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治理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治理主体从传统的域内国家转向包括域外国家及国际社会在内的多元伙伴关系;治理领域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拓展到资源勘探、航运治理及经济开发等;治理模式从以北极理事会为核心的软法治理模式向硬法治理模式过渡。相形之下,北极治理的机制调适略显缓慢,使得北极治理的全球性与排他性矛盾、开发与保护矛盾、履约机制缺失、域外力量角色等挑战日益严峻。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后,中国应前瞻性地拟定北极事务的深度参与战略:应顺势而为,积极增强参与能力,深化参与程度,提升话语权,深度参与北极事务,最大限度地拓展与维护中国的合法权益,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北极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容易,但与之相关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争端解决却成为人们面临的新的治理问题。这对作为世界能源贸易大国的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参与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现有国际法依据表现出四个特征:双边条约形式简便,但容易受到国家关系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相关法律依据的核心,特别是其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缔约国权利诉求的法律工具;软法促使各国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平与合作是相关法律依据的要旨所在。中国可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多边合作、加强对国际司法判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  相似文献   

3.
邹志强 《国际展望》2016,(5):113-130
中东地区长期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与"治理赤字",地区经济治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随着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大,中国已成为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主要覆盖能源、贸易、投融资与发展治理等领域。尽管如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期待与压力仍不断增大。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的治理实践在目标、能力、路径、机制、领域和风格等方面均独具特色:中国参与地区经济治理改善了地区经济发展环境与贸易条件,增强了其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也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西方所谓中国"搭便车"的指责。"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推动中国参与中东地区经济治理的实践进入新阶段,中国应努力提升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机制,构建国际合作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
程保志 《当代世界》2010,(10):68-70
在全球资源争夺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极。虽然2007年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上国旗的行为仅是一种象征性举措,但却使该地区尚待解决的领土归属和划界问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及北极地区的军事化利用等纷争凸显。它表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和资源争夺成为国际关系中日益突出的一个主题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北极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北极开发利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北极国家内部、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之间在北极事务方面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但各方深层次矛盾和冲突短期内难以消除。北极理事会等多边合作机制在北极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明显提升。北极经济理事会即将成立。笔者认为,在北极新形势下,宜客观理性地认识我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攸关方的身份定位,做到三个坚持。同时,继续搭建和巩固双边、多边国际合作平台,用好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地位,深入参与北极合作,不断提升北极科研水平。适时制订全面系统的北极政策,做好北极公共外交。稳妥参与北极开发利用,为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景  杨君祎 《法制博览》2023,(14):133-135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治理,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图书馆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领域的专业法律,在有关公共图书馆治理的总则、设立、运行和服务等环节中对社会力量的参与,都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全球卫生议题日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欧盟也在不断构建和完善其全球卫生治理战略。欧盟的全球卫生治理战略重视价值理念对治理的引导,侧重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全球卫生治理,注重对全球卫生公益的投入,强调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制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作用。然而,作为全球治理战略的一部分,欧盟的全球卫生治理战略仍然具有非常明确的利己性。由于受领导能力和内部协调等因素的影响,欧盟在推行该战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尽管如此,欧盟的全球卫生治理战略仍然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未来,中国应当确立自己的全球卫生治理理念,谋划开展全球卫生治理合作的策略,强化中国与欧盟在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公共平台上的政策协调,并进一步扩大双方面向第三方的卫生治理合作。  相似文献   

8.
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始终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智库在对国家治理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又受到政治环境和国家体制的巨大影响,智库与国家之间始终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智库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加强智库在国家政治和决策体制调整中的作用,提升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索国兴 《法制博览》2014,(2):138-139
法律信仰的实质是对法治的信仰。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为实现法治提供了科学详尽的理论支持,主观上,如何实现民众由被动接受到主观认同的转变,从而引领整个社会走向法治,日益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信仰作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较之于外在约束,发挥着更独特、有效的作用。针对中国法治进程的境况,该文将通过分析现存问题,进行学术考量,阐释确立法律信仰的可行性和途径,以期为最终实现法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北极海域大陆架划界问题是影响北极区域法律秩序发展方向的中心议题。北极海域大陆架划界问题产生法律争议的根本原因在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系下有关大陆架划界的法律规则在北极地区无条件直接适用,这是北极争端产生的核心因素,对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和整体法律地位造成全局性的影响。但《公约》有关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规则的全新制度设计以及北极区域的法制架构现状,使北极地区成为国际法规制的一大盲区,客观上为少数北极国家假借《公约》大幅圈占北极公地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因此,中国需要从整体上增强自身在北极事务中的法律实践与应对能力,并抓住北极地区大陆架问题中的重点内容,即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部分确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多管齐下,维护自身的北极权益。  相似文献   

11.
《法制博览》2017,(13):130-131
在我国的城郊和农村地带,每到秋收季节,都会产生严重的农作物秸秆被就地焚烧的问题。我国政府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控,但结果并未如预期般逐步减少,反而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蝗虫灾害等极端事件的多重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凸显。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涉及一系列相互冲突、竞争、合作或协同的影响要素,对治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从现状来看,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需求端与供给端存在应然与实然的错位,呈现出多种冲突:粮食安全从贸易嬗变并扩散到生态、技术、知识等安全维度的综合关联治理需求与粮食问题领域治理平台各自为政的矛盾;全球化推动下粮食安全治理多边主义需求与区域主义分散治理的矛盾;公平公正与包容的全球粮食安全规则的制度需求与粮食安全治理规则非中性矛盾;粮食安全治理机制运行与发展的有效领导力需求与现实供给"伪领导力"间矛盾。全球粮食安全治理机制供需失衡的同时也伴随机遇,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具有现实需求与可行性基础。在发展巩固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中国应以共赢理念进行斡旋和积极引领,打破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加速,北极区域的安全风险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于北极的影响远不限于生态环境本身,也对资源竞争和地缘政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国际安全产生深层次影响。在生态环境方面,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冲击全球生态系统稳定;在资源安全方面,气候变化引发了北极资源开发热潮,在资源可持续发展、原住民保护和规则建设方面产生矛盾和竞争;在地缘政治方面,气候变化引发北冰洋海域的争夺和跨界冲突等将会改变北极地缘政治现状。气候变化不断推动北极生态系统和政治经济地缘关系处于变化之中,相关域内和域外国家仍将围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地缘利益等进行合作与竞争。  相似文献   

15.
16.
在冷战后亚洲经济日益崛起的背景下,地区贸易制度框架的构建,成为演进中的亚洲地区秩序和地缘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内容与显著特征。亚太经合组织与"APEC方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东盟方式",双边自贸协定与自贸区建设,制度竞争与制度制衡,是地区范围内国家间互动关系日益"制度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地区秩序变化和演进的重要表征。对于中国而言,积极适应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制度框架下合作的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双边和多边机制"两条路径,主动参与构建地区性组织和机制,塑造地区贸易规则,是提升自身在地区贸易领域制度性权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18.
王新月 《法制博览》2023,(1):151-153
随着各个国家对北极的科考和研究,北极环境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逐步上升为全球性热点问题,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治理格局,现有北极国际环境法律体系主要由北极的国际环境条约和专门性的环境条约所组成,其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法律冲突,这些法律冲突体现了国际法不成体系的特性,而国际法不成体系性又提供了今后解决北极环境及其他法律冲突的新思路。目前我国也积极关注北极环境问题,为北极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9.
程保志 《当代世界》2014,(11):64-67
<正>加拿大将其国土北纬60°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比地理学上的北极地区(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更为辽阔,主要包括育空地区、西北地区和努纳武特地区,约占加拿大国土面积的45%;加拿大北方领土西与美国阿拉斯加接壤,东与丹麦格陵兰岛毗邻,北与俄罗斯隔北冰洋遥遥相对。同时,从大西洋通往太平洋的西北航道须穿越加拿大北极群岛中的海峡水路。作为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北极国家,加拿大对其在北极地区的主权和主权权利拥有高度的敏锐性和警惕性,由此维护和巩固其北方主权成为加拿大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一直将参与国际组织作为拓展所谓“国际生存空间”的重要途径,千方百计地谋求挤人政府间国际组织,并将“加入联合国”作为最终目标。民进党执政后,更将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实现“台独”目标的重要手段,变本加厉地推动“参与联合国”以及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利用已加人的国际组织大肆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本文试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就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台湾在已加人的国际组织中的法律性质和地位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