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要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认识和把握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对这些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使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吉利 《前沿》2006,4(12):18-2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重大举措。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论述了探索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前提:认识和处理好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这些普遍性、一般性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规律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主客体关系原理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指导、环境、根本、目的、方式、要求等方面揭示了执政主体与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这一历史命题。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逐渐为社会各界关注。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以宪法为基础,以宪政建设为目标,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制度、方法执掌国家政权,构建民主法治国家,保障和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它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论述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的基础、依宪执政的方法和表现,并对中国共产党如何进一步推进依宪执政,彰显其作用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4.
依宪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治国理政。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体现了我党对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当前要实现依宪执政,应从四个方面切入和着力,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领导干部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5.
依宪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宪法规范、宪法原则和宪法精神治国理政。依宪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和把握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体现了我党对宪法权威在法治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当前要实现依宪执政,应从四个方面切入和着力,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高领导干部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在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前提下,形成长期执政的综合实力,创造世界政党连续长期执政的历史新纪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7.
浅谈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本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执政问题上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认识,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比过去深刻得多。这是由于我们党坚持了科学的认识方法。当前,我们要深入研究党的执政规律,必须对认识当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方法有深刻的把握。一、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认识党的历史方位,是解决党执政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在当代中国,执政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是大变革的中国和世界。党的历史方位是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综合反映。不弄清党的历史方位,就谈不上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规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执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执政,是指中国共产党以执政科学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方式。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这表明我们党是以解决执政活动中不适应时代要求和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问题为重点,来研究和部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适应时代变化、顺应人民的要求为目标,以始终站在时代潮流前头、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这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一是要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二是要从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三是要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四是要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要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不断改进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论民主执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执政作为政党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掌握、运用和控制国家政权实现党的目标的途径、方法、体制和机制,主要应该包括执政目标民主化和执政方式民主化两个方面。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民主政治背景下执政的必然诉求,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属性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民主执政的基本途径在于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的运行、发展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13.
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基础之间是相辅相承、辩证互动的关系。一方面 ,执政基础是执政地位的前提和保障。没有执政基础 ,就谈不上执政地位。执政基础不稳 ,即使执政在位 ,执政地位也会动摇不定。另一方面 ,党的执政地位是执政基础的体现和结果。没有执政地位 ,同样也谈不上执政基础。执政地位不稳 ,执政基础也一样会受到冲击和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相伴相随 ,相互促进 ,与时俱进地统一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中国共产党执政有效性的含义、与合法性的关系、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概述了当前学界的代表性观点,以促进学界对此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季建林 《岭南学刊》2007,1(3):72-76
在我国,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益与行政管理体制有着直接的关联性。现实中行政体制存在的弊端使行政成本加大从而导致执政成本的上升。因此,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目前要着力改革我国的预算制度,完善预算监督体系,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方法,同时要树立正确的行政体制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16.
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创新性论断。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我们加深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的理解,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探索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牛余庆 《岭南学刊》2007,4(3):46-48,76
从执政党的视角分析,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合法性资源中心的再次转换。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中心经历了从意识形态到经济绩效再到社会状态的转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执政党应该着重解决好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执政效率与执政公平、发展好与发展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方式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优化党执政的基础和条件;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改革党的执政方式。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立足点在于,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9.
李占会 《岭南学刊》2005,2(1):29-32
党政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政治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伦理关系。执政伦理作为规范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的伦理规范体系,执政制度伦理在规范执政行为中具有关键性作用。执政伦理的制度化,有助于造就和提升执政伦理理念,有助于提升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是执政伦理理念与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协调互动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谷宇 《岭南学刊》2009,(6):12-16
执政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增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保护与开发执政资源的总体思路是:实现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目的,必须牢牢抓住我们党的权力资源,不断创新我们党的智力资源,不断维护与开发我们党的人力资源,不断努力积聚我们党的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