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仲 《长白学刊》2022,(5):12-23
“革命”一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意涵也随之拓展。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仅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而载入人类史册,而且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路径。勇于自我革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而且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唯物辩证法原理在自我革命中有鲜明体现,自我革命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自我革命在“主体”“问题”“措施”“责任”“过程”“认识”等层次上的全面性与“两点论”自然契合,自我革命在坚持问题导向、抓“关键少数”、抓主体责任、抓政治规矩等方面体现“重点论”,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自我革命在解决党内问题的“三道防线”、自我革命的组织体系、自我革命的“法规”体系化、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协同推进等方面彰显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自我革命始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观”。可以说,唯物辩证法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打开方式”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2.
在盛行于青年群体的“内卷”与“躺平”的群体性反应之外,还有一部分青年选择逆社会时钟而行。逆社会时钟是与既有社会时钟所规定的生命历程背道而驰的观念与实践。文章聚焦于青年阶段,依据对过去的重返、对现在的中止与延时进入未来三个维度,对逆社会时钟行为进行类型学划分。同时,从时间自主性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何以可能。结合经验事实,本研究发现,逆社会时钟者通过自我锚定机制和调适机制来维持自我的时间节奏,在未来“可能的自我”驱使下建构出使自我时间节奏得以延展的自我时区。虽然“为自己而活”的自我叙事是青年群体逆社会时钟的主要驱动力,但作为本真的时间自主性才是逆社会时钟者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思想方式的格局造成的文化基质的差异比较 ,揭示了西方传统的自我学说中包含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伦理内涵就是逻辑上说的“唯我论”,以及实践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中国哲学本体论同时也是价值论的建构 ,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主客合一”的特点 ,决定了老庄哲学是由“丧我”而“存吾”的路向 ,达到张扬“吾”的自由 ;而尊重自我个性的儒家 ,却要力克自我中心。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应当超越“我”、“我们”、“他”、“他们”的界定 ,以实现自身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为历史作总结,那么史学史家的工作就是为历史学家做总结。前者是对往事的思考,后者则是对历史学自身的反省。史学的自我反省是史家从自在走向自觉和史学从旧形态转向新形态的动力。史学反省肇始于时代与社会的变革,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总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受到这一时代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支配与制约。在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史学反省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端后,西方史学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反省活动,并不断地把西方史学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赵畅 《观察与思考》2006,(24):58-58
<正>尊重,是质朴情感孕育的理性之花,无时不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尊重的主体是人,并且是全体的人,尊重所指称的对象则是多向性的,可以是自我、是他人,也可以是集体、是社会、是自然,但尊重首先是对个体人的尊重,对个体人的尊重是其他尊重的前提。尊重一定是相互尊重,要获得尊重,首先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有时  相似文献   

6.
马玉屏  张萍  申钧 《前沿》2004,(9):145-149
把“四个尊重”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的政治承诺。这一重大方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唯物史观的社会价值论是“四个尊重”的理论基础 ;“四个尊重”要体现在制度、政策和法律上 ;实现“四个尊重”关键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而这又必须从尊重一切劳动做起。十六大首次把尊重劳动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相并列而且将其置于首位,并且特别强调“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首先是生产性劳动。凡是生产和提供能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劳动,无论其产品和劳务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都应该是生产性劳动。有益劳动首先应该是生产性劳动,其范围包括国民经济统计中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和第三产业劳动;同时,有益劳动还  相似文献   

8.
发展导向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肯定了青少年的无穷的能量和独特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重点专注于青少年的正面能量与优势,以及其内部和外部的社会资产;通过了解和善用青少年的资源和能力,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价值,了解自身优势,重建自我适应社会角色的渠道,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使青少年能有效地面对和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和公益服务方面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从事社会工作的青年工作者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培育青少年的成长就经常运用了“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模式。“服务学习”是一种教育或培训方法,强调运用有意义的社会服务,促进青少年的学习经验,以发展其公民责任、公民参与和个人成长;“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无偿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志愿者也能从中提升自我价值和自我效能感;而“社会服务”则是指个人或机构为社会或人群提供的有益的服务或活动,服务者可以从服务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体验个人和社会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社会系统理论,现代社会是一个功能分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生态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分化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法律、科学、宗教、教育、家庭、艺术等等;这些子系统具有自制性和自我参照性等基本特征;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联系的关系。以此为前提,现代社会控制理论大致分以下两个流派:“自我控制”派和“氛围控制”派。其中,“自我控制”派认为,对社会系统的控制只能是自我控制,外在控制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因为,进化足以保障社会系统自身的生存与延续。在这里,自我控制理论…  相似文献   

10.
摘要:方法论上,民族志的难题之一,是自我无法从本体上变成他者,但若他者缺席,则会陷入自我唯主观论。它需尊重自我与他者差异,但不限于写差异,否则就只是猎奇。自我与他者皆不可缺,但若无互动,他者就是与自我无关的任意抽象,针对互动的自我反思更无从谈起。因此,不是他者、也非自我,唯因互动而情境性生发的、超出自我与他者的实践增量,才使得“做”民族志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自尊     
人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必先自我尊重。自己拿自己不当一回事,自卑、自贱、自侮、自毁,何以能被他人看得起?《韩非子&#183;诡使》:“重厚自尊谓之长者,私学成群谓之师徒”。  相似文献   

12.
魏源在学术上的发展轨迹是由经学而史学,其成就不在经学而在史学。魏源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过渡之先河。魏氏治史以当代史为重点,由“考古”转向“究今”,继“浙东史学派”之后,自觉不自觉地向经学的正统地位发起挑战和冲击。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在企业不景气,甚至亏损时期,如何准确把握这个原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坚持“尊重人”的原则,但不能百依百顺。 “尊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只有尊重他人,才会受到他人的尊重。从心理学分析,人不仅需要一般的生理和心理满足,还要求人格的尊严与平等,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他们,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和慰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才能和献身精神。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职工的人格得到尊重,正当的意愿得到满足,就能有  相似文献   

14.
虚荣心是一个人过于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尊重的心理。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青少年在容貌上开始注意修饰自己,在举止上懂得约束自己,注意给人留下好的“自我形象”,以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肯定。但有些有虚荣心理的青少年,他会利用撒谎等一些手段去猎取名誉;会为了表扬去做好事;会穿着奇装异服来引起同伴的注意等等。可见,虚荣心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实现自尊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一种性格缺陷。“死要面子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就是对虚荣心的生动描述。由于女性比男性更要面子,故在女性中有虚荣心理的人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15.
许斌  胡鸿保 《思想战线》2004,30(6):14-17
“口述”和“传统”以及“口述传统”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议。从“传统”的建构来看 ,社会记忆使“传统”通过“现在”而被呈现。从史学角度来看 ,“口述”与“历史”的携手不仅打破了历史陈述的垄断 ,赋予历史平民化、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而且也促使一些历史学家的史观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借鉴当代国内外文化与文明的成功实践提出来的。它超越了“和而不同”的哲学关照,把“和而不同”上升为“不同而和”,从而抓住了“和”的价值与意义;在尊重和理解差异的基础之上,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出发,真正地使人、自然与社会达到一种“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正>“捍卫常识”已成为开展社会交往与构建公共理性的思维原则与行动依据,常识在日常讲理、公共说理与社会认知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尊重常识、回归常识、捍卫常识无疑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但常识不是灵丹妙药,公共生活与社会认知既有在常识之外而为常识所不能解释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也有因对常识的过度诠释与泛滥使用而造成的认知偏差与理解误区。为此,亟需廓清“常识”的本真内涵,勘定常识认知的合理边界,合理慎思常识认知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何谓结构性工资贬值工资贬值,俗称实际工资下降;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得报酬的货币表现,其内含的价值量因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它表现为单个劳动者(不计家庭)实际生活费用的上升和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工资贬值有两种类型:通货性工资贬值与结构性工资贬值。通货性工资贬值是指因生活费用物价指数上升而导致的实际工资下降。我国历来比较重视通货性工资贬值,当物价水平上升以后,总是采取补贴或提高工资的办法加以补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朋友间的闲谈中,我曾试探着提问:“史学能不能替代宗教的功能?”朋友回答说:“你要建立一个史学教?这是不可能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我当然不是主张史学宗教化,但也可见这一提法难以为人所理解,也不太确切。一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设想呢?因为在专业史学队伍中,多年来盛传着史学危机的观点。其实,从表面上看,史学空前繁荣。只要到书摊上看一看,与“史学”相关的作品琳琅满目,什么纪实文学、传记文学之类,俯拾即是。而全国各种各样的非专业人员组成的史学机构,和不太规范的由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撰写的史学作品,也十…  相似文献   

20.
史学评论与史学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评论与史学理论如果说,史学理论是对史学体系的建构,那么,史学评论就是对史学体系的解构。一破一立,显示了史学结构自身的辩证互动和内在张力。这正是史学有生命力的表现。一方面,史学理论的目的是要历史学“多”点什么,史学评论的目的是要历史学“少”点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