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琳琳 《传承》2010,(6):120-121
政治制度公正一直是人们长期以来孜孜追寻的理想目标,休谟有一个著名的"无赖假设"以人性恶为基准,作为其进行政治制度设计的前提,而中国则以道德诉求为手段,典型的"内圣外王"的儒家政治思想。前者为了避恶,后者则要求政治道德之"善",各有所长。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取两者的中间状态,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民主法治既是思想实验,也是制度践履。在制度层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是全体成员公民意识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下道德体系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是以公民道德为核心的现代道德观念的形成。把"好公民"概念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伦理政治基础,旨在通过使每个党员对成为道德上的"好人"和法治社会合格的"公民"这种社会角色的认知与定位,来引领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因为,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不仅写在党章上,更主要是通过在各个权力岗位上的每个共产党员的具体行为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郑智辉 《前沿》2003,(10):174-176
"孝敬"在传统"德治"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仁之本",它分别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任人制度、教育制度相结合,使历代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孝治天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孝敬"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弘扬优良孝敬传统是家庭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助于发展"亲族型企业";可以淳化社会风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在儒学史上,周公、孔子的关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周公"以德配天",在获得并试图保存政权、否定有常天命的前提下,以道德论证和捍卫权力;然而由于天人关系为王权阻隔,以致天人不通,道德沦为权力的附庸.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突破性地"以仁释礼",翻转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道德评判和制约权力,并跨越王权,以仁心沟通天命,重建天人关系.周公建制、孔子立言,儒家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之格局基本形成,两圣可谓双峰并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5.
政治制度伦理是整个政治伦理的轴心和关键,是政治伦理的可靠支撑.政治制度伦理可解构为根本制度伦理("元"伦理价值)和派生制度伦理(延伸伦理价值)两个不可分离的维度,由此,构成政治制度伦理自身内在的逻辑.追随政治制度成长的历史,可以将政治制度伦理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后资本主义3种范式.现代政治制度伦理是对传统政治制度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浅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求相当水准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国家和社会的先进的政治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政治观念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政治制度包括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治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不文明的甚至是野蛮、蒙昧的政治观念,如特权观念、等级观念、人治观念等。先进的政…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内在关联性使我们认识到政治文化不仅为政治制度的存在提供合法性支持,而且为民主政府的治理目标提供空间与环境.因此,培育与民主政府目标相吻合的政治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民主政府的平等性、法制性、开放性与参与性都需要相应的政治文化作为支持.政治文化的形成则受制于政治实践活动,取决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实践"三个代的关键是建立严密的保证"三个代表"实现的政治制度系统.执政党的政治行为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北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主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靠现实具体的政治机制决定的.保持政党宗旨与制度设置的内在一致性,是执政宗旨实现的保证.当领导者们实践"三个代表"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而且是一种制度机制的逻辑行为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可靠而稳定的政治常态.  相似文献   

9.
略论魏源的道德救世界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炎才 《长白学刊》2004,(2):98-102
为重塑时代需要的"廉耻",魏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官吏的"鄙夫"品德,在理论上视道德为治理天下之灵魂,在内涵上强调以"仁"为道德核心,在方法上提倡"自省"与"节俭"、"位"与"德"的结合,并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追求去空求实的学风及因时而变、"迅雷风烈"的政治风格,以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道"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道德世界"是与"伦理世界"相对应的意义世界."伦理世界"与"道德世界"关系的概念基础,是道德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的概念区分.在现象学与法哲学体系中,伦理与道德具有迥然不同的地位.道德世界是以道德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所构成的内在的德性世界,由此形成"道德世界观"."冲突"与"和谐"是道德世界的两个基本事实,应当以和谐为文化基地,确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是道德的和谐,道德世界的和谐具体展现为道德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规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和谐.现代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和伦理精神,必须进行辩证复归,扬弃社会公正与个体德性、道德与幸福、义与利的对立与冲突,建立道德世界"预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主普适论"的四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主普适论"虽为西方学术界提出,但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并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对"民主"概念的现代解读有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之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以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为本质特征;非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经验概念,影响较大的有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和多元主义民主理论."民主普适论"的兴起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民主输出战略有关,暗含的主题是拷问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质,其导向是经验性的美国宪政民主模式."民主普适论"与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趋向和要素关系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12)
"两面性"官员的出现究其根源是公权与私欲的矛盾所致,此外一些官员难以做到"慎独"及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漏洞也助长了其"两面性"人格的形成。官员放弃对政治理想的坚守是其"两面性"发生质变的关键一环,制度上的漏洞则为其"两面性"人格的量变提供了便利。"两面性"官员频现官场对领导干部、社会及政治制度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早日实现政治清明,国家、官员及大众都应做出相应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赵剑华 《新东方》2004,(11):12-18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政治制度虽各有不同,但在其内部的领导运作方式上无不力争按其固有的规律行事而追求科学化。未来的领导活动必将呈现出一种带有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趋同化特征。人类社会将会告别幼年时期的"人治"(情感政治)和成年时期的"法治"(理性政治),跨入不惑之年的"理治"(科学政治)时代。理治论就是人类群体进入这  相似文献   

14.
以德治国重在"官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敏 《桂海论丛》2001,17(5):35-37
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党宗旨,其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实践道德的非凡勇气.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必须坚持以德治国,而现阶段的实施重点又在"以德治官",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官德"的建设,把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政治秩序的实现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秩序的实现是政治理念、政治制度和政治控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理念以其决定政治主体的心理价值取向进而规范政治行为、决定政治制度的内容与性质进而规定秩序生长的方向、决定政治控制的方式进而制约秩序实现的方向等功能,构成了政治秩序实现的基因.政治制度以其反映基本社会共识、确认利益结构、调解社会矛盾和规范政治行为等功能,构成了政治秩序实现的生长载体.政治控制是政治秩序实现保障机制的基础,具有以政治权威为依托的政治过程、与政治权力紧密联系的政治过程、一系列控制机制展开和应用的政治过程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体应是集现代"道德人"和现代"政治人"为一体的现代价值人."政治人"是最基本的政治主体单元和最活跃的政治活动单位,是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道德人"是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的承担者,它是人的道德活动的人格化和道德主体的普遍化.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的统一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些学者认为,马基雅维里将政治中的道德价值剥离出来,使政治仅仅成为一种过程或工具,从而揭开了政治科学的序幕,赋予了政治学以新的内涵和外延;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马基雅维里只是赋予了政治本身以价值,使政治和道德一样,都具有了终极的意义,从而打破了西方长期以来的一元的道德价值体系.本文正是试图沿着政治与道德这条主线分析马基雅维里的价值观,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基雅维里.  相似文献   

18.
"德治",即用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治理国家.其内涵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德治"的伟大意义是是时代潮流的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是长治久安的大计、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国民健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政治制度被黑格尔以国家实体主义为前提证明为一个合乎理性的体系,获得了一次思辩的辩护.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实体主义和政治实证主义.在马克思看来,政治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形式主义的国家,因为社会分工的自发性导致了单个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对立.在国家形式主义视阈下,西方现代政治制度,其核心是议会政治和官僚政治,是以矛盾为前提的矛盾的体系.揭示西方现代政治的本质,消除政治幻象,展开政治批判,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政治理念包括了文明的或进步的政治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等方面。政治理念文明作为整个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最终的目标是促进人类这一总的政治文明主体在政治上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以实现民主政治制度和人获得最大化的自由和发展为终极目标,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