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位诗人的诗作《回答》中有两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就是在多年后的今天,也还是让人耳熟能详,震聋发聩。无疑地,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是一  相似文献   

2.
洪水是一只恶魔,它一旦狂暴,便给人类带来凶险。面对凶险,有的人挺立着,以顽强的意志搏击、抗争,置生死于度外,可敬可佩;有的人趴下了,成了展头甚至逃兵,因此,我们说,洪水是一面镜子,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可以照出人的灵魂,英雄狗熊,泾渭分明,由此可见,洪水可鉴良与莠,洪水可鉴功与名。以洪水为镜,可鉴古今人。在洪水面前,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曾任徐州太守的北宋文学大家苏武就是前者。苏武任徐州太守时,黄河曹村段突然决堤,浊浪排空,一泻千里,滔滔而下,经梁山泊,直奔徐州城下。富民争…  相似文献   

3.
求职所需要的“通行证”,最重要的其实就两个,一个是过人的专长和实际工作能力,那是职场一路顺风的通行证;一个是高尚的人品,那是人生永远的通行证。当你就要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时,不妨问问自己,你现在拥有这两个“通行证”吗?  相似文献   

4.
《天津政协公报》2014,(9):42-42
<正>晚清重臣曾国藩有个著名的"八交九不交"原则。所谓"八交"就是要交胜己者、盛德者、趣味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不交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仔细想想,曾国藩的这十七条交友原则很有道理。和比自己强的人交往,才能提高自己;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才能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行;和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相似文献   

6.
老子“圣人”观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一书中,虽然“圣人”有几种不同的含义,但老子一般是指他理想中的统治者。这个“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如何看老子的“圣人”观?本文就此谈点个人浅见。老子理想中的“圣人”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品性: (一)、无欲。老子认为,社会的种种问题都是由人们对外在物的强烈欲望带来的,治理好社会的关键是消除人们的欲望。  相似文献   

7.
彭晋镛贪污受贿等诸多事实表明,考察材料成了卑鄙者的通行证,其公信力已受到很大侵蚀。考察材料的被异化,无非是因为考察中的潜规划。显然,这其中凸显的一个问题是考察者不愿意说真话,另一个问题则是被考察者周围的人不愿意说真话。前者是一种失职,是对被考察者的放纵;  相似文献   

8.
感觉警察     
感觉警察张国在铤而走险者的字典里,警察是魔鬼,是强盗。在百姓的字典里,警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公众的保护神。警察说,警察也是人,是人就有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就有了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正直与圆滑。警察不因为从事了神圣的职业而神圣,相反,在一些...  相似文献   

9.
"报怨以德"是老子的主张,但其本意义并非"对有怨者施以恩惠以消弥怨恨"。"德"应该理解为"道德"而非"恩德"。"以德报怨"的本来意义与"以直报怨"一样,应该是按照对事理是非曲直的正确理解来对待怨恨。孔子以"直"释"德",是使用声训的释义方式解释老子的本意并澄清当时已经出现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名字仅是个符号,本无什么深文大义,但扬州市灯泡厂厂长高仁林同志名与实相为表里,德蕴其中,是一个地地道道高尚的“仁”者,这已为他许多感人的事迹所证明。他虽然上有年迈的老母,下有弱智儿子,自己身患多种疾病,却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对事业执着追求,开拓  相似文献   

11.
培养创新能力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人文的内容,可分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有人文知识只是知"道",即老子说的"为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文史哲知识懂得不少,但人格却并不高尚,关键在于他只有人文知识,而没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要"体道",即老子说的"为道"。知道者与道为二,体道者与道为一。有…  相似文献   

12.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3.
兵学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部分。老子以俭武为价值取向的兵学,体现的是"以奇用兵"即"奇"的整体特点;虽然不反战,但认为战争是"不得已"而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解决问题为止,绝不逞强;在动态的层面,它体现的是"不武"、"不怒""、不敢""、不骄"的样态,洋溢着尊重生命、克制欲望、为他者的发展而创造条件,而不是把他者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真正强大的感召力不在于"武",而在于公平爱惜他者情怀的切实传递。  相似文献   

14.
何静 《传承》2014,(9):144-145
"无为"并非老子的专利,却是属于他的典型标签和记忆。"无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规律,以"无为"成就"有为"。于老子所处的战乱频繁时代,"无为"既是对统治者的劝慰,也是对人民的慰藉。今天,"无为"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启示意义,它教育人们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指导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正言若反"是老子思想重要的特征,"正言若反"的实质就是老子所说的"正言"与世人的一般认识"若反"。"正言若反"作为一种思想现象,其背后隐藏着老子独特的、与世人一般具有的"求异"思维相反的"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及其所决定的"正言若反"不仅来源于老子独特的"道"世界观,更直接决定了老子独特的"德"价值观、"弃智"认识观以及"无为"实践观。  相似文献   

16.
江岸 《小康》2011,(4):125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下  相似文献   

17.
不争与处下     
靳怀堾 《中国减灾》2012,(7X):50-50
<正>老子是这样以水喻道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本来老子的"道"是恍惚无形的,而水尽管柔软流动,但毕竟是有形的。"道无水有,故几于道"(王弼《老子注》)。但水又与其它事物大为不同,它具有滋养万物生命而不争的无私德行,它能赐予万物以利  相似文献   

18.
"断章取义"是一个极具贬义的成语。意思是说只断取文章的一段话或一句话,以达到歪曲文章原意的目的。这是一种十分恶劣的学风,并常成为一种卑鄙害人的手段。孟子便是遭遇"断章取义"迫害的千古第一人。他的一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竟被曲解成了为封建帝王制造专制统治的理论依据。于是,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文革"中,遭到了亿万人民的"批倒批臭",再"踏上亿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俗话说:"祸从口出。"孟子惹的这个"祸",起因于2000多年前的一场辩论。孟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在一次和农家辩论中讲出来的。更让后世批判者抓住把柄的是,孟子还将这次辩论整理  相似文献   

19.
于晨 《创造》2007,(10):78-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成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关键词.这个语汇的具体化,则是亿万精神高尚者对于"感动文化"的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