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行的中共党史教材中,我党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这段历史过程,均被命名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认为此种提法是不科学、不妥当的. 一、它混淆了党的十年历史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本质区别. 首先,"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我们党的这十年历史范畴之中,虽然是起着主导作用和占据支配地位的因素(即"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但是支配因素并不等于全部因素.决定这十年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决不只是这个唯一因素(何况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来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本文认为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经济建设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采取辩证的分析态度。本文侧重总结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党后来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性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并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经过实践的检验,最终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而要把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鄂豫皖根据地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系列做群众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这些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途径,并总结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法和措施,使之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这期间,党、国家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文革”为什么会发生并持续十年之久,它的性质是什么,给我们留下一些什么经验教训,至今人们还在议论、反思,想求得一个正确的回答.一、“文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读了今年2期《理论导刊》陈元方同志写的《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觉得很有启发.这篇文章,对于地方志该不该记述“文化大革命”以及如何记述“文化大革命”的问题,可以说论述得很全面很详尽了,这也是他多年来领导编写陕西新编地方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体会与思考.他的意见,我是完全赞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论述政治错误与理论错误的关系时曾强调指出:“如果一个人从他自觉运用的一定原理出发犯了错误,那末不找出他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就无法完全弄清他的任何错误,包括政治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449页)。同样,要完全弄清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错误,也必须找出它的理论根源,这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这一理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从原则上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8.
《瞭望》1984,(34)
前不久,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提出,要对广大党员深入地进行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最近,解放军总政治部又发出通知,要求部队专门用一段时间来进行这一教育。这对全党全军全面完成整党任务和推进四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一九八一年六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作了彻底否定,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的理论、纲领、方针、政策、办法,都是错误的。但是,这些年来,仍然有  相似文献   

9.
吴海娥 《学理论》2014,(3):24-25
中美建交30余年里,相互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演变。布什政府上台之初,便在对台政策上做了很大的变动,然而,9·11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外形势变化、中美关系改善和岛内台独升级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布什政府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使其对台政策基本上回归传统的对华政策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0.
《理论导刊》1992年第2期刊发陈元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以坦诚的历史精神和明若晴空的文字,率先对近两三年来新编地方志在记述“文革”问题上存在着的若干“左”倾教条主义思想观点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层次地评析,并深刻的总结了陕西编志经验.可谓一篇掷地有声的文章.笔者作为方志学研究人员,完全同意陈文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九年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学的结论,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几年来,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宣传《决议》的过程中,又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使人们对“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深入研究“文革”历史的时候,许多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彻底否定“文革”,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为此,本文试就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广大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周恩来在“文革”中的主要活动不是“相忍”和“违心”,而是“抵制”和“抗争”。周恩来坚持反对“极左”,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最先提出并全力推进整顿工作,同林江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的斗争,力图尽快结束“文革”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20,(1)
<正>1910年2月,一个名叫李生萱的小生命诞生在云南腾冲和顺乡水碓村一处中西合璧的四合院里。他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艾思奇将自己的毕生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党的理论事业。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在20世纪中国闪耀着美丽智慧的光辉。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捍卫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4.
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在群众诉求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农村党组织要善于换位思考,由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力运行逻辑向以群众为中心的社会服务逻辑转变,将抽象的组织关怀转化为具体的服务供给,通过服务于农民的民生改善和精神生活需求凝聚群众,增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5.
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赢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在群众诉求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农村党组织要善于换位思考,由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力运行逻辑向以群众为中心的社会服务逻辑转变,将抽象的组织关怀转化为具体的服务供给,通过服务于农民的民生改善和精神生活需求凝聚群众,增强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6.
敌对思维就是阶级斗争思维。作为一种预设性政治思维,敌对思维只适用于敌我斗争明朗的阶级斗争时代,并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敌对思维指导下发动的"政治大革命",其思想理论上的错误就是习惯性地运用了敌对思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续运用敌对思维不仅容易将同志打成敌人,为投机者制造政治投机的机会,而且还会直接妨害法治思维的确立,干扰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成。透过敌对思维的严重危害,从中可以获得四点教训:其一,事实求是地分析政治形势,慎用革命战争中的敌人概念;其二,正确对待党内外的意见分歧,彻底放弃不合时宜的敌对思维;其三,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坚持用党纪和国法处理党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其四,有效防止政治投机行为,创造文明的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17.
许世友,一位从黄土地走来的将军,身经百战、叱咤风云、屡建奇功.被人们誉为"中国的夏伯阳","比夏伯阳还夏伯阳".将军病故后,获得了一个被王震称为"特殊中的特殊"的待遇:他又回到了黄土地.许世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凯旋同志长期在许世友身边工作,又采访过与许世友有密切交往的70多位将军.不久,他撰写的一部关于许世友的纪实文学将与读者见面.本刊编辑荣幸地先睹了此书手稿.蒙作者准许,将该书关于许世友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部分章节,作为首次文摘,先行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钱耕耘 《理论导刊》2002,5(7):48-50
建国后,由于党内存在“左”的思潮,把知识分子划归到资产阶级队伍中去了,从而导致党在知识分子工作上的失误,其根源主要在于对知识分子缺乏深入了解,受中国传统文化及毛泽东个人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读《理论导刊》第2期发表陈无方同志《新编地方志记述“文化大革命”的再思考》一文,对陈文关于编志工作应排除“左”的干扰,设专志(章)实事求是地记述“文化大革命”这一观点完全赞同.县志是一县纵述历史、横陈现状的地方百科全书,有“存史、资治、教化”三大作用.无论是县级领导者,县以下各级干部、工作人员,或者是庶民百姓,只要阅读本县地方志,就能弄清本县状况,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指导自己行动.县志要发挥其本身作用,就得稽实求真、秉笔直书.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3,(1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3月11日下午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继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