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的中亚政策从最初的"北向政策"到"扩展的邻国"再到"连接中亚政策",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安全、能源、潜在市场与大国角色是印度中亚外交的重要诉求。通过双边与集体双模式互动,印度"连接中亚政策"在反恐与防务合作、发展伙伴关系以及关键联通节点建设等领域收效显著,但囿于缺乏直接陆路通道,双边经贸合作未达预期。随着"莫迪2.0"时代开启,可以预判莫迪政府将通过提升地区联通、深化反恐与安全合作、借力大国中亚政策以及借重多边机制等举措深入推进"连接中亚政策"。  相似文献   

2.
中俄印三边合作具有地缘政治、经济上的客观条件,近年来三国之间双边关系的发展为这一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方合作的前景将促进三国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这种合作不是结盟,更不是针对他国,而是体现"睦邻、安邻、富邻"和"和平、发展、合作"的方针与宗旨.  相似文献   

3.
"新印度"愿景是莫迪本人的施政目标、行动计划和印度崛起的大国战略。莫迪"新印度"愿景重视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内强化政府,对外推行"印度至上"大国外交,为莫迪政府赢得了国内支持,激发经济增长并在国际上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但如今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宗教民族主义上升等挑战,特别是受印度国情所限,在加快开放与保护国内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矛盾。伴随着中印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下阶段中印关系的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安全及人文对话,使"龙象共舞"成为中印关系"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印度"东向"的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印度"东向"战略具有深刻的地缘和历史内涵。历史上,印度对东南亚的政治、语言、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战后更将东南亚视为对印度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地区。但冷战期间,印度因自身实力、不结盟和冷战束缚,对东盟战略缺乏整体构想。冷战后,印度对东南亚认知发生根本变化,从国际战略、地缘、安全和经济等方面高度重视东盟,"东向"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不过,印度"东向"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5.
印度是五个“地缘战略国”之一 ,她的作用是稳定地区局势和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9·11事件后 ,美印关系的急聚升温和军事合作的加强 ,更加凸现印度“地缘战略国”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瓦杰帕伊政府许诺给予外籍印度人公民权,承认双重国籍。但由于国大党政府的反对,最后双重国籍政策被"海外公民卡"所取代。莫迪执政以来,又将"海外公民卡"与"印度裔外国人卡"合并,扩大了"海外公民卡"的权利和适用范围。这得到了海外印度人的拥护和国内的支持,达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7.
"四国同盟"构想及与此相伴的美日澳印加强战略对话和安全合作为亚太安全形势带来新的复杂因素.四国出于共同价值观和安全利益考虑加强战略互动既有试图主导地区安全秩序、应对中国崛起的一面,也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相互借重的一面.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并囿于地区发展趋势,四国近期不大可能组成正式的战略同盟.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9期<印度"东向"的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分析>一文认为印度"东向"战略有着地缘、历史及认知变化的深刻内涵,笔者提出的商榷意见有地缘似乎并不仅仅是"东向"政策的内涵,就"东向"政策而言,不结盟运动要比地缘的内涵深刻而全面得多;历史似乎也构不成"东向"政策的深刻内涵,冷战时期双方关系的冷淡似乎并非"例外";在认知变化中,"国际战略、地缘、安全和经济等方面"在"东向"政策的两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似乎不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保罗·司各特关于印度的神秘化、色情化描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小说以“性神话”书写印度和探索东西关系提出质疑,并以后殖民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对这些东方主义手法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0.
11.
段彬 《南亚研究季刊》2020,(1):52-60,I0003
本文探讨印度对英印政府边疆政治官员制度的继承问题。为了给"东北边境特区"配备基层行政官员,以便有效地实施印度对新占领地区的同化政策,尼赫鲁政府借鉴英印政府边疆政治官员制度的经验,由外交部具体负责选拔和管理,在1952年开始酝酿并且初步设立"印度边疆文官",1956年正式将"印度边疆文官"制度化。1960年代中期作为一种特别设立的基层官员被纳入印度行政文官体制和印度外交文官体制中。"印度边疆文官"制度的特别设立和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尼赫鲁政府对英印政府边疆政治官员制度的继承,以及对华边界政策上与殖民政府边界政策的内在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莫迪政府对"印太"战略构想计划的迎合,反映出印度欲向包括南海在内的周边广大地区实施地缘扩展。由"东向"政策向"东向行动"政策的转变,是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体现出印度不满足于在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是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地缘战略利益。随着南海问题的升级,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势必会对南海地缘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印度对南海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目前,对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无论是印度自身,还是南海所属国中国,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3.
14.
15.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成为中印人文交流的重要领域。受中印传统医药文化差异和国际竞争等因素影响,中印两国的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尚不理想。建议中印两国政府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增进相关领域交流合作,加强双边学术交流和翻译医典,开展教育合作和互设诊疗中心,有力地促进中印两国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印度学者的印度文学史研究已经卓有成效。这些研究包括印度英语文学史、印度文论史等在内的印度文学史的梳理和研究,成果丰富,方法多样,对于中国学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印度进行公共外交主要是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环境、赢得"公共外交竞赛"的主动权、提升其在全球特别是南亚邻国中的形象以及获取国内民众对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此,印度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效,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形象获得一定改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但一些因素制约着印度公共外交取得更大成就,如缺少综合性的公共外交战略,贫穷与腐败问题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尤其是强奸案件频发,与南亚邻国的关系仍未有实质性改善等。  相似文献   

18.
廖波 《南亚研究季刊》2013,(1):31-35,49,4,5
印度纳萨尔派武装的崛起,是影响印度“大国崛起”的一个重因素。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印度纳萨尔派武装日益活跃,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虽然目前看来,印度纳萨尔派武装在全国范围夺取政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其活动却能严重地恶化印度的国安全形势,并掣肘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纳萨尔派武装不同于印度其他的许多极端主义组织,它有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指导,因而印度各种社会不公、社会矛盾都能为其利用,成为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因而印度政府同纳萨尔派武装的斗争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家间复合相互依赖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合作已成为主权国家追求权力、获取财富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积极参与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并积极推进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IAFTA)的建立发展,其动力源也不乏是对两者的追求与获取,但具体到印度推动IAFTA建设的根本原因,其对权力的追求更优先于对经济利益的获取。  相似文献   

20.
“印度制造”是印度莫迪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战略,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制造业大国,推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让21世纪成为“印度世纪”.莫迪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鼓励创新创业.但受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质量不高、民主政治效率低下等多重因素制约,该战略落实步伐较为缓慢.“印度制造”已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和晴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