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流行情况 我地区某单位引进种用獭兔群268只,分两栋兔舍饲养。1989年元月2日,发现2号舍有3只青壮年獭兔突然死亡,6日又死亡14只青壮年兔。当天紧急给全群兔注射兔瘟疫苗、巴氏杆菌波氏杆菌双价疫苗,但7~9日两兔舍仍死亡46只,共计死亡63只,损失约18000元。(二)临床症状 本次爆发疫情呈最急性和急性型。往往在头天晚上未见獭兔有任何症状,次日早即发现兔死在舍内。白天可见兔突然倒地,抽搐,发出尖叫声惊厥死亡,有的兔死时鼻孔流出泡  相似文献   

2.
灌县养鹿场的梅花鹿中常发生以内脏器官和淋巴结出血、腔肠器官粘膜炎性出血、外部可视粘膜出血或充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在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协助下,初步诊断为出血性败血症(巴氏杆菌病)。 (一)流行情况 该场在1971~1976年中因出败死亡梅花鹿44头,占总死亡鹿数的14.67%,其中1971~1972年因此病死亡28  相似文献   

3.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一种新的病毒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和猝死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84年1月首先在江苏省无锡市发生,目前呈蔓延趋势,上海、河南、安徽、河北、四川、浙江、贵州、福建、湖北、湖南、山东、宁夏及北京均有本病流行。1986年1月该病在云南爆发,为控制其流行,我们对昆明、嵩明、富民和陆良等市县的患兔采集了病料,并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微生物学等项调查与诊断,明确了病原,采取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防制措施,迅速地扑灭了本病。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流行病学、病原、病理变化及病毒形态都已有详细报道,但对它的发病机制尚未见论述。为了进一步对病毒进行精确的定位和探讨其发病机制,本试验特地采用了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胶体金作为探针是由Geoyheman(1981)在光镜水平上开始应用,到1982年Roth等作了广泛的应用,在1983年,Moerenans首先应用免疫金银法作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西藏兔病毒性出血症的病理学观察纪素玲佘永新黄吉风(西藏农牧学院畜牧兽医系林芝860000)兔病毒性出血症(Viralheamorhagicdiseaseofrabbits,RHD)是1984年由我国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的烈性病毒病。自1989年西藏林芝地...  相似文献   

6.
笔者近年来对死于兔瘟病(病毒性出血症)的174例尸体进行了病理解剖观察,其结果如下: 外形变化 病兔死后呈角弓反张姿势的有133例,占76.44%;鼻孔周围有血液污染或流出鲜红色泡沫的27例,占15.2%。 心脏变化 心脏扩张,心肌松弛,心室内充满凝固不良的血液的170例,占97.7%;心肌上有针尖状出血点的93例,占53.45%。 肺脏变化 肺脏膨隆,肺胸膜下有鲜红色针尖状出血点或出血斑的169例,占97.13%,其中出血点密布或出血块密布的115例,占66.10%。 肝脏变化 肝脏肿大,外观呈红褐色的120例,占68.97%,外观呈土黄色的22例,占12.64%;胆囊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家兔不断发生一种以内脏和淋巴结出血为特征的病毒性出血症。青、壮年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长毛兔最敏感,其次是青紫蓝兔。乳兔有一定抵抗力。为了探索本病新的诊断方法,在解放军兽医大学朱维正副教授指导下,用特异性荧光抗体对人工感染兔进行试验诊断,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1990年9月下旬,武威市某学校新近购买的供教学实验用兔发生大批急性死亡,经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实验室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并对疫源地区的兔群紧急免疫接种,控制了疫情。 (一)发病概况 该校原自繁自养兔31只。为扩大实验兔群,9月中旬从本市清水、和平、柏树等乡镇购来成年家兔81只,实验用去20只,共存栏92只。9月21日,新购买的兔突然死亡2只,26~27日死亡达高峰,死亡数分别达13只和21只。期间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治疗均无效。至10月4日,共死亡78只,发病率84.78%(78/92),致死率100%。  相似文献   

9.
兔病毒性出血症的预防和治疗试验赵林,宋宝云,陈绳亮(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430071)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我国近年来在长毛兔和家兔中流行的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据最早资料报道是1983年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发生此病,1984年苏南地区家兔中...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VHSV 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多对引物和一条探针。经过筛选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RT-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9℃恒温反应20 min即可快速、特异性地检测出VHSV,与其他水生动物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限为1.83×10^3PFU/mL,利用本研究方法对30份鲑鳟鱼临床样品以及9份鱼类疫病病原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操作简单,反应灵敏,结果可靠,仪器依赖性低,适用于现场对VHSV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鉴于目前对兔病毒性出血症(RVH)患兔的淋巴器官进行系统动态观察的资料尚不多见,本文就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家兔,于体温升高1℃迫杀病例和发病濒死期病例进行剖检,对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的连续动态观察和比较分析,并对T淋巴细胞的消长规律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用人O型红细胞吸附-释放病毒的方法提纯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通过电镜观察证实了提纯效果。电镜下观察到的病毒颗粒细微结构清晰,大小约30~40nm,背景中杂质极少。  相似文献   

13.
扫描电镜下可见到病毒与红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物质结合后,迅速与细胞膜成分融合。引起红细胞肿胀、凹面消失,并由盘形变成圆球形。病毒结合部的细胞膜逐渐向外突起,突起部顶端又与其他邻近的红细胞膜结合并使之发生锥状突起。在4℃时形成的突起较短,而在室温、37℃时形成细长的突起。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成细长的突起,并且从突起的顶端释放出病毒颗粒。释放病毒后的红细胞表面粗糙呈球形。高浓度病毒与红细胞作用时引起细胞膜相互融合。但血凝抑制反应后的红细胞表面无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14.
1989年6月,兰州市北山绿化区某兔场发生传染性疾病,根据发病情况,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尸体剖检变化,现场初步诊断为兔病毒性出血症,并立即采取了紧急接种等项措施,制止了该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珍珠鸡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珍珠鸡腹泻已极为常见。由病毒引起的珍珠鸡腹泻,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和发病率高等特点。1引发珍珠鸡腹泻的常见病毒1.1呼肠孤病毒5~6日龄珍珠鸡即可感染该病毒。急性感染早期可引起50.0%的幼龄珍珠鸡发病,死亡率可...  相似文献   

16.
兔病毒性血症是兔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自1984年2月江苏无锡地区首次爆发流行以来,目前已波及到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给养兔业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刘胜江等首次报道并确认本病是由病毒所引起的。兔出血症病毒(RHV)只引起兔只发病,主要造成青年和成年兔的发病和死亡。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本病利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主要依靠紧急预防接种以控制疫情。为进一步探讨本病的病理形态学及其发病机理,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组  相似文献   

17.
中华鳖(Triongx sinensis)俗称甲鱼,归两栖动物。某特种水产研究所养殖场饲养甲鱼、鳝鱼、螃蟹、龟和螺等特种水产。甲鱼和鳝鱼等冷血动物先后发生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精神差,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晕,进而出血、溃烂,病程3~7天,发病率27%,致死率10.5%。剖解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肝和肾的变质性炎,血脾,急性卡他性肠炎,气管出血性卡他性炎及出血性浆液性肺炎。我们从死亡及濒死甲鱼脏器组织分离到数株嗜水气单胞菌,经药敏试验,试制菌苗,进行综合性防治,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临潼两养兔专业户的兔群于1987年先后发生急性传染病,死亡严重,综合诊断为兔瘟,经采取紧急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发病情况 马额乡一户从山西购进一批未检疫兔,突然发病,死亡大半;零口乡一户自繁自养兔400余只,管理较好,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参观学习、取经人员络绎不绝,又未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致使疾病突然爆发,头两天即死亡25只。 症状 急性病兔无可视明显症状而突然尖叫倒地死亡。病兔体温升高至40℃左右,临死前从肛门排出少量胶样透明物,呼吸急促,四肢游动,终归死亡。  相似文献   

19.
新疆生物药品厂实验动物室饲养有日本大耳白兔1000只左右,于楼房内分层笼养。1998年5~6月,饲养人员发现有母兔流产,呈持续散发,经临床观察、实验室诊断和动物试验诊断为兔密螺旋体病。1发病特点兔密螺旋体病又称兔梅毒,是兔生殖器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以...  相似文献   

20.
我们于1985年10月24日至1986年1月21日用美国生产的依佛菌素对本单位动物室12只患疥癣病的兔子作皮下注射防治兔疥癣的试验,2只作为对照。 方法 在注药前,随意选择几个病兔的病变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剪毛后用蘸有甘油的刀刮取皮屑和较深层的皮肤组织,刮到微出血的程度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放于载玻片上置显微镜下直接寻找检查虫体的有无与死活,被检兔打耳号作记录。剂量按每公斤体重0.3ml皮下注射,注药后观察其症状,每隔7天或15天刮取皮屑镜检有无死、活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