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加坡,儒学或曰孔学、孔教,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正宗,在一切思想流派中具有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随着19世纪初期新加坡开埠,华侨来此定居者日益增加,儒学也逐渐在当地华人社会传播开来。自19世纪80年代,晚清设置驻新加坡领事以来,新加坡儒学发展出现兴盛局面。清政府领事官员以及当地华人绅商通过办文社、建孔庙学堂和推广普及双语等方式,实现儒学与西学的对接,将新加坡儒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中国与秘鲁、巴西、墨西哥、古巴和巴拿马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自中秘建交至清朝统治结束,除朝鲜外,清政府所有的建交国家都是拉美国家。因此,从时间进程上看,对拉美国家外交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天然试验场。在近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中,清政府与拉美国家双边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华工问题,对拉美国家外交实践的若干特点又是其外交近代化在实质内容和程序形式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清朝对华工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禁止到保护的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一过程的分水岭,本文拟对这一变化的经纬作初步探讨。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政府对华工出国的政策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华工出国的政策明清政府历来严禁人民出洋,也禁止外国人在华私买或诱拐中国人。明万历年间就明确规定,“凡新、旧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倘有故违举觉而占恡不法者,按名究  相似文献   

4.
在晚清思想史上,郭嵩焘是最初主动了解西洋文化、向国人引介以西方古典学为代表的世界文明古国知识的士大夫之一。其出洋日记除记录公务交往、政治观察、访问参观,还写下了自己对古代埃及、希腊和罗马的零星见闻。这些零星见闻通过描述古埃及文字、古希腊先哲以及古罗马建筑,为国人开启了一个文化深厚、政教修明的"异域空间",并且最终成为消解中国士大夫自傲心理的精神溶剂。对于郭嵩焘本人来说,目睹古埃及、希腊、罗马遗迹以及欧洲现实,不仅使他摆脱"西学中源说",认识到西学源于希腊、罗马,而且转而认为中国教化自汉代以来已经式微,"欧洲各国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郭嵩焘的思想转向预示着中国士大夫开启了痛苦的政教乃至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到海外谋生的历史已近两千年,比较大规模的持续出国则是在明代中叶以后。华侨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胼手胝足,开发当地资源,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华侨的经济力量也逐渐成长,对祖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先在民间中进行的。直到晚清,华侨在海外的经济力量才逐渐被清政府所认识及加以利用。本文着重探讨晚清政府对华侨经济的认识,利用及其成效,藉以作为当代利用侨资之借鉴。  相似文献   

6.
晚清外交除了屈膝求和、丧权辱国这一主场景之外,还存在一些坚持军事或外交斗 争并收回相关权益的案例,即尚争外交。中国传统外交思想的主流是尚和、中庸,尚争外交风格主 要是受到了湖湘文化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传统外交思想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尚争精神并不必然能 保证外交的胜利,其成功取决于国际环境与形势、敌我实力对比和国际规范的效力等要件。据此对 晚清外交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不但有利于理解晚清外交的复杂性,拓宽中国外交思想的研究视 野,也有利于为当前中国外交实践提供经验与教训,以更好地维护好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7.
从晚清到民国,出现了一股持续半个世纪的"先秦国际法"研究思潮.丁韪良试图通过附会"中国古世公法"使中国人接受近代西方普遍主义公法观,置换中国人传统的"世界图景",从而将中国纳入到正在扩展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晚清士大夫试图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建构新的"世界图景",以儒学的内在脉络作为建立普遍主义世界观和公法观的依据.陈顾远试图在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国际法概念的部分对接,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在西方普遍主义与儒家普遍主义之间寻求折衷.这些不同关切的实质都指向了如何重建中国人的"世界图景"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中朝两国均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传统的宗藩关系面临着外来势力的挑战。清政府以维系中朝宗藩关系,保障中国领土安全为出发点,多次制定并调整对朝政策。初以“消极干预和放任自保”方针为主,转而又采取“以夷制夷”政策,随着日俄在朝的扩张,清最终走向对朝内政外交的全面干涉。伴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朝宗藩关系也由松动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9.
经过19世纪3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为应对英国对缅殖民统治以及防止英国势力侵入滇藏地区,清政府驻英公使曾纪泽率先提出应力争缅甸边镇八莫为清之商埠,一则使云南商道经八莫直通伊洛瓦底江和印度洋,二则勿使英近我界。但清政府高层以力保缅甸朝贡作为谈判第一要义,对八莫问题未予高度重视,再加之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绕开曾纪泽直接与英国外交部私下交涉,由此形成清政府对英外交明暗两条线格局。尽管曾纪泽有清政府驻英使馆洋员马格里的支持和协助,但由于清政府高层的迟疑、赫德另拟交涉方案、李鸿章提出无法遥制八莫等现实问题,英方从考虑将八莫让与中国到允许中国在八莫设关取税再到断然拒绝中国有关八莫的提议,终使曾纪泽解决缅甸问题的方案落空。1886年中英签订《缅甸条约》,清政府承认英国对缅殖民统治地位,此后晚清西南边疆危机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部,面积704平方公里,其人口约300多万,华人占70%以上,其余为马来人、印度人等。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1965年正式独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国。本文研究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中国和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但也受到多种现代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1990年10月3日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中国与新加坡的两国关系的进入了新时期.中新建交十几年来,中国对新加坡的认知是什么?关注点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和特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发表的相关新加坡报道和文章数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试揭示中新建交后中国对新加坡认知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廖丹 《东南亚纵横》2002,(10):33-36
新加坡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社会。与其他国家相比 ,新加坡社会的文化基础更具有多元性。本文试从新加坡社会的儒家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和多元民族思想三个方面分析新加坡社会的政治价值观。一、儒家思想华人在新加坡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英国人登陆新加坡之前 ,就已经有华人在新加坡定居。在莱佛士宣布新加坡为自由港之后 ,华人更是大量地涌入 ,逐渐成为新加坡第一大种族。据统计 ,到1995年止 ,在新加坡310万人口中 ,华人有240万人 ,占了将近77.5 %。新加坡的华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长期的生活中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3.
颜敏 《东南亚》2013,(1):74-79,94
南洋这一空间在晚清的重新划界及其意义的重建,从现实成因来看,是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压力重建内外边界的结果。从知识逻辑的角度来看,则与西方科学理性和新的世界观念的介入密不可分。可以说,晚清的"南洋"是内陆国家应对海上强国所形塑的地理与心理事实,是应时代之势被重新发现的"风景",并非纯粹的自然地理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4.
闽西华侨的出国,始见于明成化初年,继见于明弘治年间.开始阶段只有少数人冒险出洋.鸦片战争后为出洋的发展阶段,有较多的成批人民到海外谋生.民国时为出洋的高潮阶段,出洋人数猛增.何以民国时期出洋人数猛增?他们出国原因是什么?为此要深入探讨此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背景. 民国时期闽西华侨大量出国有诸多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下面分述之.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东北报业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东北近代报业艰难起步。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比较,晚清时期东北报业发展居于中流。日俄战争前,为东北报业的发端;从日俄战争结束,到民国成立,则为东北报业的发展时期。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晚清东北报业呈现官报发达、民报活跃、新闻控制严酷等特点,而正是晚清东北社会向近代化的变迁,促成了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作为大英帝国的战略与商业前哨,始建于1819年。新加坡起初是由驻印度的英国官员管辖的;到了1867年,它终于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一直到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合饼为马来西亚,才结束了其殖民地地位。新加坡自建埠以来经济增长之迅速,远远超过了另外两个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和马六甲。1830年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海峡殖民地的首都和政权中心。同其经济发展一样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移民人口的增长。自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作为大英帝国的战略与商业前哨,始建于1819年。新加坡起初是由驻印度的英国官员管辖的;到了1867年,它终于成为英国的一个直辖殖民地;一直到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合併为马来西亚,才结束了其殖民地地位。新加坡自建埠以来经济增长之迅速,远远超过了另外两个海峡殖民地槟榔屿和马六甲。1830年以来,新加坡一直是海峡殖民地的首都和政权中心。同其经济发展一样引人注目的是新加坡移民人口的增长。自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中国革命主张的提出和革命组织的发起,始于海外华埠。华侨是革命党的坚定支持者。清末华侨多因地域、方言、宗族纽带而聚合,华侨各帮对革命的态度差异较大。广府人领晚清中国开放和革命风潮之先,海外广府人绝大多数是华工为主的下层华侨,更具革命精神和反清意识,加上孙中山是广府人,海外广府人即成为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了解的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一系列抵御西方列强的外交策略,其中被清政府最为看重的就是"以夷制夷",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得到最全面的实践。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一外交策略不仅没有达到"制夷"的目的,反而被俄国的远东政策所利用,沙俄利用清政府急于寻找盟友、复仇日本的心理,诱骗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等一系列条约,将中国东北划进自己的势力范围,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20.
1903年7月,回乡三年的陈嘉庚再次奉召出洋,来到新加坡。当他一踏进顺安店门,但见店里一个顾客都没有,店员们几乎全在柜台内打瞌睡,满店上下则凌乱不堪,而掌管店务的族叔却不在店中。 他正要发问,忽听到楼梯声响。早他一年来到父亲身边的弟弟敬贤边喊着哥哥边从楼上跑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