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地缘政治风险由地缘因素引发,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对海外特定地理空间的开发、塑造、竞争或控制造成该地区既有地缘利益结构发生变化而引发的国际政治风险。其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大国间的战略竞争、海权与陆权力量的斗争、地理敏感地带引发的博弈、地缘经济竞争等。海外重大项目也会改变各种地缘因素,打破原有地缘利益结构的平衡,从而引发地缘政治风险。其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观念、思想之争,以及时代变迁所引发的时代精神、国家心态的变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地缘政治风险已对中国和平崛起和企业"走出去"构成实质性障碍,为此亟须提升地理安全意识,要客观评估地缘政治风险,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设立地缘政治风险评估标准,制定防范和管控地缘政治风险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程保志 《当代世界》2010,(10):68-70
在全球资源争夺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北极。虽然2007年俄罗斯在北冰洋底插上国旗的行为仅是一种象征性举措,但却使该地区尚待解决的领土归属和划界问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问题、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及北极地区的军事化利用等纷争凸显。它表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和资源争夺成为国际关系中日益突出的一个主题并将深刻地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问题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际安全的高度,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意识形态等互动,演变成复杂的全球气候政治。“碳中和”的提出及落实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共识和主动作为,但受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和集团分化的影响,一些大国借“碳中和”行动的核心议题,做出碳责任转嫁、碳贸易设壁、碳公信施压等恶劣的“碳干涉”行径,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效应诱发了新一轮全球博弈。为提高全球气候治理成效,构建全球气候治理体制,实现全球气候治理公平正义,必须探究“碳中和”陷入国际博弈漩涡的症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争取实现从个人理性的“碳博弈”到集体理性和生态理性的“碳中和”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基于全球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环境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水安全、气候变化、公共领域、环境难民和军事与核扩散等方面引发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几个方面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安全因素,对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形象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及行动是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危机方面的主动作为,意味着技术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的脱碳变革。大规模"碳中和"行动通过地理因素、外交政策对地缘政治产生深刻影响。当前,部分"碳中和"行动已产生显著的地缘政治效应:"碳干涉"频繁出现,碳边境税或将出台,以天然气和氢能为重点的能源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大国强化了对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区域电力一体化在多地兴起。整体上,"碳中和"行动对地缘政治产生非线性影响,既创造了合作机遇,又具有驱动权势扩张、引发资源竞逐和规则对冲的破坏性影响;碳元素的地缘政治角色凸显,相关议题的能见度迅速提升;空间维度的作用不断强化,地缘政治正产生新的权力想象;人类世现实主义的政治逻辑业已出现,大国政治特征更加突出。在中美欧的气候治理合作中,"碳中和"未必会成为促进大国关系向好、塑造良性互动的契机,其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变动可能加剧大国博弈。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自沙皇俄国时期就重视北极开发。开疆拓土的历史惯性和国家利益的现实需求,共同构成俄罗斯北极政策的逻辑出发点。俄罗斯北极政策的目标是把北极地区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巩固俄罗斯在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实现俄罗斯民族复兴。在西方制裁下,俄罗斯新北极政策的着力点是北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包括吸引投资、开发能源和建设基础设施,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关切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多关注北极地区的民生福祉。俄罗斯推进新北极政策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北极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容易,但与之相关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争端解决却成为人们面临的新的治理问题。这对作为世界能源贸易大国的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参与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现有国际法依据表现出四个特征:双边条约形式简便,但容易受到国家关系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相关法律依据的核心,特别是其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缔约国权利诉求的法律工具;软法促使各国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平与合作是相关法律依据的要旨所在。中国可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多边合作、加强对国际司法判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正在成为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的大舞台,网络地缘政治成为大国博弈的一个分析视角。网络空间组成架构的地缘属性、网络空间活动主体的地缘属性以及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日益上升的权力,都构建了网络空间的地缘政治属性。中美关系中的网络地缘政治逻辑包括六大方面:地缘政治思维构建网络安全话语和政策、网络空间人造壁垒与地缘政治空间的重合、网络主权问题强化传统地缘政治理论、网络空间权力争夺重现地缘政治竞争、网络军事化趋势加强地缘政治冲突风险、网络问题逐渐被纳入传统地缘政治格局。由美国引导的大国网络博弈的地缘政治趋势对全球网络安全形势形成了威胁,中国应与各国携手,超越地缘政治并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程保志 《国际展望》2013,(4):129-133
2013年4月16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芬兰拉普兰大学联合主办的"北极安全与国际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上海举行,来自芬兰拉普兰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挪威特罗姆瑟大学、挪威南森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就北极安全与地缘政治、北极治理与国际合作、北极事务和中国参与以及北极国际社科研究现状评估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海平面上升使中国的部分陆地面临被淹没的现实威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威胁中国军队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提高;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与合法性,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未来的影响将继续增大。因此,中国不仅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应该将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在现有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机制体制基础上,中国应该牢固树立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观念,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军民间协作,形成军民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高度重视中国军队新军事变革中的绿色低碳因素,着力打造一支绿色低碳军队;加快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以来,全球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异常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纵观当代的发达工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影响因素均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而,归根结底资本逻辑才是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只要有利于自身的增殖,它就既能保护生态,也能当然的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伟建 《国际展望》2014,(3):22-34,154
中东变局三年多来,地区安全局势变得日益复杂。除了传统热点问题之外,由政治转型引发和激活的地区教俗、教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和社会矛盾正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新因素。埃及围绕支持和反对穆斯林兄弟会的政治博弈不仅造成该国社会分裂,也对地区稳定构成潜在威胁,叙利亚危机久拖不决致使地区极端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恐怖主义势力趁乱扩张并有向区外国家溢出之势。此外,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原有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造成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出现新的紧张,而美俄等大国在中东乃至全球事务中的互动也对中东安全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里,中东传统热点问题依然是影响地区安全和地缘政治关系的主要因素,而持续深入转型将成为中东各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与中东关系将基于这一趋势而发展,中国的中东外交也应以此为重点,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东事务,促进热点问题的和平解决,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中东国家实现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印度与越南的防务安全合作步伐持续加快,无论合作规模还是合作层次均有很大提高。印越防务安全合作隐含很多"中国因素",其用意和指向颇为微妙。基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安全等方面的现实考量,印越两国不断推进和发展防务合作关系,将对东亚地缘格局形成一定影响。随着地区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微妙变化,印度和越南将会进一步积极调整防务安全战略,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国合作关系。不过,受制于国防工业实力不足、现实战略需求效应和东亚地缘格局变迁等因素,印越防务安全合作对地区格局的影响又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14.
世界海洋温度飙升和厄尔尼诺现象频发,南极气候加速变暖导致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2023年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干旱、洪水、风暴等极端天气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此起彼伏的气候灾害不断敲响气候危机的警钟。随着人类与生态系统依存度加深、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气候问题政治化升级,全球气候治理的难度加大、窗口期缩短。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新挑战,中国坚持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破解气候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暖深刻塑造着北极地缘政治,中国与北极关系内涵随之变得更为丰富,从单一地缘关系扩展深化到更为复杂的义利关系,体现出非北极国家、非北极沿岸国、近北极国家和北极"利益攸关方"等身份。动态关系事实和多重身份意义在国内外现行横版世界地图投影、北极中心投影和"系列世界地图"(南北半球版)所用投影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达与映射。通过地图进行话语重构也应是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重要路径。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并进行综合分析与运用将有助于表达中国—北极关系,借此"地图话语"推动关系与身份的再建构,增进国内外对于中国有利"北极身份"的理解与认同,助力中国创造性参与北极事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太平洋时代"的不断深化,太平洋岛国地区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地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在此背景下,2017年提出的"蓝色太平洋"是太平洋岛国地区主义的新发展,在地区认同、地区治理、地区安全观等方面具有多重内涵."蓝色太平洋"的本质是对地缘政治新环境的主动应对,其动因包括顺应全球治理的深化、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和应对"印太战略"及地缘政治竞争带来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和愈发激化的地缘政治竞争给"蓝色太平洋"从理念到实践的落地过程带来了挑战.不过,从长期看,"蓝色太平洋"仍具有一定前景,将推动"太平洋时代"变得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供求在21世纪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涵义。就国际政治而言,中国石油供求既与全球石油和能源安全密切相关,也颇具地缘政治涵义;就世界经济而言,中国的石油供求状况不仅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还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石油和能源政策是当今各国外交的重点,并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密切相关。中美在能源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能源合作是今后中美外交的核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卓华  王明进 《国际展望》2022,(4):39-61+154-155
目前,欧盟的科技政策从“开放世界”转向“开放性战略自主”。这种政策基于技术地缘政治的权力和竞争逻辑,在认知上,以战略化、安全化和意识形态的视角看待国际科技环境,将欧盟定位为国际科技竞争的参与者;在政策设计上,将“开放”作为欧洲反向塑造国际技术生态的基础条件,将对美和对华科技“自主”作为直接目标;在具体实践中,遵循地缘政治内外权力平衡策略,对内发展关键战略性技术,对外强化科技治理和科技规约体系,相互配合为欧洲技术生态体系确立技术地缘空间和优势。这种技术地缘逻辑驱动的科技政策规定了欧盟的国际科技竞争指向,在底层逻辑上与中国直接关联,在政策实践上具有特别的对华竞争指向,并在中美欧同步竞争下形成欧美对华科技政策协调。中欧应在既有合作基础上,创造更加合理有序的国际科技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能源、环境、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自身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加剧,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政治和外交领域讨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全球气候谈判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减排,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生态脆弱性和南北发展鸿沟等问题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相关的规则和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制度竞争根源于国内制度实践,中美欧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主要谈判方,三者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制度倡议都源于其内部减排制度的实践。欧盟内部形成了总量控制与排放贸易的减排制度,美国国内形成了基于自由市场哲学的地方排放交易制度,中国国内形成了"国家—发展型"减排制度。三种制度的形成都受到各自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这种制度差异传导至气候外交领域,使欧盟侧重于建立全球总量控制和约束性减排机制;美国倾向于建立完全基于市场竞争的减排制度;中国则主张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多元共生的减排体系,且不挤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这些政策差异成为三方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制度竞争的基础,而制度竞争也反映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从理论上看,三方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制度竞争体现了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密切关系。由此说明,在研究中将比较政治与全球治理相结合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