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当手段变成了目的,学术评价便“绑架”了学术“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发表3篇论文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一篇呢!”林仁漳心急如焚。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他,须按校方规定发表一篇SCI论文和两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才能获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有的师兄就是因为没发够论文,只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创办了中国“电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9年首届广播电视大学开课至今,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已培养了212万名高等专科生,占全国各类高校同期毕业生的14%。办“电大”,这个被视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的首倡者是谁?几个年头过去,一位辽宁老者终于找到了答案──邓小平创办了中国“电大”。这位老者名字叫彭忱。为了找到邓小平的批示,他千辛万苦,曾13次进京。彭忱先后撰写了30多篇关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论文,其中(邓小平与广播电视大学)一文详细地叙述了邓小平创办“电大”的过程。彭忱写道:1977年10月19日,邓小平会见了第三次访华的老朋友、英国前首…  相似文献   

3.
(一) 傅依备投身于核科学事业,似乎是命运的安排。 青年时期的傅依备,可以说是一帆风顺:195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工作。1955年10月至1960年6月,他先后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和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利用所掌握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在苏联放射化学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7篇论文,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在1963年春节的前一天,傅依备突然接到通知,要他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他大半生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相似文献   

4.
1984年,费边社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批判费边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费边主义思想体系批判》。作者是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里·阿·加尔金娜。全书共计145页,包括一篇简短的前言、三章和一篇结束语。  相似文献   

5.
令人瞩目的“新闻人物” 一九八三年六月十日,江西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接到该厂热处理工程师龚良经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声称他的一篇题为《表面强化热处理工艺性理论探讨》的论文,已刊登在国际SMP学术杂志上,这个学会邀请他去美国参加年会,并宣读论文,中国科学院正在为他办理出国手续。  相似文献   

6.
在近年来的“毛泽东学”论坛上,一批才思敏捷、思路开阔、视角新颖、锐意进取、勤于笔耕、硕果累累的青年学者陆续涌现,今年36岁的王立胜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在与人合作出版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毛泽东的大行政观》等十多部著作,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并出版了40多万字的专著《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现在,他又为毛泽东学界奉献了一份厚重的礼物——《重新认识毛泽东》。《重新认识毛泽东》是王立胜独立完成的第二部专著,近五十万字,去年12月由陕西人…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8.
汤姆·克瑞廷森教授对“新公共管理”的评述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作为政府管理的指导性理论在其成员国推行。近年来,“新公共管理”思潮也对我国行政学界的理论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就刊发了43篇涉及有关“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在1985年第1期的《青年研究》上,我写过一篇《青年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分历史的遗产、向现代科学发展、处女地和结合点、跟上国际的潮流四个部分。十年过去了,我想根据这篇论文的思路,再次对青年研究的发展过程作出简明的分析,敬请指教。 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以政治为中心转变为以经济为中心的开始,经济又是从封闭经济转变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开始。这种转变为中国近现代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民  相似文献   

10.
“九一三”事件是我们党历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主要是两架飞机外逃,载着林彪等人的三叉戟坠毁在蒙古温都尔汗,另一架直升机被英雄飞行员陈修文迫降在怀柔北部山区。我有幸亲临直升机现场,参与处理了“九一三”事件中的直升机一案。2011年是“九一三”事件40周年,我愿意把这一段历史告诉大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问题一直为全世界所关注。这里发表一篇外国学者最新的研究论文。由于理论立场、资料收集诸方面的原因,他们对中国的青年问题的论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这不妨碍我们从中了解外国学者对中国青年问题的分析方法、观点、思路。我们要在进一步深化开放的形势下,更加科学地研究青年问题,读一读这方面的文章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于 2000 年 11月 13日至 18日在广东省顺德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顺德市委党校、深圳市委党校、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联合主办。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赵曜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社会主义和人类文明是不可分割的”开幕词。15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72篇。经过评委会的认真评审,共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19篇。与会代表围绕“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了广…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文化同化问题忧思录─—当代文化思潮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谓文化同化问题?本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是以苏联东欧易帜起始的。随着苏联国旗在一个寒夜凄惨地降落,冷战时代宣告终结。全球范围内,政治上的民主化进程和经济上的市场化进程,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于是,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话语逐渐淡出,文化话语逐渐乘虚而入,文化问题的讨论又成热门。在冷战时期,文化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文化同化问题,即正在现代化道路上的非西方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同化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胡怫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圣地亚哥大学教授墨子刻(ThomasA·Metzger)在他写于1997年的一篇文…  相似文献   

14.
梵蒂冈图书馆藏有傅圣泽中文著作《据古经传考天象不均齐》一文,至今学界仍未对其进行解读。他合《易经》与道家经典,将“道”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首创了以《易经》为载体的“耶道对话”模式,而且也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开拓了新的理论方式。  相似文献   

15.
600篇论文给青年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吉林省青年学学会联合推出的《青年塑造未来论文文摘》第六辑,选编摘录青年问题研究论文600篇。此前,自1990年开始,该文摘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议,作为亚太地区社科情报网络有关青年问题研究向国际信息交流中心提供的论文信息资料,已经先后出版了五辑;此后,还将继续每年编辑出版600至1000篇论文文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跨世纪的青年研究的宏大工程,其规模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极为难得的反面教材三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2 0 0 0年 5月主办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保加利亚科学院副研究员米哈伊尔·基列夫作了《苏联解体的原因》的发言。他认为 ,苏联解体的“第一个主要的和基本的原因”是 195 6年以后形成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路线” ,这一路线成了后来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前提。在分析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背叛时 ,基列夫引用了戈尔巴乔夫 1999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美国大学研讨会演讲的自白 ,引起与会者极大的兴趣。大家请他提供出处 ,基列夫当众出示了捷克传媒《对话》(DIA LOG) 1999年第 146期上一篇报道的复印件。 (据了解 ,戈氏此篇讲话还刊载于斯洛伐克《曙光报》1999年第 2 4期 ,应俄罗斯读者要求 ,转载于 2 0 0 0年 8月 19日的《苏维埃俄罗斯报》)会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之骅向基列夫索要了这份材料 ,并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周尊南教授全文译出。这是一份极为难得的反面教材 ,本刊特予登载 ,以飨广大读者。请大家看看戈尔巴乔夫这个反面教员 ,是怎样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东亚》杂志1993年5月号刊登了横滨市立大学教授矢吹晋在1993年3月25日定期午餐会上所作的这篇演讲记录。矢吹晋教授认为,美国和欧共体正在反省他们在“六四”天安门事件后的错误的对华政策,而且对中国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中国不会象苏联那样解体。中国的稳定对亚洲也是重要的。中国的稳定取决于经济的顺利发展。他还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谋求巩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体制。应该说,矢吹晋教授的这些看法是比较客观的。就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值得玩味的文章,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是青少年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1979年12月团中央研究室、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中央团校召开的青运史座谈会上,温济泽、杨述等老青年工作者就如何研究和编写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现选登其中两篇,刊载于此,供大家研究时参考。杨述同志“自一二九”运动起,到建国初期,一直担任青年工作的领导。他在重病中作了这篇发言,不久逝世。发表他这些最后的意见,也是为了表示对这位青年工作的老领导的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9.
中美1979年建交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里根上台后,分歧进一步发展,1982年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美国政界的各路诸侯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和评论,献计献策。我国政府十分关注这方面的动向。当时,美国一家有影响的周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无法不吞下这颗苦果”,说中国现在的主要敌人是苏联,担心苏联威胁,有求于美国;美国继续卖武器给台湾并不存在风险;中国政府可能大嚷大叫,进行抗议,但到头来还是没办法,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  相似文献   

20.
给高校当家     
程青 《瞭望》1997,(20)
施建军是南京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41岁。他致力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著述颇丰,撰写和与人合作编写的理论专著、教材近20部,发表论文80多篇,并屡屡获奖。他本人也获“南京大学做出显著成绩的博士、硕士”称号,“优秀共产党员”,“我所喜爱的青年教师”等校级以上的科研和教学奖励30多项,并于1992年9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值得一说的是施建军出任南京大学副校级总会计师一职。一个学者、教授给一所高校当家,而旦当的是一个穷氧,实非一件易事。施建军也承认走到这一步是“彼一点一点骗上岗的”。但是做这件难度挺大的事,他同样做得很投入。一方面把自己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一方面也在进行着另一个领域的开拓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