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忠福 《传承》2007,(5):64-6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拥有决策权、投资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而要充分实现这些权利,农民必须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自身博弈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让农村生产力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实现农村各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那么,通过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业扶持法律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完善,以法治的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对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就是让农村生产力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实现农村各方面的协调、全面发展.那么,通过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农业扶持法律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的完善,以法治的手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对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东明 《前沿》2012,(20):113-115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中,新型农民在文化、科技和经济层面描述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无论是从文化、科技还是经济层面,新型农民都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培育.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培育新型农民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和符合逻辑的,而且在现实上是有需要的.通过加强宣传,营造培育新型农民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培育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注重农村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的技术素质的培养;加强经营方面的知识和素质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的经营头脑等途径,培育新型农民,从而使新农村的建设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意愿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针对的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对乡镇政府工作的评价和意愿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所在乡镇政府工作的总体满意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注重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与农民的意愿并不完全一致。调查结果给我们的思考是:第一,新农村建设要真正实现"农民意愿导向",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二,农民更希望改善生产条件和政治地位,而不仅仅是改善生活条件。第三,现行的财政体制还不能适应满足农民意愿的要求。第四,保证农民意愿表达渠道畅通,需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和组织。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莉薇 《传承》2007,(8):70-7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速度和质量。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不高,存在着政策支持不到位,教育投入缺口严重,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完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论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修安 《桂海论丛》2009,25(1):104-106,F0003
法治建设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法治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文章试从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出发,针对农村中突出和集中的法治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健全法律法规,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完善法律机制等对策,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永仓 《前沿》2010,(19):66-68
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必须把农村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并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新农村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动力。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法治环境不完善,法治环境的优化,在外部环境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完善基层民主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培育农村法治主体、创建良好的执法及司法环境和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一代农民作为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试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三农"问题形成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民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解决"三农"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意旨。农民主体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中应科学定位农民角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民主体作用缺失的现状让人甚忧,需积极探索农民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合理路径,只有农民真正地自主性参与才会使新农村建设富有强大而持久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法治是我国农村建立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然而,农民主体性地位及相关权利的缺失,以及传统乡土文化对现代法律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农村法治建设面临困境。赋予农民宪法上的公民身份,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部门法体系,健全程序法上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脊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玉 《前沿》2006,(6):146-148
建国以后我国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实是法治的缺位后果,没有法治的支撑,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会像我们以前的农村政策一样软弱无力,使农村的建设出现“跛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过程,实质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关系和各方面利益的重新调整和整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是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职责的重新定位。这需要法律的调整及农村法治的实现,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法治是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脊梁。  相似文献   

13.
田亚军  陈维娜 《传承》2011,(29):42-43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时期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绝大多数人口进行的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4.
车鸣 《长江论坛》2006,(5):72-74
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如包办代替、强迫命令、形式主义、农民消极被动等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由对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一问题的认识错误引起的。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国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5.
李纲  郭庆军  史道智 《群众》2006,(9):58-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根本的是要加快培育新农民,而这方面首要任务和当务之急,是要突出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教育,要认清现状,开拓视野,把握新变化。从兴化市来看,有几个方面需要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兴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完成大半,但供需矛盾突出,加上教育资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法治的保驾护航。农村法治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农村法治主体性问题。农村法治主体性包括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农村法治主体缺位原因有文化观念、经济和社会因素。从近期看,农村法治主体建设应注重法治主体性建设的现实性、实效性、针对性。从长远看,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最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和经济。  相似文献   

17.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论述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即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法律案例的研讨、法律情境的模拟以及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我们要按照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从我省农村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最紧迫的事情做起,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整体谋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政法机关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相似文献   

19.
论新农村农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我国农村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广大农村正面临着传统道德基础不断缺失,新的道德基础尚未形成的过渡状态,新农村需要新道德.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有力对策,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单剑峰 《人民论坛》2012,(23):234-235,25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培育新型农民是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仍然面临观念滞后,任务繁重,机制不全和资金制约等困难。西部要采取创新思想,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丰富内容和改善社会环境等措施来培育新型农民,以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