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超 《党政论坛》2012,(1):64-64
网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指干部升迁的理想轨迹,最佳年龄是30岁副处,35岁正处,40岁副厅,45岁正厅,50岁副部,55岁正部,如果错过了这些年龄,就“晚”了。且不论这种说法正确与否,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部分干部的心态,从政之初,就为自己设定了升迁“目标”,而一旦错过了所谓的“最佳年龄”,自觉升迁无望,就丧失了工作的激情和动力。  相似文献   

2.
游宇明 《党政论坛》2013,(20):43-43
明末宦官魏忠贤在明熹宗时权倾朝野,先后有八十多名大臣集结在他的门下,形成了臭名昭著的“阉党”。魏忠贤最得势的时候,每逢生日,魏党和外地官员都会送上厚礼,魏忠贤自称“九干岁”,这些人就跟着高呼“九千岁”、“九千九百岁”。同时魏忠贤的党羽还在全国各地为其大造生祠,有的甚至建在国子监旁边,与孔子并列接受祭拜。  相似文献   

3.
民国伶人     
《各界》2011,(9):F0002-F0002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年,)出身于京剧世家,他8岁学艺,11岁登台,16岁起了“梅兰芳”这个艺名,是中国“四大名旦”之一。  相似文献   

4.
《党政论坛》2012,(12):F0003-F0003
浦东新区高行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因为给汶川地震灾区孤儿编织毛衣传递“手指尖的母爱”而组织起来,又因为在世博期间和执勤武警战士结下“母子般”的情缘共谱世博双拥曲,成为“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优秀团体。团队由50多位社区志愿者组成,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50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  相似文献   

5.
小君 《各界》2011,(9):51-54
160年前,1851年的1月1日,拜上帝会众首领为洪秀全38岁的生日祝寿。这一天,在广西金田村的地主韦昌辉家里,洪秀全宣称本日为“太平天国元年”。两天后,洪秀全发布檄文,拜上帝会的所有成员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东山大湟江口出发,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史称“金田起义”。从此,“太平军”这个马克思眼中的“魔鬼的...  相似文献   

6.
潘彩霞 《各界》2014,(9):95-96
能让一位坚定的独身主义者心甘情愿步入婚姻的殿堂,究其原因,恐怕唯有“爱情”二字吧。出身书香门第,母亲是画家、书法家,父亲是学者、诗人,陈衡哲注定不同寻常。4岁时,习诵诗书,“咏絮之才”初现:7岁时,她同中国女人传统的枷锁——缠足小战一场,获得全胜佳绩;十一二岁的时候,梁启超、谭嗣同成了她的偶像;十三岁,不顾母亲劝阻,走上孤独的求学路;十七岁,与父亲对峙,坚定抗婚,从此立下“我永远不结婚”的誓言。  相似文献   

7.
《瞭望》2001,(1)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一个以在校生为分子与以18岁至22岁人口为分母的比例。这个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以“毛入学率”作为划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指标,出自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经典论述中。高等教育三阶段的划分:“毛入学率”在15%以下,称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在20世纪中叶,各国高等教育均处在这个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1997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为19%,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8.
俞岚 《党政论坛》2012,(12):6-7
13岁投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20岁成为著名的陕甘宁边区的创建者之一。一生坎坷、几经磨难,成就一身正气;开国元勋,彭德怀的得力助手,毛泽东赞他“年轻有为”、“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9.
迟明,今年已75岁。他与沪上吴青霞,浙江凌虚之,被人誉为“三大鱼王”,自己则以“江南渔翁”为号。而迟明与他的老师林散之的遇合,更是一段为人称羡的传奇。1940年初春,17岁的迟明在安徽和县一所小学任教。一天,他在医生王福荣家中,偶然看到了林散之先生的...  相似文献   

10.
卞毓方 《各界》2011,(8):22-25
杨绛八岁在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注:杨绛本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相似文献   

11.
《理论视野》2009,(2):63-64
《南方周末》1月15日发表评论员史哲的文章指出,中国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一次颁给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是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83岁;一位是化学家徐光宪,88岁。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14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9人,70—80岁之间的4人,低于70岁的仅1人,这使得当初为激励中国科学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重大成果而设立的奖项,变成了对科学家奋斗一生的背书,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80后”的一些情况。报道称,今年对“80后”来说意义非凡,他们中间将首次出现30岁群体。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30岁“80后”薪酬不高,恐惧家庭责任,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对此,2010年1月7日的《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认为,《论语·为政》说,“三十而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职务犯罪年轻化现象有上升趋势,一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20来岁的年轻人,也跨入了职务犯罪行列,贪污犯罪“35岁现象”悄然登场。为有效解决贪腐年轻化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管理,重点在前移关口、搞好事前监督上下功夫。笔者认为,“六必谈”可切实帮助年轻干部解决思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赵慎修 《民主》2009,(10):43-44
看到作者谭家健先生的大名和《中国文史哲汇通》这个书名,就能够引人注目。我读完此书,确乎大有所得。此书60多万字,分为三编。第一编为“中国文化史专题”,共十一章。依次为“古代称谓”、“科举考试”、“历代学制”、“历代官制”、“历代兵制”、“地理沿革”、“历代俸禄”、“古代岁时历法”、“中国民间信仰”、“古代体育、杂技和游艺”和“古代的‘机器人’”(多作于20多年前)。  相似文献   

15.
王志屏  梧槐 《各界》2011,(4):10-12
2005年10月,在郑州张庄村一个农家小院里,当年杨虎城卫士队副班长、现已91岁高龄的王志屏老人,首次披露了在“西安事变”中他看守蒋介石的经历。这篇文章为“西安事变”的研究,又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里遇到这样一段课文:“…… Children as young as 5 or 6 were painting flowers, fish and animals with the skill and confidence of an adult;calligraphers 9 and 10 years old were producing works that could have been displayed in a museum. In a visit to the homes of two of the young artists, …… we learned from their parents that they worked on perfecting their craft for several hours a day。”其中“calligrapher,artist”让大家感到很为难。开始时按照一般词典与教科书所示理解为“书法家,艺术家”,但从整个语篇或上下文的视角来看,这里的“calligrapher,artist”显然是指中国5、6岁及9、10岁学习绘画及书法的孩子们,而在中国文化环境里人们并不称这些学生为“书法家,艺术家”。  相似文献   

17.
高群 《党政论坛》2011,(12):6-6
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如今题词人已仙去,而杨绛仍活着。  相似文献   

18.
五十岁赋     
《党政论坛》2013,(14):46-47
过了五十,无论体能还是精力,与四十没有两样,但感觉不一样了。 五十以前,“有气不能忍”;五十以后,有尿不能忍,否则前列腺开始发“言”(炎)了。五十以前,潇洒地说,“有钱不能省”;五十岁以后,忽然发现,有钱不得不省,开始为儿子婚房未雨绸缪——攒房款、还房贷。  相似文献   

19.
旧时代的读书人很少能摆脱科举功名的羁绊,甚至有些大思想家大学问家也难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不必说那些庸儒俗士每每为考中举人进土奔波劳碌一生,即使象龚自珍这位生活在封建末世、尖锐批判封建专制现实并指向未来的杰出思想家,一生也是从科举考场上滚过来的。他19岁首次应乡试,只中个副榜贡生,22岁再想中个举人,结果未能录取。经过不断拚搏,直到27岁才在浙江乡试得了个第4名举人。举人只是“中级职称”,为了爬上“进士”这个“高级职称”的顶,他从28岁开始,连续4次进京会试,都名落孙山。债激之余,花钱捐了个比七品芝麻官知县…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09,(16):6-7
许德珩曾是五四运动的先锋,又是“九三学社”的发起者和长期的领导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一生都在为民主科学而奋斗。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长达52年,在近90岁时终于实现了入党的愿望。五四先锋许德珩,1890年出生于江西省德化县,(现属九江市),字楚生。祖父是中医,父亲在书院任教。他从6岁起在家馆中读书启蒙,后入私塾,16岁到县城同文书院学英文和数学,因家贫无力住宿只好走读,每目往返20公里,锻炼了意志和体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