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晋国先期率兵伐吴的大将羊祜,病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然后又将荐稿烧掉。晋武帝不解,问道:“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也就是说,羊祜之所以密荐人才而后焚奏稿,是因为不想让杜预知道后感谢自己,本来是国家授予他的官职,却让他感谢私人,这事决不能干。看到这一段,笔者不由对羊祜肃然起敬,并由羊祜的高风亮节,想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  相似文献   

2.
荐贤者贤     
举荐人才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察看被举荐的人才、德才情况,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举荐者的察人、识人水平,古人简谓之:荐贤者贤。细细品味,颇有道理。 荐贤者贤,贤在知人。古人云:知人,圣人所难。特别是一些很有才能的人才,在未被举荐之前,身上可能还存在着不少的毛病、缺点,举荐者若没有超人的识才水平,就很有可能埋没人才。管仲少有大志,精通治国之术,苦于英雄不得志,迭遭磨难,在言谈举止中曾给人以“贪、愚、不肖、怯、无耻”的印象,鲍叔牙没有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管仲和他合伙做生意,管仲每次都多拿一些红利,鲍叔牙不认为他贪婪,知道他太贫困了;管仲曾帮助鲍叔牙出谋划策,搞得二人越来越贫困,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笨,知道点子也有有利不利的时候;管仲曾三次入仕,次次都被国君赶走,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才能,只是没遇到明君;管仲参战三次,开小差三次,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怯战,知道他家中有老母亲需要照料;管仲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公于纠败,大臣召忽自杀,而管仲却甘愿做了一名囚徒,倍受屈辱,鲍叔牙知道他不以小节为羞唇,而耻于功名不被天下人所知。正因为鲍叔牙对管仲深为了解,所以他竭力向齐恒公举荐管仲,管仲由衷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人亦称赞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6,(10)
正西晋的开国元勋羊祜将军,功绩德行都很突出,他在选人用人上出于公心、秉持公义,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当时,有人对羊祜说,应该多多安排他的亲信,有一批人拥戴,这不是很好吗?他没有接话。过后,他对他的孩子们说,这种说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有权就"树立私恩",必然违背公义,这是大祸乱。羊祜所说的"树立私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搞小圈  相似文献   

4.
郭庆晨 《党课》2007,(6):126-127
曾经写过一篇《公恩不私谢》的文章,说的是掌握选贤任能之权的官员在举荐贤良之后,不能让被举荐者感激私人——因为荐贤是国事,对被荐者是公恩,公恩只能公谢,而不能私谢。  相似文献   

5.
正"陛下宽心,贫僧举一神,可擒这猴。"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不拘一格举荐的细节。赴蟠桃盛会的观音菩萨得知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向玉皇大帝举荐了二郎真君降伏"妖猴"。举荐,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所以说这次不拘一格,是因为二郎真君向来"听调不听宣",  相似文献   

6.
唐初出现的"贞观之治"非事出偶然,而是唐太宗"任贤能受谏诤"的贤人政治的必然结果.在唐太宗的人才思想内容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致安之本,唯在得人".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让大臣封德彝举荐人才,封德彝说:"未见有奇才异能."唐太宗听了以后很不满意,说:历代明智的君王用人,都取士于当代,不惜才于异代.哪朝哪代没有贤人?只是贤人被遗忘而未被发现而已.  相似文献   

7.
新津县兴义镇针对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自身工作能力差,在其位不谋其政,推荐后备干部敷衍塞责,不愿意推荐能人的现象,着手改变历年来后备干部只由村支部推荐的单一做法,在全镇实行村后备干部"公推公荐制",多渠道、多形式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一位多年从事干部工作的老领导在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荐贤者要自贤,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贤者才能真正做到识才,惜才、爱才、荐才。否则,你自己不是人才,不是贤者,又如何做到荐贤举能呢?”令人深有所悟:荐贤者贵自贤。每个干部工作者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个人才吗h自己是个贤者吗?”荐贤者应具备怎样的理想与品德,怎样的胸怀与情操,怎样的眼力与才能,怎样的胆量与卓识?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有三长”的理论,认为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需要三方  相似文献   

9.
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车骑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是个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载: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说的是张安世曾向组织上推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为国家举荐贤能,怎么可以私自酬谢,从此与那个人绝交。  相似文献   

10.
不市私恩     
不市私恩,即不以出卖个人的“恩典”,来换取别人的谢意和好感。自古以来,“不市私恩”就被普遍认作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多少有识之士,都把“选贤荐能”作为报效国家的义务和责任,而决不从中谋取个人私利。近读宋史,有几段不市私恩的记述很有品味。“纯仁凡引荐人才,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意思是纯仁举荐的人才都是出于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许多荐才之举,其做法很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一、荐才不论亲疏。春秋时期,晋平公询问近臣祁黄羊,谁可任南阳县令。祁黄羊推荐了解狐,可解狐恰恰是祁黄羊的仇人,晋平公大惑不解。祁黄羊回答道,君主问的是谁可任南阳县令,并未问我的仇人是谁。推荐解狐,是为公;而怨恨解狐,是为私。我不能因私怨而损公义。祁黄羊这种以公荐才,公私分明的做法很值得今人学习。墨子讲:“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避私怨”。推荐干部不讲原则,不讲德才,任人唯亲,到头来只能使国家和人民利益受损。二、荐才不求完人。孔子的孙子…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6,(11)
正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官做得再大,到了第五代,也大多败落了。可西晋的羊祜将军,却是个"官九代",功绩德行卓著,成为历史名臣。他选人用人出于公心,秉持公义用以公权。有一次,他的女婿劝他说,您应该多多安排自己的亲信,有一批人拥戴您,这不是很好吗?  相似文献   

13.
汉宣帝时期的大司马、车骑将军、富平侯张安世是个值得可圈可点的人物。《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载:“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弗复为通。”说的是张安世曾向组织上推荐过一个人,此人前来道谢,张安世非常生气,认为“为国家举荐贤能,怎么可以私自酬谢”,从此与那个人绝交。  相似文献   

14.
选人勿论亲疏,包括两层含意:一是亲者不护,仇者不疏;二是以贤能为准,不以亲疏为界,亲者有才大胆起用,疏者不才大胆贬斥,既不故作姿态,也不怕“瓜田李下”。晋人赵武荐举仇人刑伯子任中书令,晋平公感到奇怪,他回说:“私仇不入公门。”后又举荐自己的儿子任中府令,晋平公又奇怪,他复对曰:“外举不  相似文献   

15.
崔亮,北魏时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一位鲜为人知的政治家,在中国官僚制度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后经陇西李冲举荐,踏入仕途,官至尚书仆射.据《魏书》卷66《崔亮传》所载:“崔亮,字敬儒,清河东城人也.父元孙刘骏,……,元孙讨文秀,为文秀所害.亮母房氏携在依冀州刺史崔道固于历城.道固,即亮之叔祖也.……时年十岁……居家贫,佣书自业.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冲荐之为中书博士,转议郎,寻迁尚书二千石郎.高祖在洛,欲创革旧制,选置百官.……驰驿征亮,兼吏部郎,俄为太子中舍人,迁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  相似文献   

16.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谓《三国演义》中最出彩的段子,后人大都将其视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使然,其实,认真解读刘备"三顾茅庐"之行,就不难看出,刘备之所以"三顾茅庐"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的.刘备是一个胸怀匡汉宏愿且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物,然而举事初始,"将不过关张,兵不及三千",处境窘迫,大志难畴,急于求寻能兴国安邦的栋梁之才相佐,恰时,著名的隐士水镜先生向他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刘备虽知水镜先生所荐非虚,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他绝不会因人一言,就将自己匡汉安邦大业稀里糊涂托付给一个只闻其名,未见其实的虚幻之人,他需要亲自去听一听,看一看,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之行.  相似文献   

17.
反腐,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一大批腐败分子被揭露出来,并相继受到了惩处.腐败分子被惩处,固然是他们罪有应得,但是惩处之余,是否也应对这些腐败分子的举荐者、提携者追究一下责任呢?笔者认为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是极有现实意义的.一.建立举荐责任制的必要性举荐责任制就是对举荐他人就任高职或要职的领导干部,在被举荐人出现政治问题或经济问题时,举荐人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的制度.在当前,建立举荐责任制,起码有如下几方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3,(13):52-52
作为领导者,选官用人是件挺重要的事。从原则上说,当然要出以公心,选贤任能。问题是所荐之"贤"未必贤,彼时的"贤"也可能现时"不贤"。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那么一旦发现自己用人失误,该怎样对待?唐文宗(李昂)时的宰相李石,为官正直清廉,但他有一次就用错了人,误荐了一个贪官。据《资治通鉴·卷245》记载,唐开成元年(公元636年),李石认为金部员外郎韩  相似文献   

19.
从毕士安荐寇准为相谈起周群星寇准是宋真宗时期一位有名的宰相,素以性格耿直、忠贞为国著称。但他之所以能官之相位,并在历史.上有所作为,是与当朝重臣毕士安的举荐和扶助分不开的。首先,毕士安有识才知人之明,能无私荐贤。据《宋史》记载:毕士安在朝臣中德高望重...  相似文献   

20.
正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习近平近年来,葫芦岛市着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全力打造"人才磁场",使人才引进工作与发展需要相匹配、与产业升级相适应,为全面振兴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加大政策倾斜,广纳贤才良将。葫芦岛市设立1亿元人才发展"资金池",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给予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通过发展"飞地经济"进行项目合作,先后引进45个产业项目,吸引高端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