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在发展价值的定位上了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落后就要挨打"是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角度对于发展价值定位的精辟概括.本文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提出及其对于发展价值定位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历史追踪,充分论证了"落后就要挨打"是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高度对发展价值的最好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不但是仁人志士之共识,而且深植于百姓头脑中。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忧的是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和党内的腐败的日趋严重。正是这种忧患意识使得邓小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反腐倡廉,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研究其基本特征有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斌 《理论探索》2006,19(4):44-46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设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肯定了中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进入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跨越”之后的难题,从而把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正是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又统一又斗争的矛盾运动,形成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有人总感到困惑,既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生产力这么落后,为什么能搞社会主义?既然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阶段,为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曾几次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现就几个影响大局的关键性问题谈谈我的忧患。忧患之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发展的忧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处在初级阶段,加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以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近来一再强调:要有忧患意识。他在全国治安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高级干部,要有忧患意识;在“七一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现阶段中国各行各业、各项工作的普遍指导思想,办奥亦不能例外。从现在的一些情况来看,这一点尤为必要。当前有一种理论:中国的实力强了,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在不同程度上运用和发展了这个观点。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就提出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毛泽东文集》第卷,第页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提出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他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可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是否能顺利进行,又受着既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制约,不进行体制改革中国就没有出路。因此,就应该把改革和建设的矛盾放在首位。很明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与生产和需要、改革和建设的矛  相似文献   

9.
在近年来的“毛泽东学”论坛上,一批才思敏捷、思路开阔、视角新颖、锐意进取、勤于笔耕、硕果累累的青年学者陆续涌现,今年36岁的王立胜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在与人合作出版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当代社会》、《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毛泽东的大行政观》等十多部著作,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并出版了40多万字的专著《晚年毛泽东的艰苦探索》。现在,他又为毛泽东学界奉献了一份厚重的礼物——《重新认识毛泽东》。《重新认识毛泽东》是王立胜独立完成的第二部专著,近五十万字,去年12月由陕西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对社会生产力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具体探讨。本文试就其主要理论和实践作一简要分析。一、毛泽东关于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理论毛泽东的社会生产力理论,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内容,他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观点,而且在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着重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作用及其发展途径等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3,(31)
忧患意识是一种以国家和民族兴衰为己任的情怀,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起于艰险的客观环境,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警示,清醒地认识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以及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同时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的产物。这种忧患意识是其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彰显的政治智慧、理性精神和战略思考的反映和体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为生产力落后国家的发展前途提供了理论指向,也留下了实践难题。毛泽东依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势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的跨越理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解决了生产力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的问题,江泽民和胡锦涛提出了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技的跨越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成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跨越理论。  相似文献   

13.
双传学 《理论探讨》2007,2(3):157-159
能否科学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关键在于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文章对目前存在的“用价值判断分析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动机,用事实判断分析大跃进造成的后果”这种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时,既要分析毛泽东在设定“大跃进”目标时留下的教训,又要分析毛泽东为实现“大跃进”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在所采取的手段、途径方面留下的教训,更要历史地分析“大跃进”的失误哪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4.
忧患者生     
施平 《瞭望》2000,(4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把这句话倒过来 ──“忧患者生,安乐者死”,同样包含着深刻 的哲理。在我们迎接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胜利的时候,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已经胜利地完成了“九五”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个五年中,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超过8%。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目标,生产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  相似文献   

15.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宝库的一个新的理论贡献。以往,人们都认为,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保护下发展生产力。毛泽东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对这一矛盾在人民内部的种种表现,要正确处理和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纠正了所谓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应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一个有创见的重要理论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要改革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1985年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已提出,改革科技体制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晚年思索和忧虑的主要问题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为解决这些问题 ,毛泽东进行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辛的探索。毛泽东在探索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理论失误 ,但也有许多理论建树。充分挖掘毛泽东晚年的历史遗产 ,认真离析出毛泽东晚年的理论建树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本体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张一兵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上,邓小平是再一次将社会主义重新回落到现实土地上来的人。他从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着眼,从作为中国现阶段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基础和社会生产力出发,真正地使我们的思路回到了...  相似文献   

18.
冯昭奎 《求知》2010,(6):38-40
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历史认识问题;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如目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三是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四是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阶级社会,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性、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社会动力机制的自发整合性等原因,人类历史总是按照发达国家侵略落后国家、统治阶级压榨被统治阶级的方式无情前进,人道主义者难以科学解释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而产生尺度纠结之苦恼意识。马克思承认历史自发发展必然性中潜藏的巨大代价,但反对用伦理道德谴责历史。马克思晚年分析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的国内外局势后指出,如果它们能够在坚持历史必然性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方面实现有效结合,找到变革世界历史场域属性、迅猛提升生产力、降低发展代价的突破口,就有和谐而持久崛起的可能。马克思这一思想对中、印、俄东方社会三大国当代崛起依然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平等观及其历史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建立一个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毛泽东一生的理想。尽管毛泽东晚年在追求平等的具体做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他对社会主义平等社会的执着追求与探索成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毛泽东的平等观,总结经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而且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