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布什向国会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折射出布什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内政方面。咨文试图从党派政治中寻求平衡以获得支持,但共和、民主两党都对之缺乏热情;外交上试图通过实施新措施、新政策尽早从伊拉克脱身,但成功的希望渺茫。咨文反映出布什未来两年难有重大作为。 相似文献
2.
作为后伊斯兰主义话语的领军人物,拉希德·格努西力图在全球化、民主化的潮流中,适应现代性挑战、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在格努西看来,伊斯兰既是认同的源泉,亦是变迁的力量,唯有继承、超越和创新性的综合,才能找到适合穆斯林社会的发展道路.他批判了政治伊斯兰运动的思想贫困,初步提出了伊斯兰与民主的相容性和伊斯兰公民社会等思想.格努西开创性的思想探索,构成了后伊斯兰主义转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深入认识政治伊斯兰的发展趋势打开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从否定到利用地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一直以多边为中心的日本外贸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始寻求通过双边或者地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多边主义进行补强 ,积极推动与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背景的 ,并将对亚洲地区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登学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10(1):8-14
新俄罗斯诞生10多年来,随着俄罗斯民主宪政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及相关保障公民和独立社团自由、权利的法律的出台,各种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俄罗斯公民社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普京上台后,逐渐认识到公民社会的发展对民主进程的重要意义,并采取各种措施以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但从俄罗斯非政府组织的视角考察,俄罗斯公民社会仍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育不良的"或"不成熟的"、缺乏"公民"参与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冷战时期日本区域主义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可称为东南亚区域主义 ,属于区域主义理论中的“旧区域主义”,同质包容 ,异质相斥。同时 ,由于对美国的巨大依赖 ,这时日本区域主义具有以美国霸权为中心的特性。冷战时期日本区域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 ,可称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扩展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 ,出现了由“旧区域主义”向“新区域主义”转变的趋势。这种区域主义仍带有异质排他性 ,但中国已被包括在内 ,具有了开放性。同时 ,由于美国力量的衰落 ,日本区域主义表现出填补美国力量空白的倾向。因为合作对象的多样性 ,日本区域主义将实际合作放在制度建设之上。此时 ,日本政府设想的区域合作 ,基本是在“低级政治范畴”的“功能”领域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海外库尔德工人党在欧盟的制度结构影响下,从暴力活动群体转型到和平的社会运动.欧盟独特的制度结构和治理机制是库工党转型的原因,并且使该党成功地将自己的诉求传达到欧盟的决策层面.欧盟的制度结构包括:欧盟成员国层面的制度和规章、欧盟层面的制度,以及成员国和欧盟两个层面的制度互动.而土耳其的入盟要求又促使海外库工党成功地通过欧盟向土耳其施压.欧盟的治理模式是由市民社会、利益集团、欧盟机构和各成员国政府等各个行为体的复杂互动来实现的,这种独特的治理结构也为海外库工党的政治诉求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使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狭义而言,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工业国家,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欧俄双方在相互间的角色认知和定位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欧盟对俄政策指导思想从现实主义转变为建构主义。2005年欧俄“通往未来路线图”计划的确立,正是欧盟推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对俄政策的产物,在欧俄关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27日,台湾当局宣布正式终止“国统会”与“国统纲领”的运作与适用,“台独”活动进一步升级。美国虽表示反对“废统”,布什政府也多次对台施压,但陈水扁仍一意孤行。美国约束“台独”举措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相矛盾的对台政策。未来两年,陈水扁将把“宪改”作为其政策主轴,在“法理台独”上越走越远。美国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放任“台独”活动导致台海危机甚至中美对抗,要么采取清晰战略遏制“台独”、防止其冲击中美关系的基础。美应立足中美合作与维护亚太安全的战略高度,以新的思路调整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10.
从各种联结形式、各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观察越南农村和农民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从中可以发现和激发原本潜藏着的农村资源成为工业化、现代化时期的发展源泉. 相似文献
11.
总统选举后的伊朗内外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6月24日,在伊朗第九届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中,保守派候选人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以近62%的绝对优势票击败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意外获胜。内贾德上台虽不会终结伊朗的改革和根本动摇伊现行外交路线,但将不可避免地对其内外政策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内贾德的胜选标志着以哈塔米为首的改革派的失败与保守派势力的全面回归。继2003年市政选举和2004年议会选举相继获胜后,保守派又控制了总统一职。至此,保守派势力已控制了伊行政、立法、司法和军警等所有主要国家权力机器。内贾德的上台也意味着,一段时期以来伊内部激烈的政治派… 相似文献
12.
伊朗的强硬"核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贾德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立场趋于强硬,其动因可从伊国内政治变化、“自主”核目标、构筑“核谈”新平台的动机等国内因素,以及核不扩散机制、大国博弈、国际形势等国际因素诸方面考察。综合国际大局以及伊朗的权力体系、外交传统、新总统的个人特点,可以推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主要是一种策略,而非根本政策。伊朗“核外交”政策不会一味强硬下去。 相似文献
13.
布什政府对伊朗的政策与伊朗的回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布什政府虽然试图保持与伊朗接触 ,但其政策趋于强硬 ,不仅延续前任政府的遏制战略 ,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国家 ,而且强化到可能实施“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战略高度。这种政策致使伊朗的周边安全环境相对恶化 ,伊朗的一些重要外部关系也面临新的压力和考验。对此 ,伊朗一方面表示不甘示弱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与美国寻求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新时期内外政策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京当选总统 ,将继承叶利钦开创的“民主与改革事业”及其相应的经济政治体制与外交构想框架 ,但鉴于难题成堆 ,势必要以务实的精神调整政策。其基本思路是 :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以强国富民为使命 ,以民族精神为动力 ,以强有力政权为依托 ,实现经济发展的前提 ,以团结全社会为手段 ,以历史教训为借镜 ,以选择适合本国国情道路为方向 ,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条件 ,实现重振大国地位为目标。俄将艰难地突破重重阻力 ,逐渐进入一个由乱而治的新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5.
综观布什、克里的内外政策主张,既有"大异",也有"小同",其政策差距多被美国政策分析家们形容为"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在施政理念上,布什的保守主义色彩浓厚,不仅推崇自由和机会,坚持共和党袒护大财团和富人的传统,且更强调家庭观和宗教观;克里则秉承民主党自由主义理念,侧重维护中下层利益,强调平等和公正。现将他们的政策立场 相似文献
16.
17.
近来,因发生学潮以及美国等在核查问题上加大施压力度,伊朗面临的内外压力骤然增大。这既反映了“9·11事件”后,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外部安全环境的恶化,也与其内部政治斗争的发展密切相关。 “9·11”后,美很快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虽然因在阿富汗和伊拉克问题上有求于伊,对伊言辞较为“缓和”,但并未改变对伊遏制政策。伊战结束后,美国内保守派要求布什尽快明确对伊强硬战略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全面获胜。这反映了美国民众对共和党的不满。未来两年,布什政府单边主义政策将进一步收敛,在伊拉克、伊核、朝核等问题上的政策可能有所调整。民主党掌控国会,将影响美对华政策,但对中美关系的总体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9.
进退失据:检视李明博的内外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李明博政府执政以来,韩国国内外政策起初设定的目标几乎全面落空.由于牛肉风波及接蹱而至的全球金融风暴,韩国经济大有陷入第二次金融危机之虞,不仅所谓的"747计划"很可能成为空中楼阁,而且李明博政府目前根本无力在国内达成应对危机所必需的政治共识.对外政策方面,韩美同盟修复与扩展的议程众多却无实质性举措,美国对朝政策的急剧变化更使韩国手足无措;韩中双边关系虽有提升之名却无突破之实,南北关系在朝方的步步紧逼之下更是走到了全面断绝的边缘.深陷内外危机,却处处应对失策,李明博政府的执政能力正经受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Wang Lijiu 《和平与发展》2008,(3)
Why is it called the "Medvedev-Putin Tandem"? Russia's constitution stipulates that president is the head of state who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supervi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tical,economic,diplomatic,and security guidelines and policies,while prime minister is the head of government who shall b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