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正北魏王朝对敦煌的直接统治,为敦煌地区带来了中原的佛教文化,许多信奉佛教的高官到敦煌任职并开凿大型佛窟,给当地各阶层的民众做了榜样,礼佛凿窟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会时尚。在东方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随着儒家学说的推展,文化艺术打破官府垄断,由学在官府扩散到民间,同时由于本土宗教的缺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伦理的一份宝贵资源。作为宗教伦理,它是佛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是以佛教信仰为中心调节僧人之间及僧俗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体系,是有关佛教道德的思想、观念、学说。作为宗教伦理,它发挥着世俗伦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也承载着宗教对社会人生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古时期敦煌佛教的兴盛与繁荣,使得儒家伦理同佛教伦理相互融变、彼此助推的效果直接反映在核心家庭与家族关系,寺院教育取代官办教育,法律、伦理同宗教的结合,三教融合"忠君孝亲"以及以儒家价值体系为主导等问题上,体现出中古敦煌地区的特殊性。本文对于敦煌地区家庭伦理的考察,使我们从社会实践的层面对于敦煌家庭伦理的落实问题有了较为具体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犬祭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以至东南亚、美洲等地,都有犬祭之俗。各 种资料显示:在我国,东部西南部甚至华北等广大区域内,历史上都曾流行过犬祭之俗。正 如凌纯声先生所说:“犬祭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特质之一。……在整个的太平洋文化中,当 以中国海洋文化区域为大祭的典型地区”。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 来就居住在桂、滇、黔、湘地区,属于凌纯声先生划定的犬祭文化分布区域内。然其历史上 是否存在过犬祭之俗?其文化内涵怎样?盖因文献缺乏记载,故鲜为人知,自然也就没有人 对此进行过探讨;就连凌纯声先生所著的以材料丰富见长的《古代中国及太平洋区的犬祭》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呈现着一个受东方思想熏陶的历史过程,而发掘并引入东方文明的精神资源,向佛教思想的转向,更是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佛教思想深化了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同时,佛教中各种各样的生态实践活动也是西方生态伦理实践的方法论资源之一。由此显现出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对佛教思想的吸纳与受容,显现佛教思想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理论与实践方法论的补充、深化。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7.
论敦煌艺术的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 《前沿》2011,(23):230-233
敦煌艺术应包括保存在古敦煌郡范围内的所有古代艺术品。敦煌艺术大约可分为敦煌建筑、敦煌雕塑、敦煌绘画、敦煌书法等四大类。敦煌建筑含石窟建筑、窟檐、窟前建筑及石窟之外的宋塔等。敦煌绘画包括敦煌壁画、藏经洞遗画和敦煌墓画。敦煌壁画从其内容上可大致分为尊像画等七类;敦煌壁画从绘画艺术本身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装饰图案画及杂画五类。其中人物画约略可分佛教人物、世俗人物和变体人物三类。敦煌书法包括敦煌汉简书法、敦煌文献书法和石窟榜题书法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也是需要加以介绍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因崇奉佛和阐扬佛的言教而得名。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佛教于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或东汉初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9.
李彩娟 《前沿》2007,(11):187-189
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发生着快速的变化,制约和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因素也随之增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传统伦理思想的支撑,而佛教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蕴含着很多的积极因素。本文对佛教伦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作了简单阐述,并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发挥这些积极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包斯日古楞  晓荣 《前沿》2009,(11):104-106
蒙古族生态伦理思想是从古代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文从蒙古族的自然崇拜、习惯法中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入手,主要论述了继承和发扬蒙古族的珍爱生命,善待自然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吴明 《两岸关系》2006,(7):54-56
近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连续播出“佛首回归记”,从四门塔古佛头被盗、案件侦破的角度反映了山东省济南市国宝流失、回归的过程。事隔数年,回想起当年作为济南市文物保护协会赴台迎请佛首团成员,目睹了台湾民众对佛教、文物和中华文化的尊崇,留下深刻的印象。阿佛有资料显示,台湾佛教信徒五百万人,居各宗教之首,岛内佛教四大山头之一——法鼓山,与济南四门塔之间,因佛法和古文物的姻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至今为两岸文化、宗教界所称颂。济南市南部柳埠镇神通寺四门塔是中国古代一处著名的佛教圣地。四门塔始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至今已近1…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价值维度的取向标准,它以传统伦理思想观念兴起为纽带,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文化水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为当代中国道德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佛教经济伦理思想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实现人生解脱的基本信念和方法。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以五戒十善六度为中心行为规范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大乘思想中的“缘起实相”、“业因果报”、“自利利他”的伦理观更是蕴涵着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所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1]深入研究佛教经济伦理思想,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缘起实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缘起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对宇宙人生的正觉: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凡存在的,皆建立于缘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不论从人类、动物、矿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天人统一观,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寡欲节用是其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就已形成了渗透环境伦理意识的政法理念。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环境伦理思想是保证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繁衍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我国古代的环境伦理思想,对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蒋家华 《求索》2013,(2):84-86
现存有关研究“行像”的文章所定格的时间、地域。大抵在9—11世纪的敦煌地区,所引用、论证的文献基本上来自敦煌文献。事实上,5世纪末、6世纪初的早期汉地洛阳的‘行像’活动已经非常频繁和壮观。笔者以《洛阳伽蓝记》为文本参照,对于汉地早期的行像现象将从民俗、美术学的角度,关于巡城现象.以及‘行像’主体佛像的质料进行论述。兼及文献中的‘行乐图’进行简略阐述.从而勾勒出北魏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时期(493年一534年)北方佛教“行像”的概貌。  相似文献   

16.
贝叶档案散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叶档案是一种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文字遗存.在古代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一些国家,都广泛使用贝叶来书写文件.贝叶档案多为贝叶经书稿档案,以巴利文和梵文书写的佛经原件都是以贝叶为载体,贝叶经是中华佛教典籍的原本.小乘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后,贝叶又成为傣族人民的主要书写材料.贝叶档案对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载录历史,弘扬佛教,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丰收祭是指农作物收获后向众神或祖先举行的祭祀,这种节日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也广泛地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摆手节是流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节日,对摆手节和中国古代丰收祭的对比中,不难得出流传至今的摆手节正是土家族的丰收节的结论,它产生于土家族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是土家人向神灵感谢赐予丰收而举行的大型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18.
爱国爱教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佛教协会章程第三条便将“爱国爱教”这一命题明文写进了会章.因为爱国爱教,符合佛教的教义教理,符合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以言传身教为弟子们所作出的示范,符合佛陀为弟子们亲制的戒律.同时,爱国爱教也是佛教徒修学佛法,弘法利生,继承佛教事业的重要保证.因此,佛教徒必须要爱国爱教.  相似文献   

19.
王文元 《传承》2008,(15):36-39
曾经流传在敦煌百姓中的摔跤、相扑、健美、体操等千姿百态的体育运动,都通过一代代画师们的丹青妙手保存了下来,至今栩栩如生。敦煌古代体育壁画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兴盛,另一方面也说明古老的敦煌壁画和现代的一些奥运比赛项目之间有着传承关系。就某些现代奥运项目而言,敦煌古代体育运动是其源头。  相似文献   

20.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今年适值公历一九八二年元月二日。“腊”这一名称,是在汉代(公元前二○六——公元二二○年)正式出现的。古书对“腊”是这样解释的:“腊者,猎也,因猎取兽以祭”,“腊者祭先祖”。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猎物进行祭祀。因为打猎和祭祀活动多在农历的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渐渐地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至於腊八,本来是佛教的节日。我国古代传说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