社会上存在一种宽容行贿的心理。人们往往将行贿和受贿区别对待,对受贿者万分憎恶,往往认为行贿者扮演的是弱者角色,认为行贿是迫于无奈。行贿和受贿是一对共生的毒瘤,互相依存,互为条件,行贿是一系列受贿行为的起点,而受贿又会使更多的人加入行贿的行列中来。行贿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声誉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在经济上,行贿行为存在"高收益低成本"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犯罪后有了前科,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纸犯罪记录,成了他们身上一生都卸不掉的包袱。无论升学、就业还是与人交往,“犯罪标签”始终与失足未成年人如影随形,成为其回归社会最大的障碍。刑事污点限制公开制度的探索和试点,为消除失足未成年人“标签效应”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4.
反腐败需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而其中的关节点是要让贪腐官员缺乏逃脱制裁的“安全感”。最高“两院”曾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再次明确行贿罪追诉标准,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1万元以上的,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多次行贿的,按照累计金额予以处罚。这被诸多媒体解读为遏制官员受贿腐败的重要“利器”。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浙江省苍南县个体户林某曾创造这样一个算术:5÷5=50+0。这看似荒唐的算术中却隐藏许多令人寻味的玄机。此人在不法经营中,用5万元钱物行贿5名国家公职人员,结果净赚50多万元,案发后,受贿者均被依法惩处,然而这名行贿者却逍遥法外,并得意地说:“他们(指受贿者)拿了我的钱,丢了官,进了牢房。而我花了小钱,赚了大钱,什么事也没有。”类似的情况绝非个别。日常生活中,因受贿犯罪而被处以刑罚的,屡屡见诸报端。然而作为受贿的“孪生兄弟”,因行贿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报道却不多见。在司法实践中,查处的受…  相似文献   

16.
温柔的陷阱     
温柔的陷阱江苏叶燕人们对用金钱、财物行贿深恶痛绝。然而“精神贿赂”却因其套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使很多人蒙在鼓里。其实“精神贿赂”比起钱财贿赂更恶劣,危害更甚。“精神贿赂”手法种种经济上的贿赂是有形的,或钱或物,有数目,有价值,一旦行贿败露,证据确凿,...  相似文献   

17.
有行贿的就有受贿的,有受贿的就有行贿的。受贿者都是手中握有权力,能够利用这种权力(现在时兴叫“工作之便”或“职务上的便利”)为行贿者谋取利益。按说,行贿者有求于受贿者,对受贿者点头哈腰、低声下气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都是如此,相反,在有些情况下,行贿者倒神气得很,能够对受贿者颐指气使。曾经震惊全国的以邓斌为首的无锡非法集资案中,有一个会龙公司总经理叫谈根法,他和无锡市副市长丁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腐败,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一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其实,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城中硕鼠”、“国家蛀虫”、“粮库耗子”的角色。他们平时往往毫不起眼,事发时却让人大吃一惊。2005年4月21日,对于吉林省扶余县石桥粮库的娄广宇等人来说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们受到了法律的惩罚。面对庄严的国徽、肃静的法庭、威严的法官,他们目光呆滞,无言以对,满腹的疑惑:我们犯的是贪污罪?然而,根据国家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这确是一起典型的利用职务之便作案而形成的贪污案,并非盗窃案。娄广宇是扶余县石桥…  相似文献   

19.
从行贿入罪规范文本的结构变迁来看,其遵循的是一种以预防为中心的综合治理逻辑:一方面是选择数额加情节的入罪体例,另一方面是采取自由和财产的并罚结构。但是,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犯罪的主观条件也造成了认定犯罪过程中司法裁量的较大弹性空间。相关实证分析和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腐败犯罪治理失衡、行贿量刑整体趋轻以及过分倚重缓刑执行是我国当前行贿罪司法裁判的现实图景。同时,司法实践中也存在部分量刑影响因素功能“缺省”或“溢出”等非理性化风险。面向规范与实践的司法优化,未来应当通过规范文本的前提性修正、监检衔接的制度性保障、缓刑适用的重塑性调整等法治策略,进一步提升行贿罪司法的相对理性。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09,(4)
“钱都行贿了““证券死刑第一案“真相渐明3月25日,国内“证券死刑第一案“主角杨彦明再次在北京高院受审。5年守口如瓶、两度被判死刑拒不交代6000多万元赃款去向的杨彦明,在庭上惊曝“钱都行贿了“,使这一离奇曲折的大案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