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蒋勋功 《党政论坛》2014,(20):51-51
有人说,没有比指出别人缺点更高兴的事。这不,就是名人奇才有时也不能免俗。苏东坡被称为旷世奇才,学问深不可测。一天,当他看到宰相王安石写的《咏菊》诗,其中有一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他心生质疑,认为菊花耐寒抗霜,哪能一起风就被吹落一地呢?就自作主张改成:"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当时还悠然自得,直至那一回,他在某地赏菊,一阵风起,菊花便片片飘落,洋洋洒洒,遍地金黄,果然应了王安石诗中的景象。他疑惑不解,一问,方知此地有小气候,菊花耐不住秋风,不比别的地方的菊花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2.
偶翻《耆旧续闻》,见《东坡日课》。阅后颇有感。 苏东坡被贬在黄州时,以文会友,结识一位姓朱的地方官。朱公时有登门,关系密切。 一日,朱公求见。苏东坡正在作功课,朱公久候不至。苏东坡作完功课,才出来会见朱公,并表示歉意。说:“刚才完成每日的功课。”朱公问:“作什么功课?”东坡答;“抄《汉书》。”朱公  相似文献   

3.
徐超 《党政论坛》2009,(23):56-56
北宋时期,中国出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文人苏东坡,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被天下文人称为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读苏东坡书,也竞拍案称奇;欧阳修吟苏东坡诗后自言自语地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在他44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相似文献   

5.
子金山 《各界》2008,(12):67-71
苏东坡叫板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在诗词上的文风极像盛唐时的李白与杜甫,一个大刀阔斧,飘逸灵动;一个精工韵律,雅丽奇绝.唐时的李杜以"仙"、"圣"并称,其实把"仙"、"圣"二字套用在苏、王头上亦无不可.……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期,中国出了一个非常有名气的大文人苏东坡,真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写的诗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被天下文人称为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连他的政敌王安石读苏东坡书,也竞拍案称奇;欧阳修吟苏东坡诗后自言自语地说: "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相似文献   

7.
正春来书林绽新绿,凝聚了梅影女士心血的新作《黄庭坚:因风飞过蔷薇》问世了。作为宋四家系列小说"北宋星空下"之一,全书由主人公黄庭坚小时开始,以生动笔墨再现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之开山黄庭坚波澜跌宕的一生。同时,由正侧两方面入手,描写他和苏东坡、王安石、秦观、晏几道等人交往的经历,再烘托以王安石变法,以及北  相似文献   

8.
蔡绪俊 《党政论坛》2011,(23):59-59
苏东坡是北宋时有名的大才子。不仅学者们尊崇他,就连当时的宰相欧阳修也佩服他,皇帝宋仁宗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出了名的苏东坡此时骄傲自大得了不得,谁也不敢得罪他,连宰相王安石也是他经常批判和攻击的对象。他被废为庶民充军海南岛后,在一处荒凉的旧营地的一架山的东半坡开荒种地,从土里刨食糊口度日,缺衣少食,  相似文献   

9.
论随大流     
有一次,苏东坡举行家宴,大书画家米芾也在座。酒过三巡,米先生突然向东道主提了一个古怪的问题:世人都说我狂,您老兄怎么看?东坡答道:“吾从众!”(《候鲭录》)在这个场面,聪明绝顶而又有骨气的苏东坡为什么也随大流呢?  相似文献   

10.
黄裳 《瞭望》1987,(44)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一直被认为是因文字而受迫害的好例。东坡所做的是政治诗,他为了这些诗而得罪下狱,差点儿断送了“老头皮”也是事实。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他这些诗几乎全部都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的。他  相似文献   

11.
山人 《侨园》2014,(9):42-42
以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号“东坡”命名的菜肴“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等可谓家喻户晓。苏东坡于美食,尤其喜爱吃鱼。苏东坡居常州时,—位朋友烹制的河豚味道极佳,准备让他尝尝鲜。于是,他办了满满一桌河豚酒席,蒸的,烩的,炒的,煨的都有。苏东坡一见这么多鲜美的河豚,一句话也顾不得说,拿起筷子就吃。  相似文献   

12.
毛梦溪 《民主》2023,(3):47-48
<正>翻看着祁阳市大忠桥镇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厚厚的一本申请材料,翻看着黄花诗词协会主办的《黄花诗词》,早已麻木的心又起了涟漪。作为一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解情结的人,我一方面想表达对家乡领导和黄花诗词协会同仁的一份钦佩与感恩,另一方面也很想借机说几句心里实在想说的话。从来没有人否认,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灿烂,也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仅存的人类瑰宝,但是眼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境况,令人啼笑皆非、尴尬万分。  相似文献   

13.
好名     
好名曹金兴宋代李,“苏门六君子”中的小阿弟。他在《师友谈纪》一书中说,自己少时急进好名,曾三次献书公车。捷径没走成,但好名急进之心不改,“复多游巨公之门。”年长他一辈的苏东坡直言相告:“如子之才,自当不没,要当循分,不可躁求。王公之门,何必时曳裾也...  相似文献   

14.
振如 《瞭望》1991,(33)
苏东坡给人一般的 印象是诗、词、文章皆 称一绝的文豪,书法、 绘画皆精的名士,但近读《宋史·苏轼传》和《苏东坡集》,才知他是个为民办实事的好官。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对于防治洪水、兴办水利、开掘煤矿、发展冶铁业都作出了贡献,甚至当时广州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自来水”设施也是在他的建议和推动下建成的。苏学士名满天下,轶闻轶事特别多,看来不仅是因为他的才气高、文章好,他为人民办好事,人民自然就会歌颂他。  相似文献   

15.
清 人沈起凤的《谐铎》中有则《一钱落职》的故事 ,说的是南昌某生 ,随父任在京。一天在书肆中见一少年买《吕氏春秋》时 ,无意将一枚钱落于地上。某生就用足踏着 ,待少年走后 ,拾起了这枚钱。旁边一老翁看到 ,叩问了姓名 ,冷笑而去。后某生得常熟县尉 ,投刺拜谒上台汤公 ,十谒不得一见 ,巡捕传汤公命 :“令某不得赴任 ,名已挂弹章矣!”某问 :“何事弹劾?”汤公回答说 :“贪。”某自思尚末思职、何得有贪?复传汤公命曰 :“汝不记昔年书肆中事耶?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 ,能不为纱帽下窃贼乎?”《鹤林玉露》中还有一则《一钱斩吏》的故事 …  相似文献   

16.
“拜金者”,古已有之。如研究其咀脸并为之画像,让后人直观其脸谱变化及发展,也不失为一桩快事。 先从“拜金者”的老祖宗起笔。 《列子·说符》里讲了一个战国时齐人攫金的故事,可以算做一幅早期作品。这个故事说:过去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  相似文献   

17.
清朝石成金写过一则笑话,名为《放屁文章》。说的是一个秀才正经的好文章写不出,放屁的坏文章偏做得很好。一次县太爷忽放一屁,秀才连忙拱揖进词说:“大宗师高耸金豚,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气。生员立于下风,不胜馨香之至。”用白话来说就是:“大人高高耸起金屁股,放了一个宝贵的响屁,  相似文献   

18.
王淑君 《各界》2006,(12):79
文言虚词“焉”在新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难掌握。现整理出来,供学习者参考。1作代词包括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作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它”等。例如:(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他们)(张溥《五人墓碑记》) (2)谨食之,时而献焉。(它)(柳宗元《捕蛇者说》)作指示代词,相当于“之”,作宾语,可译为“这”、“那”等。例如:(3)然力足以至焉。(那里,那个地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我到海南岛儋县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参观,看到了“黄狗花”。早年曾听到一个“黄狗卧花心”的故事,说当年苏东坡看到两句诗:“明月叫树上,黄狗卧花心”,认为不对,就把它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阴”。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才知道海,看到了“明  相似文献   

20.
张银平 《侨园》2014,(12):42-43
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这三个人,也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祜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