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刘毅(以下简称"刘"):国内学界一般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定位?它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面临的"元问题"是否存在某些一致性?李滨(以下简称"李"):先了解一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核心定位。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总体目标是挑战和批判主流理论,实质上也是挑战国际关系中的实证主义理论,希望用一个在本体上更多元、更具反思意  相似文献   

2.
正一、中国拉美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刘建华(以下简称"刘"):作为国际问题研究或区域和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拉美研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江时学(以下简称"江"):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报纸和大众刊物有时也发表一些关于拉美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很难说是学术研究成果。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世界上的许多无产阶级革命家欢欣鼓舞。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的一些老同志回忆,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指着世界地图上的拉美和非洲两个地区,对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人研究旨趣与台湾的国际关系研究黄立志(以下简称"黄"):您取得台湾政治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又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取得另一个博士学位,这么做是否反映出台湾国际关系学界的研究或认同取向?  相似文献   

4.
正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现状作了回顾。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通过引进、批判、吸收,西方国际关系关系理论对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促进和补充作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还较为注重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中吸取资源,以寻求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本土思想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的辩论,反映了中国学者学科建设自主性意识的提高。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为中国和平发展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和平共处作出了一定的智力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一、现代民族主义的概念杨钪森(以下简称"杨"):民族主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请问您如何从理论上界定"民族主义"的概念及其研究范畴?王联(以下简称"王"):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国际政治研究》的平台上分享我对世界民族主义研究的认识。民族主义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正如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厄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所说:"民族主义是只大象,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9月2日,由国际战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理论、方法与中心议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外交部政策规划司、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等协同、合作单位的官员和专家共计  相似文献   

8.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有必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如何看待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缘起与发展?如何评价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知识贡献?既有的理论研究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刘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田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著有《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和《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等。  相似文献   

9.
2月27日至3月4日,中国前驻埃塞俄比亚大使艾平受命作为中联部代表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出席友好政党圣普解放运动-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解运")第四次代表大会并对圣普做实地考察,我有幸作为艾平同志的助手随行.  相似文献   

10.
正韩善聪(以下简称"韩"):您认为,艺术与国际政治研究包含哪些内容,在学科中有怎样的定位?陈玉聃(以下简称"陈"):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也是作者个人的情感表现,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多种门类。(1)艺术既然反映和表达着社会现实,国际政治当然也并不例外。从古至今,在国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5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来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员国安全会议秘书第十三次会议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中方将继续把自身安全同地区国家安全融合起来,同成员国携手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  相似文献   

12.
正一、中国的美国研究发展历程贠晓(以下简称贠):朱教授您好,您可否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美国研究的学科定位和学术特点?朱文莉(以下简称朱):你好!很高兴有机会在《国际政治研究》的平台上和大家分享我对中国美国研究的了解和认识。从国际关系学科的视角来看,美国研究的定位非常明确,它是区域和国别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其学术成果为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经济研究提供支持。当然,相对于此类聚焦式的精度研究,还有讲求广度和厚度的美国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骏 《国际展望》2011,(3):118-130
作为大战略研究的一个分类,地理政治研究除了担负为制订政纲和决策提供理论框架和抽象信息、培育公众的战略意识与战略思维能力的社会职责,并因此而具有社会反思的意义,它还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中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进路,从而反映了国际关系学科的自觉和自省。吴征宇的新作《霸权的逻辑:地理政治与战后美国大战略》(以下简称《霸权的逻辑》)^①正体现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人对国家和学科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4.
牟金玲 《当代世界》2015,(12):54-54
<正>2015年10月17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与斯里兰卡—中国友好协会(简称"斯中友协")联合主办、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协办的2015年"理解与合作"对话活动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斯里兰卡全国青年学生演讲比赛和中斯民间组织友好座谈会。斯里兰卡—中国友好协会成立于1950年,系斯里兰卡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对华友好组织,一直积极致力于发展斯中友好关系,是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在斯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中国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因此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结。比如,如何理解国际政治视野下的民族问题研究的缘起和现状?国内民族问题研究有何特点?有哪些代表人物?已有研究存在哪些局限?如何看待民族问题研究的发展前景?为此,本刊记者王海媚专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王军教授。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冲突管理、网络政治与外交,代表作有《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历史与理论》《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牟虹 《当代世界》2021,(9):26-29
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来,历经国际风云变幻考验,不断深化各领域合作,走出了一条符合地区实际、契合各方需求的合作与发展道路,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探索.习近平总书记连续8年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促进上合组织发展的中国方案,为"上海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包括妇女交流在内的民间友好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全国妇联充分发挥优势,不断创新交流方式,丰富合作内涵,努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建构主义研究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学理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引入中国后为何能在青年学者中间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建构主义理论的长期发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学者可否以建构主义为支点,做出新的学理贡献?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德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袁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著有《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和《国际关系研究:议题与进展》等。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三十年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学术界似乎形成了某种共识: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正在改变着国际关系研究中“高级政治”和“低级政治”这种二分法;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中,学者们也逐渐意识到,IPE正在改变着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议题和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年伊始,国家人社部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通知,从顶层推动科学建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薪酬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