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天高皇帝远”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口语,出自明朝人黄溥编纂的《闲中今古录摘抄》,原文为“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显然,这是一次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武力抗争。那么,“天高皇帝远”中的“皇帝”指的是谁呢?有学者认为,其中的“皇帝”并非针对某一个皇帝,而是对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称。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09,(11):76-76
北宋时期产生了一部《百家姓》。赵氏列第一,因为赵匡胤是皇帝。而在当时人数不多的钱氏为何排在第二呢?据说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由于吴越富庶强盛未灭亡。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五行八作都有“把式”,做官亦不例外。常听人说“某某官真是‘做官把式’”。鄙人于民间采风中大大丰富了这种见识:混在人民公仆队伍里的一些官员为何走红?“做官把式”嘛!并呈现三个等级。今编排成“说”,并附民谣,以飨看官。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土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相似文献   

6.
为何汉代后宫等级要设置得那么详细,详细到每个人?原因是,给皇帝当老婆是一种“职业行为”,每年她们还会有俸禄(年薪制),也有的按月拿薪水(月薪制)。  相似文献   

7.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7):F0002-F0002
上中学那会儿,学校让写大字报,内容是批判“孔老二”的“学而优则仕”。语文老师则悄悄叮咛我,批是批,可不能当真啊!我就问,既是批了,为何又不能当真?老师说,以后你就知道了。 后来,就真知道了。点灯熬油十几年,考了大学,分了工作,还混了个小官当。就特感激那幂老师。否则,现在可能还顶着阳婆在地里锄玉蔓呢。“学而优则仕”,“孔老二”说得没错!  相似文献   

8.
老柏 《法制博览》2008,(9):29-29
皇帝与常人不一样。蔡邕《独断》中说:“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史官记事曰上。”整个有一套完全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溥仪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但是关东军还是不放心,他们想要长久地掌控“满洲圈”的政权,实现他们“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就要有一个日本血统的“皇帝”来继承帝位。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5):26-26
人们在形容不正派、不正经的人和行为时,往往习惯用“不三不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三不四”的“三”和“四”又究竟指什么?且听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1.
佚名 《法制博览》2011,(9):43-43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相似文献   

12.
反优生现象     
中华骨髓库是全世界“最大的骨髓库”。不知为何,我们总爱以“最”来自称。最大的贪污案出自我国,最大的走私案也出自我国,外在潜逃官员最多的,也还是出自我国。可这样又能说明什么呢?官民相分,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定论。官的腐败与落没,似乎丝毫不能与我们这些时时引以为豪,并高声大唱“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善良同胞们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3.
清伟 《法制博览》2009,(13):69-69
在中国古代宫廷里,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在众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可是,为什么要称皇帝之妻为“后”呢?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3):47-47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日”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  相似文献   

15.
说是有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忽然心血来潮,问大臣赵普说:“天下何物最大?”一时问住了赵普。皇帝并不罢休,又追问下来。赵普想了想说:“道理最大。”这话有些风险,为什么不是皇帝最大,而是“道理”最大呢?如果,宋太祖是个不讲“道理”的人,事情麻烦就大了。好在这位皇帝还懂道理,便连连称善,夸赵普答得好。  相似文献   

16.
韩涛 《工会博览》2008,(10):1-1
小时候,总做梦,梦想骑马上山当“皇帝”;长大了,总追梦,追寻那些在工作中闪光的人们戴上了“大红花”。心中这样的一种追求和渴望,丰富和充实看自己人生的色彩。人的心中只要有梦,才能飞得高高。  相似文献   

17.
李伟 《法制博览》2009,(23):24-24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宫廷戏里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是否真的在皇帝的圣旨上皆由这八个字开头呢?  相似文献   

18.
佚名 《法制博览》2010,(5):75-75
我们往往把一切物体统称为“东西”。但为什么称“东西”,而不称“南北”呢?原来我国古代把木、火、金、水、土称为“五行”(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天干”,又把“五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文字,若单从字面或意义上看,有的确实不通。比如“公主”一词,不但不通,而且极显荒谬。明明是女性,却偏偏说“公”!再说,在整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即使是皇帝的女儿,“主”也无从说起。此外,俗语“狗眼看人低”,也让人颇费斟酌。若从客观现实上说,人,哪怕是小孩也比狗高,狗眼看人,人理应是高的。如果狗看一米八几的成人,那人简直是高高在上的庞然大物了。因此,狗眼看人终需仰视才行。如果从生物演进而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大家似乎都觉得人类再无秘密可言,“人肉搜索”更是连个人隐私都“搜”光“索”尽。其实未必,信息和知识的爆炸还会“炸”出许多新的信息、新的知识,甚至越“炸”秘密越多。这样人类才会有事可干。比如世界上果真有鬼吗?有谁亲眼见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